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貧攻堅“大比武”一線報道"/>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喻 丹 周文君 任廷會 馬紅梅 伊 航
吹響脫貧攻堅“沖鋒號”
—— 脫貧攻堅“大比武”一線報道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喻 丹 周文君 任廷會 馬紅梅 伊 航
5月13日,在貴州省第三次大扶貧戰略行動推進大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強調,要在全省各市州、各縣區、各鄉鎮、各村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中來一場脫貧攻堅“大比武”,首要是比責任擔當,重點是比路徑方法,關鍵是比干部作風,根本是比精神狀態,核心是比群眾獲得感。比一比精準扶貧的“繡花”功夫,比一比脫貧攻堅的“十八般武藝”,確保今年脫貧攻堅再戰告捷。
本刊記者到現場、聽民聲、看變化,帶來一組“大比武”的一線報道。

天柱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圖為鳳城街道樂寨村烤煙基地。(天柱縣委宣傳部供圖)
“軍中無戲言,知恥而后勇,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到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境地!”5月20日,在天柱縣脫貧攻堅“大比武”動員大會上,天柱縣委副書記、縣長吳紹東發言鏗鏘有力。
此前,天柱貧困人口識別退出不精準,在2016年脫貧攻堅綜合考評中全省排名掛末。
立行立改,天柱迅速組織業務人員通過國辦系統對問題數據進行比對、篩選,查找出省扶貧辦通報的8項指標數據,并整理出具體問題名單,擬定具體整改措施和辦法。
4月28日至5月6日,縣扶貧辦組織16個鄉鎮街道系統操作人員到縣扶貧辦進行業務培訓,“五一”節假日不休,集中全力進行數據清洗,16個鄉鎮成立了數據信息核查工作專班,對問題數據逐一進行入戶調查核實。5月6日,縣扶貧辦再次組織召開全縣建檔立卡數據信息業務培訓,并邀請省扶貧辦貧困監測中心相關業務負責同志到現場作培訓和業務指導,有效保障了數據清洗工作的質量和進度。
端午小長假期間,天柱縣副縣長馬新菊和平日一樣忙碌。5月30日上午7點半,馬新菊已準時到辦公室查看天柱各鄉鎮貧困人口識別數據,8點召集全體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開會,落實精準扶貧相關事宜,10點前往坪地鎮走訪摸底。
“2016年脫貧攻堅綜合考評天柱縣在全省排名掛末,作為扶貧工作的分管領導我深感責任重、壓力大。現在一刻不能放松,必須抓緊時間對照省扶貧辦通報提出的要求整改落實到位。”馬新菊表情凝重。
目前,省扶貧辦通報的農村危房改造、大病統籌等8項主要指標數據已基本清洗完成,其中已整改完成7項,需協調省級解決1項。
在天柱,自上而下的干部干勁十足,為了全縣脫貧攻堅的事業也是“蠻拼的”。
“這陣子,凡是參與扶貧的工作人員都異常團結認真,沒有任何人要求我們加班,但大家都默契地在每天7點半之前到辦公室工作。”縣扶貧辦綜合部陳美伶說。
“我們要知恥后勇,不畏困難,迅速落實,認真工作,擔當責任,勇往直前,贏得勝利。”在天柱縣委書記陸再義建立的“知恥后勇脫貧攻堅工作群”里,這句話彰顯了天柱奪取脫貧攻堅勝利的決心。這個實名組建的微信工作群,囊括了縣四大班子領導、部門(鄉鎮、街道)的主要負責同志。
自全省第三次大扶貧戰略行動推進大會以來,天柱全面開展脫貧攻堅“大比武”活動,每月召開一次全縣脫貧攻堅“大比武”現場會,由16個鄉鎮(街道)輪流“坐莊”,各戰區、各鄉鎮(街道)、縣直部門和駐村工作隊在現場會“擂臺”上曬成績、亮短板、比進度,通過大比武倒逼脫貧攻堅提速進位,努力實現到5月底“形成氣勢,初見成效”、上半年“明顯好轉,扭轉局面”、年底“全面完成,后來居上”的目標。

在晴隆縣蓮城街道幸福家園安置小區,60歲以上的搬遷戶都能通過抽簽方式分到一小塊農耕地。圖為抽簽現場。(晴隆縣委宣傳部供圖)
“讓我們搬來這里,政府不收水費和電費,肯定高興得很嘛。”看到記者來小區采訪,搬遷戶舒騰亮熱情地說。
走進晴隆縣幸福家園安置小區,一棟棟樓房錯落有致,綠化、亭子等都是標準配置,空地上安裝了各類健身器材。為解決像舒騰亮這樣眾多搬遷戶的生產生活需要,小區旁特別規劃了農耕園,當地稱作“微耕園”。通過抽簽方式,60歲以上搬遷戶每戶都能分到一小塊農耕地,種點時令蔬菜。
