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助推大扶貧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江婷婷
銅仁圍繞大健康醫藥產業發展戰略定位,將大健康產業與大扶貧戰略、大數據戰略、大旅游產業等進行深度融合,讓產業發展在脫貧攻堅中發揮牽引效應,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百姓。尤其是在大健康產業推進建設過程中,通過集中打造一批集避暑休閑度假、康體養生養老功能的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著力抓好中藥材、茶葉、油茶等藥食材生產,抓實醫療項目建設和政策兌現等,全力助推脫貧攻堅,描繪著一幅發展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美好畫卷。
3月29日,在驅車前往銅仁市江口縣太平鎮的路上,一棟棟“黛瓦灰墻式”民居樓有序排列,綠樹紅花倒映在清澈透明的太平河,宛如一幅落入世間的山水田園畫。
鎮中心是一派繁忙景象。所到之處塔吊林立,渣土車轟鳴,塵土飛揚。這里將建成一個集風情一條街、老年營養中心、微田園等為一體的生態養生小鎮。
比看得見的變化更加深刻的是,這里的村民將搭上這趟發展的列車,駛入脫貧“快車道”。
村民楊枝云居住在太平鎮太平社區,她家的對面就是項目核心區。幾年前還在外出打工的她,月收入只有一千多元,現在就在工地上上班,一個月4000元。“在項目部做飯,對我這種習慣干苦力的人來說已經是很輕松的活路了。”如今已經脫貧的她正在盤算著如何讓日子過得更好。“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把家里改造成農家樂,應該能掙不少錢。”
“旅游帶動就業,去年全鎮貧困人口約為110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10%不到。項目建成后,我們還要對村民進行分類培訓,指導他們開辦農家樂、開設藥膳店鋪等,可直接解決至少750人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太平鎮副鎮長譚曉琳說。
在距離太平鎮70公里外的石阡縣中壩鎮,石阡佛頂山溫泉小鎮項目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得進行著。
46歲的甘忠群和幾個女工正在剛建好的精品酒店里做保潔。
今年年初來到溫泉小鎮上班的她對這份工作很滿意,“在家門口上班,讓我不用再遠離家鄉就有一份相對穩定且收入可觀的工作,心里很滿足。”說著,甘忠群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據貴州交建梵凈山溫泉小鎮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熊勇介紹,目前,溫泉小鎮每天至少雇傭當地臨時工100人,多時達200余人。
在銅仁,很多鄉鎮也在謀劃如何搶抓大健康發展的機遇,根據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人們正在積極擁抱大健康旅游發展帶來的改變。很多農民告別土地搞餐飲、民宿,鄉村旅游的路子越走越寬,
數據顯示,2016年,銅仁市有鄉村旅游經營戶3000余戶,鄉村旅游直接從業人員4萬人,20余萬貧困群眾在旅游產業發展中獲益。
江口縣進官和鄉廖家坡白茶基地,春風吹拂著綠意蔥蘢的山坡。十幾個村民彎著腰采摘茶葉,不時用肩上的毛巾擦拭著汗滴。
“我家是茶場周邊江溪屯村的,有了這個茶場之后,我們長期在茶場除草,每天可收入60元。采茶的時候全家人都來采茶青,買到茶場加工廠后每天可收入近200元。現在我們一家人生活越來越好了。”60歲的張巧花高興地說。
據了解,廖家坡白茶基地種植面積1650畝,年產值250余萬元。基地長期聘用當地群眾60余人除草管理,群眾采茶年總收入100余萬元。
幸福來之不易,銅仁市位于武陵山區腹地,轄8個縣2個區,均納入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近年來,銅仁結合實際,對茶葉、生豬、肉牛、中藥材、綠殼蛋雞、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進行重點扶持。
以江口縣為例,該縣每年投入800萬元獎勵扶持資金對新建茶園每畝無償提供茶苗4000株,對新建集中連片50畝的茶園每畝田補助300元、土補助200元,對新建茶園管護給予3年600元/畝的管護貸款貼息。同時,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引導貧困戶發展茶業產業。截止目前,全縣茶產業可提供30萬個勞動就業崗位,為茶區貧困群眾直接創收2400余萬元,近1萬名貧困群眾通過種茶實現了脫貧。

美麗清新的思南九天溫泉(銅仁市發改委供圖)
沿河自治縣泉壩鎮是個傳統的烤煙鄉鎮,常年烤煙種植4000畝。但僅僅依靠烤煙,帶動脫貧乏力。
靠山養山,靠山治山,靠山吃山。泉壩人意識到,要改變貧困面貌,就必須念好“山字經”。結合山地特色,泉壩看準發展大健康產業的機遇,把中藥材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
說干就干。如今園田壩已擁有中藥材約200畝,四壩還有丹參190畝。山上,是草地牧業,依托富沿生態牧業公司,種植牧草1000畝,帶動黃牛養殖大戶8戶。山腰,種植核桃、青錢柳2880畝,同時套種丹參120畝。
見微知著。銅仁圍繞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重點發展天麻、丹參、金銀花、石斛等中藥材品種和生態茶葉、蔬果、養殖等生態產業,直接帶動近50萬精準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中藥材種植企業35家、藥材專業合作社282個,建成省級中藥材產業園區3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70萬畝,產量達到18.35萬噸,總產值達11.5億元。
“等到新醫院建好了,還是三級甲等醫院,以后看病不用跑貴陽、重慶那些遠地方了,越來越方便了。”居住在德江縣的老人吳文良對德江縣醫院新院的建成很是期待。
去年,謀劃多年的德江縣醫院整體搬遷項目動工。
“很多病其實不是縣內治不了,而是沒地方治,很多群眾只能遠走周邊城市,大大增加了經濟負擔。”德江衛計局醫政科干部說,“2015年全縣外就醫群眾就高達近萬人,新院建成后,情況將會大幅改善。”
項目預計3年時間完成建設,屆時,床位可達1200張,日門診量可達4000余人,提升4.5倍,醫療服務能力可輻射300萬人口。
“我們加大對公立醫院的的擴建工程,強化醫院設施建設,改善本地醫療條件,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病。同時,通過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新農合、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三保統籌”,“普惠+特惠+精扶惠”的“三惠”模式,織成了一張全方位醫療保障大網,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現象的發生。” 銅仁市合醫辦綜合科科長劉徐蕊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銅仁還創建了創建跨省就醫直補機制,啟動實施新農合跨省就醫直補試點。建立重慶西南醫院、重慶新橋醫院、重慶大坪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慶市腫瘤醫院作為跨省就醫直補試點,參合群眾在這5家醫療機構治療,出院時實行現場直補。
截至目前,全市群眾參合率從2007年的83. 94%上升到今年的99. 43%,基本實現群眾參合全覆蓋。去年,全市共計有56390人次11類精準扶貧對象患者享受政策,醫療費用共計2.6億余元,新農合補償1.6億余元,大病保險補償1500萬余元,民政、計生兜底3600萬余元,群眾實際補償比達到82.15%。
(責任編輯/歐陽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