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同步”打造主城區發展升級版
文 張偉華 龍春霞
2011年至2015年,是銅仁碧江區走過撤市設區后邁上新征程的五年。五年來,碧江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系列決策部署,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在全市率先通過全面小康達標驗收。先后榮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縣(區)”“中國宜居宜業典范區”“全國創新社會管理先進區(縣)”等榮譽稱號。
“我們必須精準發力,把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充分用好生態資源等長板優勢,用活交通區位等先行優勢,實現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一起守、金山與銀山‘兩個成果’一起收,做到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碧江區委副書記、區長黃洪州說。
來到福建好彩頭食品銅仁生產基地,二期工程建設工地一片如火如荼的忙碌景象,四臺吊機正在有序地輸送建筑材料,工人們正在搭建鋼制框架。
作為碧江區2014年重點招商引資項目,自該企業落戶后,產品深受市場歡迎,企業實現產銷兩旺。趁勢而上,企業馬不停蹄,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種類。目前二期工程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年產值預計達7億元,年納稅3000余萬元,解決就業2000余人。
碧江區緊緊圍繞“產城融合、工旅一體”的發展思路,按照以“現代商貿物流產業中心、食品、藥品、用品”為引導的“一心三品”的產業格局,開發優勢資源,聚集優勢產業。經開區規劃面積從19.6平方公里擴展到56.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由27家增加到165家,規模以上總產值增加到104億元,稅收收入由1.04億元增加到10.5億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日益凸顯。
工業強則碧江強。近幾年來,碧江區實施“工業強區”戰略,新型工業化加速推進,燈塔循環工業園區升級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建成食品產業園、中小企業園、農業大數據應用科技創業園等“園中園”,引進百麗鞋業、農夫山泉、天翔棉紡、好彩頭等128家企業落戶園區,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8家,開發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95%。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計達到120億元,年均增長14%。
在瓦窯河附近,新建成的免費公廁裝修大氣、漂亮,男廁女廁入口之間還設置有管理室,方便環衛工人打掃衛生。自2015年以來,碧江區在開展“多彩貴州文明行動”中,根據《銅仁市推進“公廁革命”工作實施方案》,通過新建、改建等方式,掀起一場“公廁革命”,塑造城市文明“新靚點”。“公廁革命”扮靚城市初見成效,僅是碧江新型城鎮化實現新突破的一個縮影。
設區以來,碧江堅持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雙輪驅動”,加快山水園林城市建設,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加兩倍,達4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67.2%。實施“五城聯創”、城市“十大提升工程”,完成小十字等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和背街小巷硬化亮化,建成免費環保公廁49所,并建設了麒龍國際等城市綜合體。
“要致富,先修路。”碧江區深知這一點,實施“外通內聯”戰略,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發展迅速,銅興大道、武陵大道、睿力大道等城市主干道路建成通車,通村水泥路實現全覆蓋,被列入“全省小康路建設示范區(縣)”。
如今的碧江,天更藍、水更綠,一步一景的城市與景區相互交融。隨處能領略生態之美。
在和平鄉,聶淑珍家庭農場被人們津津樂道,這個惠及村里70余農戶,占地360多畝的大型菜園,好似現實版的“開心農場”。農忙時節,村民在農場里忙活兒,有的為蔬菜澆水,有的采摘蔬菜,有的忙著裝箱送貨……每個人臉上掛著幸福滿足的笑容。

綠色碧江、生態碧江、旅游碧江正在成為碧江區轉型發展的鮮明特色。(伍衛東/攝)
這是碧江區加快推進“農旅一體化”建設步伐,將“農村美、農民富”貫穿發展始終的生動實踐。
2010年以前,聶淑珍一家8口人,全家年收入不超過10000元,還要供3個女兒讀書,生活十分困難。短短四五年內,她由當初自家2畝地種蔬菜,發展到流轉土地360多畝,成立如今的家庭合作社農場。該農場以綠色、環保、無公害、純天然為理念,種植蔬菜品種20余個,銷往城區華聯、萬客隆天天見、喜多多等多家大型超市,銷路不愁,供不應求。如今,聶淑珍一家的年收入10多萬元。并通過規模化種植蔬菜,還帶動當地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因地制宜,碧江區實施的“農旅一體化”戰略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目前,建成燈塔馬巖等農業示范園區12個,其中和平、壩黃、瓦屋園區列入省級現代高效農業園區。實施馬巖水庫、蘆家洞電站等水利工程,完成全國第一輪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三個萬元”工程全面收官,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43萬畝。農村電子商務加速發展,農業大數據應用平臺上線,培育和引進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4家,建成農民專業合作社312個。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激發,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碧江區地處梵凈山和張家界之間,是湘黔黃金旅游線最重要的節點之一。區內各種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民族民間文化和紅色文化厚重。
五年來,碧江區以招商引資、吸納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搭建融資平臺,參與文化旅游資源等開發,打破資金瓶頸,以文化旅游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建成全市首家游客服務中心、旅游車站,形成“一江兩線多景區”的旅游空間布局。
如今的碧江, 以“十全十美”為全域旅游發展路徑,以實現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目的,將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向全域旅游、深度旅游升級,12個高規格生態農業公園,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地方民居、生態移民、特色農業等于一體,49所“五星級”免費公廁,成為碧江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獨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春賞花、夏親水、秋風情、冬溫泉”的鄉村旅游產品和業態旅游模式。
通過幾年的建設,碧江區新增星級酒店10家,成功申創碧江國家濕地公園、錦江國家水利風景區,茶園山村入選“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成功舉辦了5次中國傳統龍舟大賽,先后榮獲“中國傳統龍舟之鄉”“最美中國·生態旅游目的地城市”“全省首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等稱號。五年來累計接待游客255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30億元。
“站在又一個五年新起點,我們必須拿出敢闖新路、敢于突破、奮發圖強的氣概,不向困難低頭,不向挑戰示弱,不向挫折妥協,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奮力創造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努力把碧江建成充滿活力、共享和諧的幸福之城。”銅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碧江區委書記陳代文說。
(作者單位:碧江區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