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崛起黔中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諶貴璇 劉 悅

速度與效益并重,生態與發展共贏,讓地處滇黔要道的安順新姿煥發。圖為安順普定縣馬官鎮號營村村民將采摘的萬壽菊裝車。(盧 維 /攝/)
初春的黔中大地,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
在安順92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趕”與“轉”交響,展露同步小康的跨越自信;改革與開放并舉,彰顯后發趕超的強勁活力;脫貧攻堅與民生保障合奏,演奏幸福安順的華美樂章。
黔中崛起,安順讓人欣喜和振奮。
曾幾何時,由于地理、歷史等各種原因,安順的發展一度較為滯后。
2012年,國發2號文件的出臺以及貴州省委、省政府下發的《關于進一步支持安順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讓已經走過630年的安順迎來最好的發展機遇期。
“對于安順來說,要改變總量小、基礎差、實力弱、欠賬多、人均水平低的現狀,唯有加快發展步伐,努力在‘趕’字上下功夫,才能在‘超’字上見實效。”安順市委書記曾永濤說。
咬定青山不放松、擼起袖子加油干。安順把“提速度、增總量、升位次”作為首要任務,把“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作為根本要求,以“一二四”攻堅戰為主抓手,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突破口,奮力提速發展,努力后發趕超。
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46.2%,增速連續五年居全省前列。強力推進招商引資,成功引進了中建集團、廣藥集團、國電集團等一批優強企業落戶安順,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年均增長28.5%。強力推進工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
強力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建成省級農業示范園區28個,畜牧漁業增加值占第一產業的比重連續五年居全省前列。強力推進旅游升級版打造,實施了黃果樹國家公園、大屯堡旅游區等一批旅游項目,旅游接待人數年均增長28.4%,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29.8%,在全省發揮了龍頭作用。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速14.6%,2014、2015年兩年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速度與效益并重,生態與發展共贏,讓地處滇黔要道的安順新姿煥發。
一直以來,安順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
1978年,關嶺頂云公社農民率先在中國進行“定產到組、土地承包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造了“頂云經驗”,形成了“南頂云、北鳳陽”兩面農村改革旗幟。1988年,安順建立了“多種經濟成分共生繁榮改革試驗區”。
靠改革增活力,靠開放促發展,靠創新解難題。安順用改革破題,凸顯特色、創新突破,促進內部活力與外源動力競相迸發。
率先在全國推出“產融保”互聯網金融項目,開創了“國有項目+國有擔保+平臺發布+第三方支付結算”的全新互聯網金融運行模式;
率先在全省成功創建首個農村金融信用市,發放全省第一本《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
率先在全省實施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
率先在全省將“健康保障”納入扶貧攻堅計劃,推行“七個到村到戶”;
普定縣基層社會治理“五民”工作機制被列為全國30個改革案例;
……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對安順平壩區塘約村村社合一、合股聯營、抱團發展的經驗給予了充分肯定。“塘約道路”引起省內外廣泛關注,成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典型。
安順市以“三權”促“三變”改革為抓手,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安順特色的農村改革發展新路。
2016年,省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安順工作時強調: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示范區,是安順的使命所系、優勢所在、發展所需。
作為貴州省唯一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地級市試點,安順把開展試點工作與推進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示范區結合起來,把“新型城鎮化+”作為工作主線,積極推廣“一分三向”安順模式,著力完善中心城區、縣城和重點鎮、美麗鄉村三級載體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7.5%。
隨著滬昆客專平壩南、安順西、關嶺站開通,安順進入高鐵時代。黃果樹機場通航城市達到10個,縮短了安順與10個城市間的距離。平壩完成撤縣設區,普定撤縣設區工作進展順利,“一城三區”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城區面積拓展到90平方公里……道路通達、高樓崛起、產業集聚、鄉村靚麗,新型城鎮化正帶來深刻變化。
脫貧攻堅,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安順市千方百計加大扶貧資金投入,五年來共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1.04億元,產業化扶貧資金7.6億元,青島對口幫扶資金1.22億元。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52個、搬遷29784人。減少貧困人口37.9萬人,西秀區和162個貧困村按國定標準退出,普定、關嶺和鎮寧3個縣及43個貧困鄉鎮實現省定標準“減貧摘帽”。
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主要在項目上做文章,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產銷大戶等各類經營主體在安順廣袤的村野中施展拳腳。“十二五”期間,安順建成省級農業示范園區28個,鄉鎮農業園區實現全覆蓋,初步形成了“一村一產業、一村一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
清澈的邢江河,美麗的仙人壩……春日的浪塘村,涌動著綠意,躍動著希望。浪塘的美讓人驚喜。這個兩年前還臟亂差的小村寨,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中煥然一新,并在2015年成功創建了全國文明村和中國美麗鄉村。而小河灣村、本寨村則榮獲貴州省“十大美麗鄉村”稱號。
五年來,安順始終抓好民生保障,深入實施教育“9+3”計劃、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4+2”突破工程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和重大工程,教育保障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學前三年毛入學率和高中階段毛入學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安順學院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達到48.39%,每萬人人才資源數987人,全省占比排位第三。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011年的14504元和3526元增加到2016年的25920元和8510元,西秀、平壩兩區同步小康創建達標。
安順市委副書記、市長陳訓華告訴記者:“今后的五年,安順將以‘新型城鎮化+’為主線,突出全域旅游、軍民融合,抓好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生態建設,持續打好‘一二四’攻堅戰,發揮比較優勢,推動黔中崛起,傾力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建設富美新安順。”
(責任編輯/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