叢媛媛
摘要:漢語語言技能教學是漢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漢語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其中,聽和讀屬于輸入,說和寫則同屬于輸出。不同的課型特點決定了漢語教師必須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達到與之相符的教學目的。過去,很多留學生認為閱讀課是一門非常枯燥的課程,不但學生這么認為,就連閱讀教師也有類似的感受。如何使留學生擺脫對漢語閱讀課的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是我們作為新手漢語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將以中級閱讀課文《培育一個婚姻》為例,從培養學生閱讀技能的角度出發進行探討。
關鍵詞:漢語技能教學;閱讀課;閱讀技能培養
1閱讀障礙的成因和常見的閱讀模式
呂必松(1996)曾說過,對外漢語閱讀訓練的目的和任務包括三個方面:①培養閱讀理解能力;②培養閱讀技巧;③通過培養閱讀能力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并且強調要根據學生的水平來具體確定教學目的。他認為,閱讀是一個復雜的生理和心理活動過程,是“一個人看著并理解所有文字的過程”。
1.1學生閱讀障礙的成因
1.1.1詞匯量不足
無論是國內基礎教育中的外語教學,還是對外漢語教學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學生有很多詞匯不認識。Barnett就曾指出,
“第二語言學習者總是認為詞匯量不足是他們閱讀的主要問題。”詞匯是語言的基礎,但是教師在為學生選擇閱讀材料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現有的漢語水平,其中就包括了詞匯量的多少。
1.1.2語法知識不足
如果說詞匯是閱讀的基礎,那么語法就是閱讀一篇文章的支脈,其同樣也是讀懂語言材料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語法知識的不足不僅不能準確讀懂文章,相反還特別容易曲解文章本意,致使閱讀有效信息的失敗。因此,在閱讀教學時,適當語法知識的講解也是十分必要的。語法知識的講解大多在“自下而上”的閱讀方式中運用,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1.1.3文化背景知識的匱乏
學習一門語言,不僅要學習它的語音和它的書寫,還要學習隱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學習漢語、閱讀漢語文章也是如此。只認識漢字雖然能讀文章,但是能否做到透徹地理解則需要那些隱藏在這些文字背后的文化。縱觀近些年的期刊、學術研究等,我們不難發現,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王初明就曾說:“圖式論對外語學習的最大貢獻在于它明確指出背景知識在語言處理過程中的作用。”可見,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技能培養中的重要性。
1.2常見的閱讀模式
1.2.1“自下而上”閱讀模式
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高夫首先提出的閱讀理論。在這一理論中,高夫把閱讀理解為一種信息的單向流動過程。人眼捕捉信息進入大腦,然后大腦再對這些信息進行完整的理解。“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從句子結構上來說,其中的“下”指的是句子中的底層結構,例如詞素詞語,“上”指的是句子中的上層結構——整句。所以“自下而上”指的就是閱讀時從句子中的詞素和詞入手來了解,逐步升級到對整句的理解。
1.2.2“自上而下”閱讀模式
美國著名心理語言學家哥德曼提出了這一觀點。此觀點正好與“自下而上”的模式相反,“自上而下”理論強調的是閱讀者根據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對整篇閱讀材料進行宏觀地把握、概括,將語義層面理解之后再去細致分析詞素與詞匯的意義及關系。這一理論出現以后,帶動了整個學界對閱讀的研究,被視為閱讀理論的革命性突破。針對不需要細致理解的非理論性或娛樂性的刊物,并不需要自下而上地對詞句細致分析,那么“自上而下”的閱讀方式就顯得更加適合。
1.2.3“相互作用”閱讀模式
這是由美國著名人工智能專業學者魯梅哈特提出的,是一種將信息輸入與知識加工相互作用的理論。這種閱讀理論對后世的影響非常大,甚至于“圖式理論”都是基于“相互作用”理論而建立起來的。“圖式”是對之前做出的反應或經驗的一種積極組織活動,換言之,也就是頭腦中對過去事物的經驗構成了“圖式”。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調動頭腦中的相關圖式信息,有助于學生快速理解文章大意,提高閱讀質量和閱讀速度。因此,將“圖式”理論應用到閱讀課堂教學中去不失為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2漢語閱讀能力的訓練環節及對策
漢語閱讀課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要想讓學生閱讀技能提高,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環節。“讓學生重復閱讀同一篇文章,直到達到一定的速度和理解程度。”筆者參考各派名家并參閱了諸多文獻資料,整理出了適合中級漢語水平的閱讀課教學環節。
2.1導入環節對策
閱讀課同其他課型一樣,也是需要導入這一環節的。教師導入的內容可以是背景知識、與課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等。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首先,如果學生頭腦中沒有與目標文章相一致的信息,就需要教師在導入這一環節中,向其輸入相應的信息;其次,如果學生頭腦里已經具備了相關的圖式、和與之相近或相符的背景知識信息,那么教師的導入環節就像吸鐵石,在喚醒學生頭腦中沉睡的記憶。
以中級漢語閱讀課——《培育一個婚姻》為例,在上課一開始,我就采用了圖片展示的方法,讓大家猜測圖片中的植物名稱,即“巴西木”。緊接著,詢問學生養花的經驗——引出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圖式,進而引入主題“如何培育一個婚姻”。
2.2處理生詞的對策
