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勝
魏韓君夫人輿氏墓志小考
梁春勝
韓興宗 內小 中散 官制改革
北魏韓君夫人輿氏墓志是韓興宗之妻慕容氏的墓志。此志對于探討北魏內廷官“內小”的演變,韓氏與慕容氏的交誼,以及慕容氏在北魏的遭際,都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近年來北朝墓志大量出土,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考古、語言、文字、書法、宗教、藝術等方面的價值。尤其在歷史研究方面,北朝墓志的價值已受到充分重視。當然,想要充分發掘北朝墓志的研究價值,準確解讀其文字乃是一項基礎的工作。目前在新出北朝墓志刊布方面,釋文常難免存在一些問題①。這里以魏韓君夫人輿氏墓志為例,談一談新出墓志的釋讀問題。《河洛墓刻拾零》收有一方魏韓君夫人輿氏墓志②,圖版如下:

此志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尚未看到有人論及,故不揣谫陋,試作考述。
先引錄志文:
魏故秘書內小贈寧遠[將]軍漁陽太守昌黎韓府君夫人輿氏之墓。
熙平元年歲次[丙] 申十一月甲子[朔] 廿二日乙酉,元□仲穆記。
解讀此志,需要弄清楚“韓府君”“輿氏”和“仲穆”三人到底是何人。
先看“韓府君”。韓君為昌黎人,生前仕至秘書內小,卒贈寧遠將軍、漁陽太守。檢《魏書》,昌黎韓氏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韓興宗。興宗附見《魏書·韓麒麟傳》:“長子興宗,字茂先。好學,有文才。年十五,受道太學。后司空高允奏為秘書郎,參著作事。中山王叡貴寵當世。闕為文。遷秘書中散。太和十四年冬,卒。贈寧遠將軍、漁陽太守。”③贈官完全相同,而興宗生前任職為秘書郎、秘書中散,韓君生前任職為秘書內小,唯此稍異。
實際上,秘書內小即秘書中散,二者是同職異稱。“內小”是北魏前期所置內廷官,有內行內小、秘書內小等,秘書內小是內廷派駐秘書省之官,太和改制罷④。秘書內小一職又見于東魏李憲墓志:“年十有二,為秘書內小。”⑤而《魏書·李憲傳》稱:“太和初,襲爵,又降為伯。拜秘書中散,雅為高祖所賞。”⑥史志對比,可知墓志的秘書內小,就是史書的秘書中散。據《李憲傳》,李憲死于孝昌三年(527年),時年58,則其生于皇興四年(470年),12歲為太和五年(481年)。孝文帝改革官制,是從太和十五年親政以后開始的,所以李憲在太和五年所任職本當是秘書內小,魏收在《魏書》中改作“秘書中散”,當是依據改制以后的官名⑦。和“內小”一樣,“中散”亦為北魏所置內廷官,太和改制后,長期派駐秘書省的稱為秘書中散⑧。可見太和改制前稱秘書內小,改制后稱秘書中散,二者只是前后期稱謂不同,實是一職。韓興宗卒于太和十四年(490年),其時官制改革尚未開始,故其所任本當是秘書內小,與輿氏墓志正相合,而《魏書》則照例改作了秘書中散。韓興宗之女宇文永妻韓氏墓志:“父興宗,主文中散、寧遠將軍、漁陽太守。”⑨“主文中散”蓋即“秘書中散”,亦用改制后的官名。
內小改為中散,應是太和改制的一種普遍現象,不獨體現在秘書內小改為秘書中散上,另如:
1.魏文成帝南巡碑有“內行內小步六孤龍成”⑩,步六孤氏后改為陸氏,《魏書·陸俟傳》正作陸龍成,稱其“少以功臣子為中散”。
2.魏楊播墓志:“君年十有五,舉司州秀才,拜內小,尋為內行羽林中郎,累遷給事中,領內起部。”《魏書·楊播傳》:“母王氏,文明太后之外姑。播少修整,奉養盡禮。擢為中散,累遷給事,領中起部曹。”
3.魏侯剛墓志:“太和五年,文明太后調為內小,季年從駕襄沔,以軍功轉虎威將軍、冗從仆射、嘗食典御。”《魏書·侯剛傳》:“本出寒微,少以善于鼎俎,進餁出入。久之,拜中散,累遷冗從仆射、嘗食典御。”
4.魏楊椿墓志:“公以太和元年,在代都出身內行內小。”《魏書·楊播傳附楊椿》:“性寬謹,初拜中散。”
石史對比,可知石刻的內小即史書的中散,魏收同樣是采用了改制后的官名。北魏石刻中常見的“內小”之職,不見于《魏書》,而《魏書》“中散”一職則多見;反之,《魏書》和北魏晚期(宣武帝以后)石刻中常見的“中散”,在北魏早期(孝文帝以前)石刻中則一例也沒有看到。因此,我們有理由懷疑,見于《魏書》的內廷官“中散”,應當都是由早期的內廷官“內小”改制而來,魏收全部采用改制后的官名。
“內小”改為“中散”,在北魏石刻中還可以找到兩個例子。魏堯遵墓志:“以太和十年中,高祖孝文皇帝特召為內小,勛胤而拔也。后轉中散。”魏丘哲墓志:“高祖孝文皇帝,猥以照重,七歲之年,擢為內行內小。然行錦群,朝冰心柱。在司未幾,復轉為中散。”二人都是先任內小,在孝文帝改制,廢內小為中散后,又轉為中散。
