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益添
“食物銀行”食品安全風險問題之我見
文/周益添
從“食物銀行”的創辦初衷及運作實踐看,它的食物構成主要是即將過期、但又賣不出去的食品。雖然“食物銀行”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已有十多年成功運營經驗,但在國內尚處于摸索和起步階段,而且存在一定食品安全風險,對此,我們要當心,千萬不能把公益“銀行”變成了風險“銀行”。
我國與“食物銀行”中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救災捐贈管理辦法》等,另外,上海市政府針對生產經營中變質和過期食品以及連鎖超市銷售的“臨保食品”如何處置,專門發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見》。但是,目前還沒有直接針對“食物銀行”相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救災捐贈管理辦法》中第十四條規定,捐贈人捐贈的食品、藥品、生物化學制品應當符合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和衛生行政等政府相關部門的有關規定。然而,相關法律之間沒有作相應的銜接。由于食品是一種特殊產品,有保質期的要求,超過一定期限食用存在安全風險。從捐贈給“食物銀行”到派發給受捐贈者的各個環節中,如果沒有相關制度上的保障與監管規定,很容易使公益各方忽視其中的安全風險,甚至在發生安全問題后,無法進行責任認定。
“食物銀行”的運營過程類似食品銷售,國家目前對食品銷售實施經營許可,對食品銷售者場所、環境、經營設備、專業人員等方面提出了準入要求,通過準入,食品銷售者能夠達到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要求,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風險。而由于“食物銀行”沒有相關準入要求,因此,能否按食品銷售企業的要求來管控食品安全,主要取決于公益方對于食品安全工作的認知程度及實施的條件和決心。
食品從農田、工廠或超市到“食物銀行”,再通過“食物銀行”發放到需求方手中,整個過程涉及食品的收集、運輸、貯存、發放等多個重要環節,而這些環節能否有效確保食品安全,這有賴于全過程的技術保障。
首先,收集的食物必須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要求。然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捐贈者本身對食品安全的保證外,“食物銀行”自身也應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進貨查驗措施,以避免收到問題食品。雖然目前上海市場銷售的食品質量和安全整體狀況較好,但也不能百分百保證沒有問題,這從政府對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開展的監督抽檢以及處置的食品違法違規行為結果可以印證。其次,由于收集的食品種類繁多,食品不同,其運輸和貯存要求不同,如何避免食品因運輸和貯存不善而變質或受污染,成為“食物銀行”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重要考驗。再次,受捐贈方可能是體質較弱的老人或困難家庭人員,對一些高熱量、高甜度、難咀嚼、難消化的“臨保食品”,如果不能很好地分類發放和食用指導,也可能會帶來安全隱患。
目前,“食物銀行”的工作人員主要是志愿者,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欠缺,以及公益機構運營經費的限制,難以很好地構筑食品安全技術保障防線,這為食品安全埋下了安全風險。
“食物銀行”公益項目的發起,為減少食品浪費、改善困難群體飲食開創了一條創新之路。雖然它在西方等發達國家已有較長的歷史,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運營經驗,但在我國卻屬于新生事物,而且不能完全照搬復制國外的模式。中國社會當前的誠信缺失問題較為突出,國家明確規定不得將回收的食品再作為原料去生產食品,對于變質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應該予以銷毀。因此,守法企業對臨近保質期但賣不出去的食品,往往會進行打折促銷或采取無害化處理等措施。但一些不法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偷偷地將臨近保質期甚至過期食品作為原料重新生產食品。還有一些不法企業更干脆,直接更換了生產日期標簽,再次銷售,這其中也不乏一些知名企業。在這種形勢下,政府的監管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另外還要警惕不良捐贈行為。根據《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捐贈財產物質用于公益事業,企業可享受國家稅收方面的優惠。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有不良企業通過給“食品銀行”捐贈,既獲得了較好的社會聲譽,又能解決積壓庫存產品,更能獲得稅收減免優惠待遇。但這中間,如果缺少了政府部門或者社會的監督,會帶來較大的食品安全風險。
“食物銀行”公益項目的推動實屬不易,要建立起廣泛的社會信任更是困難重重,我們千萬不能讓公益“銀行”變成風險“銀行”。中國是人口大國,對食物的節約顯得更為迫切,我們要通過社會各方努力,讓中國版的“食物銀行”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