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任廷會
一路通 百業興
—— 貴州全力沖刺農村公路建設三年會戰“收官戰”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任廷會
農村公路建設切實發揮了修一條公路、帶動一片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循環效應,各地呈現出一路通、百業興的景象。
今年是貴州省農村公路建設三年會戰的收官之年,全省將新改擴建農村公路1.7萬公里,三年會戰期間全省累計新改擴建農村公路將超過5萬公里,實現21817個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將提前兩年實現交通運輸部下達的目標任務。
掛圖作戰、倒排工期、細化落實、加足馬力……當前,全省各級各部門正以高度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攻堅突破,確保打贏農村公路建設三年會戰這場“收官戰”。農村公路建設切實發揮了修一條公路、帶動一片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循環效應,呈現出一路通、百業興的景象。
5月28日,記者與印江自治縣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從縣城出發,驅車前往杉樹鎮何家梁子茶園。汽車沿著茶山公路蜿蜒而上,沿途群峰滴翠。到達山頂,回望來路,只見一條玉帶直插天際。
“正是這條通向‘云端’的公路帶來了這滿眼綠色。”印江自治縣交通運輸局辦公室主任杜海東說,何家梁子曾是一片荒山,修路、增收、致富一直是杉樹鎮大寨、大坪、楊家等7個村組群眾日夜的期盼。
要同步全面小康,核心在發展,關鍵在交通,難點在農村公路建設。早在2008年,印江就在何家梁子推行“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試點項目。
從開荒拓路、馱運砂石、修筑硬化,到培土栽苗、采摘茶葉,打造何家梁子茶園,印江用了近9年時間。為使散種的茶產業形成規模,打出統一品牌,印江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浙商企業,成立貴州梵凈山天人合一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三變”改革促“三金”發展,實現茶農流轉土地有租金、到公司務工有薪金,茶園入股有股金。
目前,何家梁子茶園投產面積達2000余畝,惠及5000多人。“公路修通了,脫貧致富的大門敞開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望著何家梁子因公路帶來的變化,天人合一公司技術管理人員張金武更加堅定茶葉致富的信心,“茶山路給我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農村公路既是產業路,也是扶貧路、致富路。“為把全縣農村公路建好、維護好、運營好,確保示范路項目創建成功,各部門正搶抓時間節點、倒逼工作責任,推進農村公路與農旅產業融合。”印江自治縣農村公路管理局局長任曉華說,近年來,印江圍繞“修好農村路、服務新農村”的建設目標,把農村公路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不斷優化農村路網結構,推動產業發展。
為推動農村公路與產業發展有效銜接,全省各級各部門嚴格按照《交通運輸扶貧報表制度》,精準落實交通扶貧政策,使農村公路成為拉動產業發展的“助推器”。
“目前全省農村公路達到16萬公里,實現與高速公路、國省干線等的順暢連接。農村交通的快速改善,讓農業更加繁榮興旺,農村更加貼近城市、農民更加幸福安康。”省公路局局長張胤表示,貴州農村公路建設三年會戰已進入全面沖刺階段,全省各地正掛圖作戰,明確工作量、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人,確保打贏這場硬仗,實現以路為媒、以路促建、以路富民。
端午時節,記者走進仁懷市壇廠鎮枇杷村,只見一條條平坦寬敞的旅游大道徑直伸入“神采八卦迷園”景區,四周的“小康路”綿延鋪開。
“修筑‘小康路’,百姓早致富。”在枇杷村得到了見證。“三年前,全鎮的公路基本通達,但并不通暢。”枇杷村村支書袁正楷說,是旅游公路拉動了旅游產業發展。
“在這幅巨型八卦圖中,各類景觀苗木各植其間,長廊、涼亭、水車等設施錯落有致。置身在美麗鄉村中,真是讓人流連忘返。”來自北京的攝影愛好者邢夢偉感嘆。
2015年9月,仁懷市投資4423.56萬元改造壇廠至魯班縣道工程,打造壇魯農旅一體化示范園區的旅游通道。改造項目于2016年1月竣工,覆蓋了壇廠、魯班兩個建制村17個村民組1632戶。
依托便捷的交通條件和優質的環境配套,枇杷村實現了景區跨越式發展,景區新增就業崗位1200多個,每年拉動經濟增長超過7000萬元。
枇杷村的通村路、通寨路延伸至家家戶戶,近萬名群眾享受到了出門的便利,嘗到了因路致富的甜頭。公路沿線開辦的農家樂、農村客棧、候鳥式公寓等附屬配套旅游產業超過70家。同時,枇杷村還著力強化公路兩側房屋靚化、庭院整潔、路燈安裝等為載體的新農村建設,使通村公路真正變為觀光路、旅游路。
在全省農村公路建設中,因路而富、因路而興的地方較為常見。六枝、貞豐等地在完善農村公路、客運、物流等配套設施的同時,更加強化農村淘寶、農家超市、農村公路服務站等服務陣地建設,使“交通+扶貧+旅游”模式與大健康、大旅游產業實現有機融合。
“農村公路建設有效帶動了農村特色種養業,不少地方的客貨運輸、鄉村旅游等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張胤說,2016年,全省實現87.5%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85%的鄉鎮有了客運站,新增2080個建制村通客運,建制村通客運率達90%。
貴州計劃至今年底實現建制村通暢率、建制村通客運比例、農村公路列養率、重點路段安全隱患治理率“4個100%”目標,有望成為全國第14個、西部第一個實現建制村100%通暢的省份。

麻江縣大力實施農村公路優化提等工程,推進縣鄉道改造步伐。圖為麻江龍山烏卡坪生態示范園。(麻江縣交通運輸局供圖)
“通村公路修好了,村里的發展日新月異。開著新買的農用三輪車,帶上自家種的當季蔬菜進城賣,非常方便。”麻江縣壩芒鄉貓頭村靛山組村民吳長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除了賣菜收入,我還是通村公路的養護工,每月有固定的收入。”
貓頭村是麻江縣交通局定點幫扶的村組,2015年貓頭村已經實現村村通瀝青(水泥)路、通農村客運班線。2016年底,在縣交通局的帶領下,貓頭村實現組組通硬化路的目標。
為改善群眾出行條件,麻江縣以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四好農村路”建設為目標,采用農村公路“建養一體化”建設模式,實施通村通組公路提級改造工程,讓農村公路成為當地群眾的出口路、幸福路。今年1月10日,在全省農村公路工作會議上,麻江縣獲得“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稱號。
“四好農村路”示范項目是省公路局落實激勵政策和獎懲措施,做好典型帶路,推動形成示范效應的重要舉措。同時,省公路局把各地“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與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工程年度計劃掛鉤,實行差異化管理,建立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的機制。
近年來,貴州不斷推進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協調發展,積極開展示范引領工作。2016年,全省創建“四好農村路”示范項目210個3100公里,麻江縣、六盤水市鐘山區、德江縣、石阡縣獲得“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稱號。2017年創建了習水縣、湄潭縣、鳳岡縣和遵義市播州區四個示范縣(區)。
農村公路建設是基礎,管理養護是保障。為全面提高養護效率,加快養護專業化、機械化、規范化進程,貴州積極探索多元化分級管理養護模式,鼓勵社會領養、個人領養等多種方式,實現“建一條、養一條、保一條、能持久”目標。
為加強質量監管,貴州還建立了“月調度督導、季考評通報、年終綜合評定”的農村公路考評機制,切實提高農村公路服務水平,著力建設群眾滿意工程。(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