小區計劃安置易地扶貧搬遷人口412戶870人。3月9日,第一批搬遷戶正式入住。如今安置小區已入住260戶,578人住在新家園,享受搬遷后的新生活。
山高、坡陡、谷深,產業基礎薄弱。在晴隆,要想擺脫貧困,對于交通條件差、地理環境惡劣的貧困村,扶貧搬遷是最適合的選擇。
過去6年,這個貧困縣有一位大山里成長起來的“農民書記”——姜仕坤。他以農民兒子的本色,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帶領晴隆人民向決戰脫貧攻堅的征程進發。
如今,“農民書記”雖然離開了,但“姜仕坤精神”卻在這片熱土上傳揚。
易地扶貧搬遷,晴隆采用“四方五共”工作法。“四方”:牽頭方、群眾方、利益相關方、社會方;“五共”:共商、共識、共建、共享、共擔。目的是扎實推進安置小區建設,為搬遷群眾打造幸福溫馨的新家園。
在小箐移民安置小區,記者看到,這里的綠化、基礎設施都很完善。搬遷戶徐志強說:“這個房子太好了,國家為貧困戶修房子,這個政策真好。”
“搬來這里,孩子上學怎么解決?”當記者問起就學問題時,搬遷戶都表示很滿意。
“我們以前住的地方條件不好,現在國家修房子給我們住,孩子又能在縣城讀書,比鄉下好得多嘛。”錢勝蘭說。
陳和平搶著說:“以前我家住的房子很差,交通也不方便,娃娃讀書只能走路。早上走一個多小時,晚上回來也要走一個多小時,現在住進安置房方便多了。”
位于24道拐景區旅游輻射區的沙子安置點,計劃安置農戶822戶4251人。這里集景區、園區、小城鎮為一體,龍頭企業海權肉羊加工廠、茶葉加工廠、肥姑鹽酸菜廠建成落戶,都為安置移民創造了條件。
“我們專門成立了‘五大窗口’,就是為搬遷戶提供服務,讓他們感受家鄉的好政策。”連城街道辦黨工委書記吳強修介紹,就業窗口是為了保證讓搬進來的老百姓一戶至少有一人以上就業;就學窗口是為搬遷戶做好孩子轉學等問題的服務;就醫窗口專為搬遷戶的健康保駕護航;綜合窗口主要是全程搞好一站式服務;物管窗口就是要保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讓他們有水有電用。
幸福家園安置小區、小箐移民安置小區和沙子安置點,是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縮影。
2017年,晴隆縣計劃搬遷4975戶22866人,共規劃建設5個集中安置點,其中,縣內安置點3個,跨區域安置點2個。

玉屏自治縣不斷創新金融扶貧和產業扶貧模式。圖為玉屏溫氏畜牧有限公司廠房。(玉屏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5月24日下午,玉屏召開全縣駐村工作推進會。銅仁市委常委、玉屏自治縣委書記王俊銘要求全縣駐村干部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核查貧困村、貧困戶情況,確保脫貧再精準。
全縣駐村干部連夜奔赴一線開展核查工作。
5月25日凌晨時分,全縣駐村干部在扶貧一線實時上報核查情況,“玉屏政務群”不斷被刷新。
縣供銷社駐村部隊:“正在核查大龍鎮蔡溪村的扶貧資金發放情況。”
縣文體廣電旅游局:“正在更新茅坡村的民情信息。”
縣委宣傳部:“楊柳村有病豬現象,需技術指導。”
5月26日中午,記者跟隨駐村干部前往玉屏自治縣楊柳村加元養殖場。青山環抱間,一排排白墻藍瓦的圈舍,監控設備、降溫取暖設備、蓄水池等一應俱全,圈舍干凈衛生,這是一個標準化的養殖場。
灶房里散發出一股濃濃的中草藥味兒。“有幾頭豬生病了,不吃東西,這是我上山采的中草藥,熬成湯汁后再喂食。”生豬養殖戶洪加元說,生豬的小毛病都是他自采中藥醫治,成本低,環保健康。
洪加元一家曾是楊柳村的典型貧困戶,他自己腿腳不靈便,妻子常年患病,兩個子女未成年。
2015年8月,在“特貸惠”的幫扶下,洪加元開辦了養殖場。2016年9月,養殖場第一批生豬共400頭出欄,收益9萬元。 “我養豬不承擔任何風險,資金上有政府擔保,豬仔、飼料、喂法都是溫氏提供,我只管養好,不愁銷路。”洪加元說。
洪加元口中的“溫氏”是廣東溫氏集團,一家現代化大型畜牧公司。2014年3月,溫氏集團與玉屏簽署“生豬一體化”養殖項目投資協議,并成立玉屏溫氏畜牧有限公司。
