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四個比重” 實現經濟量質雙提升
文莫春開

莫春開(左三)在標準化十萬頭生豬生態養殖農場項目建設現場了解項目進展情況(貴定縣委宣傳部供圖)
貴定縣十二次黨代會2011年召開以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成績顯著。未來五年,貴定將按照“一個目標、五個重點、一條主軸、四大基地”的發展思路,“大抓工業、抓強工業,大抓城鎮、抓實城鎮,大抓農業、抓特農業,大抓生態、抓好生態,大抓旅游、抓優旅游,大抓物流、抓大物流,大抓扶貧、抓牢扶貧,大抓黨建、抓強黨建”的工作要求,突出抓好“661”(“六個積極創建”“六個整縣推進”和“一百項發展行動”)發展任務,著力提高工業經濟、城鎮人口、民營經濟和縣域經濟“四個比重”,全力實現經濟總量、質量雙提升。
大抓項目投資。把抓了什么項目、建成了哪些項目作為評判部門、鎮(街)和村(居)工作質效的主要內容,做到一切工作盯著投資想、圍著投資轉、抓著投資干,營造更加濃厚的拼項目、抓項目氛圍,確保各部門、各鎮(街)時時有項目、年年有發展、經常有變化。
大抓招商工作。認真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強化以商招商、點對點招商和上門招商,及時主動抓好招商對接,“保姆式”服務好企業、“保安式”給企業保駕,形成縣級領導彰顯招商作為、部門上門強化招商服務、鎮(街)高效落地招商項目的招商引資濃厚工作氛圍。
大抓園區發展。以昌明經濟開發區為龍頭,加快推進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和轉型升級,強力發展裝備制造、新型建材和大數據引領的電子信息物流業等重點產業,進一步加大對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品牌企業、優特企業、領軍型企業的招引力度,擴大規模,提升效益,確保園區工業投資、產業投資、工業增加值和就業人數、規模工業企業和稅收貢獻明顯增長。
大抓工業提質。圍繞“四型十五業”發展重點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大力抓存量、又要大力抓增量和擴總量提質量。力爭到“十三五”期末,有3至5家本土企業在“新三板”上市,全縣規模企業突破100家,工業總產值達300億元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達到80億元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平均增長20%以上,全縣民營經濟比重在原有基礎上提升60%以上。
實施城市品位提升戰略,推進老城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以縣城為中心,用2至3年時間,集中力量實施城市綜合體建設、棚戶區改造、新型小城鎮建設,更加注重規劃設計、綜合管廊建設、功能設施完善、空間結構優化便民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提升,將城市綜合服務、山地特色城鎮化和景區建設相宜相融,不斷推進綠色公園城市建設,全力構建縣城“宜居”綜合服務核心。
實施小城鎮建設整縣推進行動,強力推進昌明新型城鎮化示范試點。
加快實施小城鎮建設“8+N+X”工程、小城鎮帶動特色村寨建設“1+X”工程,不斷強化昌明鎮、盤江鎮作為“全省100個重點示范小城鎮”的引領作用。堅持“產城互動互融”,在加快園區發展的同時統籌抓好昌明工貿新城建設,實現產城一體化發展。
堅持縣城與昌明工貿新城“雙城驅動”發展,力爭到“十三五”期末,縣城人口達到15萬人以上,昌明工貿新城人口達到8萬人以上,“雙城”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0平方米以上、人均擁有道路面積達到11平方米以上,城鄉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0平方米以上,農村危房改造達到100%,形成南北雙核發展的空間結構。
整縣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小康寨建設,圍繞“連戶道路全硬化、戶戶房庭均美化、公共環境有綠化、垃圾污水無害化、文化設施普及化、光纖到村信息化、產業發展規模化、生態建設產業化、各村發展特色化、建筑小品景觀化、文明創建全民化、干凈衛生常態化、村民自治再深化”工作任務的落實,讓城鄉呈現出“鎮區園區融合發展、家園田園園園是景、鄉村清潔清爽清幽、一產二產三產產產有為、人和事合事事祥和”新景象。
堅持高效生態特色。注重“農牧結合、農林結合、農工結合、農旅結合、循環發展”導向,按照“村村有項目、村村開發出產業基地和鎮鎮抓好產業園區發展”整縣推進要求,重點培育扶持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努力做大做強“南茶、北刺梨、中花果”三大特色品牌,做特做優大鯢、竹鼠、紫皮大蒜等特色產業。
聚焦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突出基礎設施建設脫貧,針對群眾最迫切希望解決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問題,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植入旅游元素,使美麗鄉村成為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突出易地搬遷扶貧脫貧,圍繞“建房、搬遷、就業、配套、保障、退出”等關鍵環節,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貧困群眾進城購房獎勵扶助等政策措施,確保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突出產業脫貧,因地制宜推進種養業、加工業、旅游等扶貧產業,拓寬貧困人口就業和增收渠道。突出教育醫療脫貧,改善貧困地區教育和醫療衛生條件,落實“一助三免(補)”補助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因學因病致貧、返貧問題。突出就業幫扶脫貧,以全縣各鎮(街道)產業園區、就業服務網絡為依托,引導就近就地務工,切實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精準脫貧,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大抓民生改善。基本普及15年教育,深入推進校長去行政化、校長負責制、教師全員聘任制、城鄉教師定期輪崗交流制改革,強化“三大能力”建設。全面推進“兩保”合一,加快實現全縣村級衛生室、鎮(街)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全覆蓋,縣內醫保基金報銷比例達到70%以上。全面實現村村通水泥路(油路),力爭五年內實現鄉鎮小二型以上骨干水庫全覆蓋。圍繞“鎮有市民休閑文體活動廣場、村有大眾文體活動場所和鎮鎮有數字影院、村村能看到數字電視節目”目標,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政策資金爭取工作,發揮好民政保障困難群眾吃飯穿衣問題的“兜底”作用。
著力在全域旅游全年旅游上實現新突破。圍繞“旅游+”“+旅游”發展思路,強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旅游產品開發、旅游服務功能配套。重點把陽寶山佛教文化旅游區打造成國內知名的禪修清修養生養心度假圣地,把金海雪山打造成有影響力的特色景區,把云霧茶旅、黃龍山高原草原和風電場觀光打造成鄉村休閑養生、風情浪漫、農耕體驗的度假勝地。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強化生態立縣意識。工業發展堅守有污染高消耗堅決不要、排放不達標堅決不許的底線。農業發展堅定成效低帶動面積小的不上、附加值小生態效益差的不做的態度。在提高茶資源綜合利用率、茶葉下樹率、普通消費茶增品增數增銷量上下功夫;擴大刺梨種植規模、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全力推進森林保護“六個嚴禁”和“六個一律”環保“利劍”執法行動,抓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推進全縣生態環境“青山永續”。
構筑“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新基礎。突出發展大物流,依托貴州(昌明)國際陸港和貴定南鐵路物流基地重大項目,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功能性布局推進,將昌明打造成全省面向南亞、加大對外開放協作的重要窗口和平臺。加快發展大數據產業,不斷強化“聚、通、用”工作,加強對大數據的收集、加工和開發利用。加強電子商務發展工作,強化本土商品開發、產品包裝、形象打造、質量體系完善和產品質量認證,努力實現全縣電子商務線上銷售年均增長20%以上。
積極推動好扶貧主體多元化、扶貧路徑多樣化改革。以鞏固省級平安建設先進縣成果為抓手,進一步強化政法和信訪維穩工作,構建立體化社會治理體系。繼續加快“平安村居”建設,打造群防“智慧治安”,五年內成功創建國家級平安建設先進縣。(作者系貴定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