北魏的官制改革,是孝文帝以漢化為核心的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的內容,以前后兩個《職員令》為中心。一個是太和十七年的《職員令》,一般稱為《前職員令》;一個是太和二十三年的《職員令》,一般稱為《后職員令》。兩個《職員令》都已亡佚,到魏收修《魏書》時,對孝文帝改革前的職官系統已不甚明了,對改制前后職官的演變情況也多付闕如。所以北魏一代職官系統的發展演變存在很多不清楚的地方,雖經眾多學者爬梳整理,很多問題已逐漸變得較為明晰,但仍留有很大的研究空間。上文所論內小與中散的關系,學界曾有不同意見,松下憲一、窪添慶文等認為中散與內小是一職,而嚴耀中、張金龍等認為中散與內小不是一職。我們支持前一說,輿氏墓志為此說又提供了一個有力證據。
再看“輿氏”。宇文永妻韓氏墓志:“母慕容氏,父白曜,侍中、尚書右仆射、儀同三司、青州刺史、濟南王。”輿氏為韓興宗之妻,與宇文永妻韓氏之母慕容氏,姓氏不同,表面看來似非一人,實際上卻正是一人。輿氏來自慕輿氏。《魏書·官氏志》:“莫輿氏,后改為輿氏。”校勘記指出“莫”當作“慕”。北朝慕輿、慕容本為二姓,但《魏書·慕容白曜傳》云:“初,慕容破后,種族仍繁。天賜末,頗忌而誅之。時有遺免,不敢復姓,皆以‘輿’為氏。延昌末,詔復舊姓。”《北朝胡姓考》在“輿”前加“慕”字,并解釋說:“慕容氏避難改姓在天賜末,距太和時尚遠。故輿氏當作慕輿氏,收《書》作‘輿’氏,系追改。”據此,韓興宗妻為慕容白曜之女,本姓慕容氏。慕容氏在天賜(404—409年)末為避難改姓慕輿氏,太和二十年(496年)改胡姓為漢姓時,又改為輿氏,延昌(512—515年)末還復舊姓為慕容氏。但在延昌之后的熹平元年(516年),韓興宗之妻仍稱“輿氏”而非慕容氏,蓋是出于習慣,沿襲未改。而兩年后的宇文永妻韓氏墓志,就稱其母為慕容氏而非輿氏了。慕容氏在北魏的改姓,以前一直未見實例,輿氏墓志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例證,彌足珍貴。
韓興宗娶慕容氏為妻,淵源蓋在于其父輩的交誼。韓興宗之父為韓麒麟,慕容氏之父為慕容白曜,在慕容白曜克定青、齊時,韓麒麟為其參軍事。二人交往情況,《魏書·韓麒麟傳》有較詳細的記載:“參征南慕容白曜軍事,進攻升城,師人多傷。及城潰,白曜將坑之,麒麟諫曰:‘今始踐偽境,方圖進取,宜寬威厚惠,以示賊人,此韓信降范陽之計。勁敵在前,而便坑其眾,恐自此以東,將人各為守,攻之難克。日久師老,外民乘之,以生變故,則三齊未易圖也。’白曜從之,皆令復業,齊人大悅。后白曜表麒麟為冠軍將軍,與房法壽對為冀州刺史。白曜攻東陽,麒麟上義租六十萬斛,并攻戰器械,于是軍資無乏。及白曜被誅,麒麟亦征還,停滯多年。”韓麒麟、慕容白曜交誼極深,雙方兒女締結婚姻,正是源自父輩的這種交誼。
最后看“仲穆”。據《魏書·韓麒麟傳》,韓興宗有二子,子熙和仲穆。《魏書》云:“(興宗)子子熙,字元雍……初,子熙父以爵讓弟顯宗,不受。子熙緣父素懷,卒亦不襲。及顯宗卒,子熙別蒙賜爵,乃以其先爵讓弟仲穆。兄弟友愛如此。”韓麒麟的爵位,本應由長子韓興宗繼承,但興宗讓給了其弟韓顯宗。顯宗去世后,其子幼弱,爵位本應還授子熙,但子熙仍然沒有接受,又讓給了其弟仲穆。史志對照,“仲穆”乃是一人。“元”后之字拓本作“”,字形下部殘泐,但可以看出當是“邕”字。“元邕”即元雍(“邕”“雍”二字同音通用),是子熙之字。故輿氏(慕容氏)墓志,是由其二子元雍、仲穆共立。史志對比,若合符契。
綜上所述,北魏韓君夫人輿氏墓志是韓興宗之妻慕容氏的墓志,志文內容與史書記載完全相合。此志對于探討北魏內廷官“內小”的演變,韓氏與慕容氏的交誼,以及慕容氏在北魏的遭際,都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注 釋:
① 章紅梅:《新出三方北魏墓志釋文補正》,《北方文物》2016年第1期。
② 趙君平、趙文成:《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第22頁。
④ 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480頁;俞鹿年:《北魏職官制度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下同,第87頁。
⑤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7冊,線裝書局2008年,下同,第218頁。
⑥ 《魏書·李憲傳》卷36,第835頁。
⑦ 《魏書》多見“秘書中散”一職,而“秘書內小”一職則一例也沒有,可見魏收全部是依據改制后的官名。
⑧ 《中國歷史大辭典》,第446頁。
⑩ 韓理洲等:《全北魏東魏西魏文補遺》,三秦出版社2010年,第48頁。
〔編輯、校對 陰美琳〕
梁春勝,男,1975年生,河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郵編 315000。
K239.21
A
1001-0483(2017)02-00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