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經濟創新示范區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袁 燕 汪梟梟
過去五年,是黔西南州沖出“經濟洼地”、構筑“精神高地”、總攻“絕對貧困”的五年。五年來,黔西南充分發揮山地資源優勢,打好民族特色牌,堅持大扶貧、大山地旅游、大數據三大戰略行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5%。2016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測評中躋身第5位。
念好山字經,黔西南正舉全州之力做好山地旅游、山地農業、山地工業、山地城鎮、山地生態文明、山區脫貧攻堅六篇文章。
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對黔西南如何念好山字經發展旅游業作出指示,“充分依托豐富的山地旅游資源,注重發揮旅游對扶貧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扶貧脫貧攻堅,讓貧困群眾更多地分享旅游發展成果”。
截至2015年末,黔西南州縣縣通高速、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前盤興高速、滬昆高鐵黔西南州段建成通車,貴興高鐵列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萬峰林機場已開通10條航線,通達14個城市……黔西南山地旅游的活力隨著立體交通崛起不斷釋放,實現向“貴州山地旅游名片”的華麗變身。2016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讓黔西南州蜚聲海外,國際山地旅游大會也成為貴州發展全域山地旅游重要載體。
乘著黔西南州發展全域旅游的東風,位于貞豐三岔河生態體育公園旁的納孔村改造了村里的70余棟民居,打造“天下布依第一寨”。退休教師岑國云在這里經營著一個小賣部,“路修好了,村里的農家樂也多了,我這小賣部每天都可以賣1000多塊錢。”
五年來,黔西南州旅游景區建設累計完成投資300多億元,實現旅游總收入635.9億元,年均增長35.1%,黔西南州全州被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發展山地旅游業,是黔西南州根據自身山地優勢的自覺選擇,也是“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必然要求。

黔西南山地旅游的活力隨著立體交通的建立不斷釋放。圖為黔西南州興義汕昆高速馬嶺河大橋。(黔西南州委宣傳部供圖)
除了山地旅游這篇大文章,黔西南在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上,做大規模品牌,搞好“接二連三”;在山地新型工業化上加快轉型升級,因勢利導創新園區發展平臺,乘勢而上發展循環經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上讓山水風光融入城市、文化特質融入城市、產業經濟融入城市、農民融入城市,經營好美麗鄉村,實現城鄉良性互動發展;在山地生態文明建設上優化綠色空間格局,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在打贏山區脫貧攻堅戰上打造大黨建扶貧樣板,打好產業、教育、易地搬遷等扶貧“組合拳”。
山地是黔西南州發展的立足點和發力點,然而要擦亮黔西南州“山地名片”,還需打好山水風光、民族風情、特色風物三張特色牌。
黔西南州石漠化面積大、程度深,生態環境脆弱。五年來,守牢生態底線,完成營造林318.8萬畝、治理石漠化584.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從46%提高到52.7%。憑借出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成績,黔西南州成功入圍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
今年3月27日,依文集團與黔西南州在北京聯合打造的時裝秀將流傳千年的布依文化推向國際舞臺。3月29日,望謨縣331名繡娘成功挑戰“最多人同時用紡線車紡線”吉尼斯世界紀錄……這些精彩故事不斷激發著黔西南州布依族兒女的文化自信。
貞豐縣蒙躍洪13歲開始學習布依族刺繡,2010年當選貴州省人大代表后,她深感應該承擔一份對本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于是創辦了一個布依服飾作坊。現在,來自北京、廣州等地的訂單,在當地催生了一種新的“家庭經濟”模式。
黔西南近年來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度挖掘牂牁文化、夜郎文化,精心打造“布依戲、苗族歌、彝族舞”等民族風情文化品牌,推出一批地域特色文藝精品,建成一批文化產業基地,形成一批文化產業集群。
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同時,黔西南州的民族風物也精彩亮相外面的世界。2016年,興義市獲得“中國羊肉粉之鄉”稱號、貞豐縣因擁有著名特產貞豐粽子和糯米飯獲“中國糯食之鄉”稱號、 晴隆縣因羊肉粉、牛肉粉、涼剪粉獲“中國三碗粉之鄉”稱號,黔西南州更是被定為“中國飯店業綠色食材采購基地”。
三大特色牌在大扶貧戰略行動中逐漸釋放出強勁的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美鄉村首先要美,中國要富農民首先要富。貞豐縣者相鎮“小橋流水人家”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就是集鄉村美、百姓富為一體的美麗鄉村。
江華海一家人原來住在者相鎮坡爛云村江家云組,到鎮上走路要3個小時。去年10月,一家人搬到“小橋流水人家”2號院,由于小時候被燒傷,江華海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村里把安置點開店鋪的名額給了他。如今,江華海的店鋪每天收入幾十塊,他還承擔小區的送水工作,妻子從事保潔工作,一家人每月可以收入3000多塊錢。談起現在的生活,江華海綻開了笑容。最讓江華海開心的事情是安置點有學校,他7歲多的女兒終于讀上了幼兒園。
“小橋流水人家”2號院的住戶大多是者相鎮坡爛云村貧困戶,他們住在新居,卻能找到故土的感覺。江華海說:“今年在這里過春節,比老家熱鬧多了。”
五年來,黔西南州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實現76萬貧困人口脫貧,完成易地搬遷1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6.2%下降到10.6%,小康實現程度從68.3%提升到83.5%。
此外,黔西南通過實施系列民生工程堅持共享發展,切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補短板、增福祉,踏踏實實和老百姓過日子、和老百姓過踏踏實實的日子:教育提升工程、就業創業工程、全民健康工程、社保兜底工程、和諧社會建設工程,把民族團結之歌唱得更響亮,幸福的新路越走越長。
(責任編輯/袁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