“政府貸款供貧困戶修建圈舍,溫氏公司負責提供原料和技術。農戶只管養不管賣,一頭豬最低有160元的純利潤,溫氏保價收購,保障農戶合理利潤。”玉屏自治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聞中心主任胡攀學介紹,建設一間300頭規模大的豬圈需要一次性投入十幾萬,對于多數農戶而言是個天文數字。為扶持農戶加入溫氏養豬產業,玉屏自治縣協調信用社提供貼息貸款,同時整合項目資金補貼養殖戶。農戶只需出5萬元就可以建成一個圈舍。
截至2016年底,全縣共發展“溫氏代養戶”264戶,興建了8個村級集體養殖小區,飼養總規模達14.24萬頭。
為擴大社會扶貧力量,玉屏自治縣委縣政府不斷創新金融扶貧和產業扶貧模式。在溫氏集團“公司+代養戶(家庭農場)”的基礎上,玉屏探索形成了“企業+村集體經濟+貧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
為使建檔立卡更為精準,玉屏創建了民情電子信息管理系統,率先在全省建成基礎數據支撐平臺,對全縣貧困戶、貧困村進行動態監測,對建檔立卡大數據實行分級負責制,真正實現“鼠標一點、貧困信息盡顯”的一站式查詢方式。
傍晚,道真自治縣文家壩“仡鄉風情農家樂”坐滿了前來吃飯的人,村里公路上車輛絡繹不絕。在山高坡陡的文家壩村,像龐興輝一樣開農家樂的農戶,大大小小100余家,客人都從哪里來?
答案就在龐興輝家右側的山谷里,遠遠望去,從山腳延伸至山頂,一棟棟富有仡佬族儺文化氣息的建筑此起彼伏,施工建設的場面蔚為壯觀,在山腳下的一座城門上,清晰可見“中國儺城”四個大字。
“中國儺城”是由重慶名豪集團投資300億元的大沙河仡佬文化國際度假區中的一個項目,2014年進駐文家壩村,整個項目以道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仡佬族儺戲”為主題,貫穿“道真三幺臺”等非遺文化元素打造。
“中國儺城”落地文家壩村,工地每天用工需求多達2000人,文家壩村乃至周邊村鎮的人都在家門口就業了,不少人還通過土地征收、房屋租賃等方式實現了脫貧。當時龐興輝在高速公路務工,因傷導致左腳粉碎性骨折,醫療花費近10萬元,因病返貧。
“去打工沒人要,種地沒力氣,想做生意又差錢。”龐興輝一度對生活感到絕望。
道真自治縣人大主任周世曉,是龐興輝的幫扶干部,從儺城項目落地開始,便常常來給龐興輝做動員——開辦農家樂。
“他前前后后跑了不下50次,從裝修到定菜單,再到如何接待客人,全程指導我。”龐興輝的農家樂,從2016年8月正式營業至今,預計年收入可達30萬元。
昔日貧困落后的文家壩村,在非遺項目的帶動下,2015年便實現了脫貧出列,2016年全村年人均收入達到16000元,全村外出務工人員已有800人返回本地務工或創業。
走進正在火熱建設中的“中國儺城”,才能真正體會到民俗文化與現代元素的融合魅力,既包含“三幺臺”、竹王古街、夜郎古街、儺戲王國等傳統非遺文化景觀,也融合了五星酒店、親子樂園等現代景觀。
“在這里你同樣也可以找到星巴克、肯德基、網咖等現代元素。”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儺城”即將于9月底正式運營,屆時可吸納4000人就業,而餐飲、住宿、建材方面,也將給當地帶來巨大的消費市場。
道真自治縣將文化產業項目納入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共引進文化企業20余家,大沙河仡佬文化國際度假區作為文化旅游扶貧相融合的項目,起到了相當顯著的扶貧帶動作用。但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多達60余項的道真,如何將“遺產變文產”,并以“文產促脫貧”,依然是當前一段時期內的重要議題。

大沙河仡佬文化國際度假區“中國儺城”項目的落地,給文家壩村帶來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加速了全村的脫貧進程。圖為龐興輝與妻子在“仡鄉風情農家樂”門前。(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伊 航/攝)
2016年11月,道真自治縣建成文化創意設計孵化中心,目前已有8家企業成功入駐并順利投產。在文化創意設計孵化中心,非遺傳承人成為企業主,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變為注冊文化企業,本地民營小微企業抱團發展,入駐的8家企業中,有6家彼此簽約,共同創建文化產品,互惠互信、互利共贏。
在道真自治縣城高速出口處,中華仡佬文化園雛形初顯,將于9月迎來30周年縣慶時正式開放,園中的博物館、演藝中心、民族商業街等,也將為當地文化產業和孵化中心提供一個集中展示文化產品的平臺。
