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 俊
朱場村:楓香染成“香餑餑”
文 /圖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 俊

朱場村村民們正在制作楓香染產品
長順縣代化鎮朱場村是一個布依族聚居的山寨,山上長滿了楓香樹。每到深秋,山上楓紅似火,村民們都要到山上去割楓香油,這是當地最好的染布原料。
當地一直都有種棉花的習慣,村民家里一般都有一套紡紗的機器,人們用自己種的棉花紡線織布,再用楓香油繪出自己喜歡的花、鳥、魚、蟲等圖畫,最后用藍靛染成自己喜愛的顏色。這種手工技藝就是遠近聞名的“布依楓香染”。
朱場村距長順縣城62公里,全村轄13個村民組2331人,貧困戶150戶523人,貧困程度較深,貧困面積大。
過去,村民們大多只生產衣服、背扇、頭帕等家用產品。如今,楓香染產業已逐步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香餑餑”。
村民周后國是村里出了名的致富帶頭人。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廠房里勞作。他說自己從小喜歡刺繡,通過自學,學會了純手工制作刺繡。但是由于沒有規模化生產,只能到外地打工為生。
“做一件楓香染作品需要十天左右的時間,全手工制作,成本高,工藝繁瑣。因此,人們漸漸放棄了這一傳統的制作方式,楓香染一度跌入低谷。”周后國說,“楓香染被稱為‘畫在布上的青花瓷’,必須繼續傳承下去才行,看著民族的好東西這樣沒落,我心有不甘。”
2014年3月,周后國成立了一家布依族楓香染加工廠,立志把布依服飾文化傳播出去,并帶動村民致富。
剛剛成立加工廠時,一無資金,二無設備,三無廠房,周后國硬是憑借一股韌勁,跑市場,搞銷售,在簡陋的小作坊里,慢慢維持了下來。后來在代化鎮政府的支持下,周后國創建了長順縣紅楓緣楓香民族文化刺繡園。
在銷售上,周后國與時俱進,學習通過互聯網渠道打開市場,與北京、海南、深圳、香港等地的客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今年5月,周后國還帶著作品參加了深圳文博會,進一步拓寬了銷售市場。
如今,周后國的廠房已擴大到300平方米,務工人員有50余人。今年上半年,刺繡園產值超過40萬元,并帶動朱場村40名村民通過務工相繼脫貧。
40歲的村民梁珍梅,育有2個孩子,大的17歲,在長順縣城讀高中,小的14歲,在村里讀小學。丈夫靠在外做裝修打零工一年最多能掙1萬塊錢,除掉小孩上學費用所剩無幾,日子過得緊巴巴。
梁珍梅從小就會做一手好刺繡,到周后國的刺繡園上班后,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能掙3500元,按照她一年在園里務工4個月計算,每年靠做刺繡平均能掙14000元錢,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村民可以邊工邊農,也可以在創業園成為專業的產業工人。”面對未來,周后國說,將繼續把產業發展、旅游觀光與布依文化展示有機融為一體,讓更多的村民就近就業、脫貧致富。(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