處理生詞不是漢語綜合課獨有的任務,每種課型都會遇到生詞處理的問題。在漢語閱讀課中,教師應遵循一條原則——盡量少講,精講不練。因為閱讀能力本來就包含猜測生詞詞義的能力,教師在學生開始閱讀文章之前所要講的那些生詞,通常是一些會影響學生理解重要信息和一些與文章背景相關的生詞。
同樣以中級漢語閱讀課——《培育一個婚姻》為例,在這篇不到1300字的文章中,我只結合了課后選擇填空題中的個別詞語,如:干裂、無所謂、圍、應酬以及耷拉著等。展示的方法主要以直觀的圖片展示為主,不做過多講解,更沒有練習,主要還是讓學生感受每個詞的意義。endprint
2.3預測大意
閱讀課主要培養的是學生閱讀文章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指閱讀技巧,例如如何快速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猜出文章主旨等。學生在閱讀文章前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任務和尋找信息的目標,不能是漫無目的地讀。閱讀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先看一遍課后習題的題干和選項,讓學生大致猜測每道題的答案,然后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文章,這樣才能做到有針對性地閱讀,獲取有用的信息。
在課文《培育一個婚姻》中,筆者將生詞融入到課后習題中,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能讓學生在語句中感受生詞的意義和用法。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試著去猜測每道題的正確選項,進而預測出文章大意。
2.4細節的理解和處理
閱讀文章,只了解文章大意還不夠,還需要針對文章的細節部分進行處理。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在閱讀結束后,挑選一些大部分學生都易出錯的題來進行細致地講解。特別是細節部分,閱讀老師通常會帶領學生進行逐句閱讀、分析,以期徹底掃清學生的理解障礙。在閱讀課文《培育一個婚姻》的第一遍時,我首先將文章分成了三個部分,讓學生進行文章大意的概括。在第二遍開始前,我將文章中的單項選擇題單列出來,讓學生試著去做。核對完答案后,針對大家都易錯的部分,我進行了細致地講解和分析,使學生充分理解了重點信息的表達方法。
3漢語閱讀技巧的學習
漢語閱讀課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在課下獨立閱讀漢語材料的能力,只有掌握了科學的閱讀技巧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更加高效地讀懂一篇文章。
3.1跳躍障礙的技巧
3.1.1根據偏旁猜測字義
在漢語閱讀過程中,學生經常會有不認識的字,這就需要教師對必要的生字進行有效的指導,那么閱讀教師的任務就應該是“授之以漁”,教會學生認識生字的技巧,使學生能真正脫離開老師或字典這些“拐杖”,使自己能夠根據老師講過的閱讀知識和技巧來獨立閱讀文章。
仍以《培育一個婚姻》為例,在學習“應酬”一詞時,學生大多只認識“應”,但不認識“酬”,筆者的方法是告訴學生,“酉”是“酒”的意思,那么“應酬”的意思也就出來了,再以后的閱讀過程中,帶“酉”字旁的漢字,學生就會想起我所講的內容。
3.1.2根據上下文語境猜測詞義
無論是英語詞匯,還是漢語詞匯,每種語言中每個詞語的意義都不是唯一的。在漢語閱讀課上,并不是每一個詞語的每一個義項都需要教師進行講解,即便是在漢語綜合課上,也是不能這樣做的。在漢語閱讀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語境來猜測詞義,語境固定了,詞義自然也就固定了。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根據上下文語境猜測詞義的能力。
例如,當學生讀到“枝干都已干裂,——還有幾片黃葉耷拉著腦袋。”這個句子時,學生對其中的兩個生詞表示不解,一個是“干裂”,另一個是“耷拉著”,“干裂”很好講解,給學生一個圖片即可。但是,另一個詞語很晦澀,不好解釋,我采取的方法是,讓學生看“逗號”前面的句子,再看“黃葉”,兩者一結合,學生很容易明白“耷拉著”是什么意思。
3.2歸納概括的技巧
3.2.1找主題句
主題句是閱讀材料中每一段的中心內容,可以說讀懂了主題句,也就讀懂了該段的大致內容。主題句也是對全篇或者全段文字意思的概括。一般來說,通常位于文章或段落的開頭或者結尾。筆者在處理《培育一個婚姻》時,就曾采用這樣的方法:在領學生讀第一遍時,就引導學生找出每一段的主題句。教師核對正確的主題句后,告訴學生,為什么是這句,并將主題句出現的規律告訴給學生,以便學生在今后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能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
3.2.2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大意
閱讀課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其實也在培養其預測推斷的能力。在處理閱讀材料《培育一個婚姻》時,筆者就曾引導學生在讀完每一段內容后,小組討論得出一致的段落大意,再向大家匯報。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學生進行成段表達,而且還有助于學生歸納概括能力的養成。
3.3讀語意群
我們知道,提高閱讀速度需要擴大閱讀單位,不能一字一字地讀,而應以語義群為基本閱讀單位,進行閱讀訓練,我的方法是引導學生進行斷句練習。這里的斷句不是見詞就斷,而是以一個完整的語意群為基本單位進行切分。例如:朋友,意味深長的說:美滿的婚姻/就像/培育巴西木/一樣,需要/兩個人一起,用心地呵護,啊!”
4總結
不同漢語水平的學生,不同階段閱讀訓練的層次也不同。因此,閱讀技能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閱讀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創新。無論是學生閱讀文章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還是國內外前輩們總結出來的閱讀模式,都無法使之適用于每一個教學對象。我們應該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探索出適合自己教學對象閱讀技能訓練的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