無論是大沙河仡佬文化國際度假區,還是文化創意設計孵化中心、中華仡佬文化園,都力圖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產品、產業相融合,讓老百姓尤其是貧困群眾共享文化產業帶來的發展機遇和福利。
“非遺文化給我們帶來了財富,我對以后的生活也充滿了希望。”龐興輝在自己的農家樂門前,看著不遠處正在崛起中的“中國儺城”說。
5月28日,黃平縣谷隴鎮青塘村通村公路旁溫室大棚鱗次櫛比,大棚外村民正忙著移栽辣椒苗。
“全鎮辣椒苗基地都在這里,培育結束后,將免費發放秧苗給農戶種植。”黃平縣扶貧辦副主任陳青介紹,今年谷隴鎮預計發展農戶種植辣椒1000畝以上。
5月29日,青塘村村民潘仙九和老伴起了個大早,老伴帶上鎮里免費發放的辣椒秧苗到自家地里栽種, 潘仙九則到辣椒育苗基地上班。
“我和老伴農閑時在辣椒育苗基地上班,每月工資加起來至少3600元。”作為青塘村的貧困戶,潘仙九一家靠種植玉米和水稻為生,水稻僅夠一家人吃,而玉米每年賣不上2000元。鎮上3月份建立辣椒苗基地后,她和老伴被安排到基地干活,每月收入除去日常開銷還有盈余,潘仙九臉上一掃往日的愁容。

黃平因地制宜實施產業扶貧,確保當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圖為谷隴鎮辣椒育苗基地。(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馬紅梅/攝)
為了將鎮里的辣椒產業發展壯大,谷隴鎮今年以來重點培育了“黃平線椒1號”“黃平線椒2號”2個辣椒品種,接下來將投入500萬扶持資金在大寨村、谷隴村、巖門司村等地集中連片規劃發展線椒種植基地2000畝,確保助推1500人脫貧。目前,當地政府已與凱里三辣食品有限公司簽訂訂單,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確保促進辣椒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黃平縣一碗水鄉桐子坪的700畝白芨種植基地里,不時傳來陣陣笑聲。
村民戴祥珍已在基地工作一年,此前她是村里的貧困戶,兩個孩子在上學,一年收入只夠用半年。2016年以來,她和丈夫在白芨基地除草,每月能拿到5000多元的工資。
“現在收入增加了,給孩子買水果都比以前大方了。”戴祥珍說。
白芨馴化、種植屬于勞動密集型、輕體力工作,這給文化水平低、身體較差、不能外出打工的農民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
自2015年貴州百利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一碗水鄉流轉土地建立白芨種植基地以來,當地約60名農民實現了就近就業,人均月工資達2000— 3000元。2016年,貴州百利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當地政府號召下,采取財政扶貧資金保底的模式,利益聯結貧困農戶120戶484人,公司按項目股本的24%(第一年5%、第二年6%、第三年7%、第四年8%)作為紅利每年平均分給入股利益聯結貧困農戶;第5年項目完成時按入股比例將利潤分配給利益聯結的貧困農戶,預計戶均年增收1萬多元。
3月,一碗水鄉包括戴祥珍在內的70戶利益聯結貧困戶各分到1000元紅利。
5月19日,縣里召開了2017年第三次大扶貧戰略行動推進大會暨脫貧攻堅“大比武”啟動會。會議強調,在“大比武”中,要把產業扶貧同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深化農村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加快推進蔬菜、養殖、中藥材、精品水果、稻田養魚等產業扶貧項目的實施,推動實現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確保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家鄉有了產業,我相信生活會越過越紅火!”戴祥珍底氣十足。
5月30日,端午,麻江縣龍山鎮河壩村開村務會,會議主題是上半年工作盤點和下半年工作部署。村“七大員”有一位請產假、一位請病假,加上駐村第一書記,共6人參會。
村支書楊萬芳開口便發問:“我們河壩是2017年年底要出列的貧困村,目前還有建檔立卡的214戶貧困戶,一晃半年過去了,到時我們能否如期出列?”
