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優百姓富實力強美麗沿河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文葉飛 張鳳琴
編者按:
五年來,素有“烏江要津”之稱、地處黔渝結合部的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堅持“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克難攻堅、砥礪前行,譜寫了“和諧富裕幸福沿河”新篇章。未來五年,沿河如何補齊短板、跨越發展?本刊記者就此專訪沿河自治縣委書記任廷浬、縣長何支剛。
任廷浬:五年來,經濟實力穩中有進,發展后勁持續增強,城鄉面貌顯著改善,發展活力不斷彰顯,群眾福祉日益增進,從嚴治黨全面加強。2016年,全縣財政總收入達到8.52億元,平均增長9.8%,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6.36億元,年均增長20.4%……可以說是各項經濟指標大幅增長。
在品牌創建方面,成功創建沙子空心李、沿河白山羊國家地理標志品牌,成功申報“中國古茶樹之鄉”“中國茗茶之鄉”“中國空心李之鄉”。 烏江山峽成功申報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成功申報“中國土家山歌之鄉”“中國民間文藝之鄉”“中國楹聯文化縣”。沿河被命名為“最美中國·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目的地”…… “畫廊烏江·山歌沿河”品牌逐步叫響。
何支剛:五年來,我們同舟共濟、眾志成城,攻克三道難關。沉穩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牢固樹立“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負責”理念,掀起新一輪普法教育和“察民情、暢民意、惠民生”工作新高潮;奮力抗擊“6·18”洪澇等自然災害,奪取生產生活、社會大局“雙穩”的全面勝利,最大限度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克服財力薄弱困難,較好地實現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保發展的艱巨任務。
五年來,我們搶抓機遇、凝心聚力,辦成四件大事。貴州烏江“圓夢工程”沙沱水電站投產發電,沿河成為全省少有的同時實施兩大水電站建設的庫區縣;沿德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實現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和2小時銅仁、4小時貴陽和重慶奮斗目標;沿河民族中學實現整體搬遷,縣城區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大班額”問題得到根本緩解;縣人民醫院實現整體搬遷,有效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就醫環境,進一步解決了群眾看病難、住院難問題。
五年來,我們順應民意、自加壓力,兌現五項承諾。投入資金1.33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基本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投入資金7.15億元實施城鄉電網改造工程,城鄉用電可靠率達99.6%;投入資金16.02億元實施通村油(水泥)路工程,解決51萬人交通出行問題;投入資金13.23億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解決城鄉居民5.62萬戶住房困難問題;投入資金3.8億元,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6.24萬人,實現省定標準下的19個貧困鄉鎮出列和整縣“減貧摘帽”。
五年來,我們負重苦干、銳意進取,實現六個翻番。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到11.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到2016年的160億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增長到112億元;地方生產總值增長到95.6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到18.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23930元。

五年來,沿河自治縣克難攻堅,砥礪前行,發展成效突出,成果豐碩,譜寫了“和諧富裕幸福沿河”新篇章。圖為縣城烏江濕地公園。(何曉芳/攝)
任廷浬:未來五年,既是沿河全面小康的決勝期,又是沿河后發趕超的關鍵期。必須抓住新的機遇,圍繞發展大局,融入長江經濟帶和成渝經濟區,成為富集各種要素的前沿陣地。凝聚創業精神,心無旁騖推動跨越發展,在激烈競爭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必須擔當歷史使命,必須順應人民期盼,補足發展短板,厚植發展優勢,拓展發展空間,努力在建成全面小康中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愿景。
未來五年,我們要全力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森林覆蓋率達到65%以上。努力打造“最美江城”,建成一批綠色小城鎮和精品美麗鄉村,全面提升經濟發展規模和效益。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五大“幸福產業”快速發展,預計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5073元、15548元,現行標準下186個貧困村8.4萬貧困人口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以內。
建設生態優、百姓富、實力強的美麗沿河,我們要把握關鍵,統籌推進,全面落實堅持精準施策,圓夢同步小康;堅持特色集群,推動產業升級;堅持統籌融合,建設美麗家園;堅持生態優先,構筑綠色屏障;堅持改革創新,打造開放前沿;堅持共建共享,提升幸福指數。
做好沿河的事,關鍵在黨,核心在人,是對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全新考驗。為此,必須強化思想引領,構筑忠心向黨、誠心為民精神高地;強化選賢任能,鑄造想為敢為、勤為善為中堅力量;強化固本強基,筑牢服務群眾、推動發展戰斗堡壘;強化從嚴從實,錘煉求真務實、雷厲風行過硬作風;強化挺紀在前,塑造清正廉潔、干凈干事良好形象;強化團結和諧,凝聚同心同德、同舟共濟強大合力。
何支剛:要實現五年奮斗目標,必須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做強“五大產業”、實施“五大行動”、 落實“五大任務”、創建“五大品牌”、抓好“五大工程”,以大扶貧統攬經濟社會發展、以大數據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以大旅游助推經濟社會發展。
堅持創新發展,做強“大健康”“大旅游”“大能源”“大服務”和 “大數據”五大產業,全力構建“實力沿河”。
堅持協調發展,實施脫貧攻堅出列、實施基礎設施破頸、實施城鎮功能提升、實施美麗鄉村延伸和實施綜合改革創新五大行動,全力構建“小康沿河”。
堅持綠色發展,落實增綠、治水、凈氣、控污和打違五大任務,全力構建“生態沿河”。
堅持開放發展,深化山歌沿河文化品牌、深化港口門戶城市品牌、深化農特產品品牌、深化生態功能區品牌和深化國家級衛生縣城品牌五大品牌創建,全力構建“魅力沿河”。
堅持共享發展,抓好教育惠民、健康惠民、保障惠民、文化惠民、平安惠民五大工程,全力構建“幸福沿河”。
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自身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必須以開明開放的思維,堅持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強增比進位的意識、保持高效務實的作風、礪煉清正廉潔的品質,努力建設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讓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責任編輯/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