氣氛瞬時有些凝重。
時間不等人,如何確保2017年底河壩村貧困戶脫貧、村集體經濟脫殼?
駐村第一書記冷大令:“按照2016年人均3146元的脫貧標準,我認為河壩如期出列沒問題。”
他一筆筆列出賬目:
養殖——本月10號養殖小區豬崽就要進欄,第一批2000頭,5個月出欄,一頭豬純利在200至250元之間。出欄一批,保守收入40萬元,5%作為集體經濟留存,95%分給貧困戶社員,每戶可分紅1000元。養殖小區同時還可以解決5名貧困戶就業。
種植——老干媽精品辣椒種植基地50畝土地已經流轉過來,大部分種植完畢,保守估計每畝可產3000斤,老干媽收購價0.9元一斤,每畝收入2700元。除去流轉成本每畝700元及人工費用,每畝可有1000元的純收入,這一筆村集體經濟至少進賬50000元。
刺繡——目前刺繡合作社15個繡娘都來自貧困戶,每天保底收入50元,農閑時節每月可有1500元收入。
榨油坊——油坊最遲6月底可以開榨,租用房屋已經準備就緒,正在購買設備。去年發動群眾種植了300畝油菜,差不多儲備了10000斤菜籽,油坊可以全部消化。10000斤菜籽榨3000斤油,按市價可售30000元。油粑市價0.8元一斤。群眾和村集體經濟都有進項。
冷書記:“以上這幾個產業收入,加上我們傳統種植的烤煙、藍莓,以及特惠貸幫扶,還有稻田養魚,人均3146元沒問題,集體經濟積累超過30000元更沒問題。”
大家邊聽邊點頭,氣氛逐漸輕松起來。
村主任龍全成插話:“刺繡合作社目前一人一天50元只是兜底收入,我們河壩的楓脂染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變文產,文產助脫貧,還有很大的空間。當前有兩個事要抓緊,一是練好內功,要有帶頭人來抓技術提升,二是走出去,拿訂單,搞合作。”他停了一下,補充道:“油坊的事情,這個星期我們必須要排出購買設備、進場安裝的工作日程表來。原料充足,銷路不愁,就等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哪!”
冷書記解釋:“我一直在打聽設備購買渠道,幾個廠家都在湖南,我想還是盡量在貴陽買,售后服務方便些。”
楊支書插話:“油坊申請用電不要搞忘嘍,要先請供電局來看,用什么電、用多少電,不要事到臨頭才想起。”
冷書記:“這事我已經聯系供電局了,設備一到他們就來現場確定。另外,我想節后去縣扶貧辦催一下稻田養魚的款項,再過一個星期,村里的秧該插完了,魚要早點下田才行,100畝田,買魚苗、撒魚苗,也是要幾天功夫。”
楊支書:“買榨油機、聯系供電局、去扶貧辦催款,都交給你,需要什么協助你說話。”
楊支書又想起一事:“垃圾填埋場選址要盡快確定,不能在上游,不能近水源,要符合環保要求。我和你,”他指指村主任龍全成,“我倆當第一個月垃圾清運車司機,好生測算一下,這十多個寨子到底幾天需要清運一次垃圾?一次要拉幾車?一個月要用多少汽油?清運車一年的司機工資、油費、保養,要多少錢?先估個數。”
村主任龍全成是個五大三粗的漢子,說話直杠杠地:“我覺得最近大家工作狀態沒有前段時間好了,我想是因為上半年事多事雜,大家都很辛苦。但是我們不能慢,更不能停。河壩和其他發展好的村子相比,落后了整整10年,人家歇得我們歇不得。要用心、要下力,把每件事做好。”他停了一下,又說:“鎮里把我們牛皮寨作為農村環境整治的觀摩點,觀摩會定在6月底,這段時間群眾忙著栽秧,栽完秧又要薅二道包谷,人力緊張。正因如此大家更要齊心,一定要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
楊支書接著說:“過去這一年,我們河壩村獲得了州、縣、鄉鎮的‘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這些榮譽前所未有,這是小冷書記來到我們村后,大家用心下力干的。年底縣里評‘六好六強’示范村,河壩只準成功,不能失敗,大家團結一心,一定把‘六好六強’示范村的牌子拿到河壩來!”
冷書記提醒:“鎮里和縣里已經批準了我們去安順塘約村學習的申請,我們盡快把時間協調出來,趕緊去一趟塘約。”
大家紛紛點頭:“磨刀不誤砍柴工,脫貧攻堅‘大比武’,我們也要學學別人是怎么干的!”(責任編輯/喻 丹)

麻江縣龍山鎮河壩村村民在精品辣椒種植基地干活(冷大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