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嫁接技術
近年來,隨著茄子種植面積的加大,地塊殘留的病菌增多,連作的茄子抗病能力減弱,嚴重影響茄子植株的正常生長,造成效益下降,茄農收入減少。而嫁接技術實現了茄子連作栽培高產高效。
1.增強抗病能力。實踐證明,用農藥很難控制茄子土傳病害的發生。利用野生茄科植物作為砧木,可以避免病菌侵入接穗,有效地防止土傳病害的發生。
2.實現了重茬連作。茄子通常不能重茬栽培,必須與非茄科作物進行4~5年輪作倒茬,茄子嫁接后,使茄子生產實現了重茬連作不發病害,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經濟效益也大幅度提高。
3.促進茄子生長。茄子砧木根系發達,吸水吸肥能力強,抗逆性強,嫁接以后,接穗得到了充足的水分、養分,生長迅速,秧苗健壯。結果期花蕾增多,茄子的單果重增加。
4.增產增效。相對于自根苗茄子,嫁接茄子抗逆性強,采收早,植株的壽命長,采收期長。每667平方米自根苗產茄子為4000~5000千克,嫁接苗產茄子10000~15000千克。
1.嫁接作業場所。嫁接需要適宜的環境。適宜的環境條件是不受陽光直接照射,少與外界氣體接觸,氣溫在20~24℃,相對濕度在80%以上的場所,一般最好選擇在溫室或大棚里進行。
2.嫁接刀刃須銳利。嫁接的刀刃必須銳利切,切口不整齊不平滑,對成活會有影響,一般每片刀刃以嫁接150株左右為宜。
3.清除病苗。接觸了染病茄苗的刃具和手,都可能把病菌帶到以后的嫁接苗上。因此,嫁接前注意發現和除掉病苗是非常重要的。操作場所和操作人員的衣服也必須保持清潔。
4.防止病菌感染接穗。砧木并不能增強接穗的抗病力,所以必須注意防止病菌感染接穗部分。
嫁接后1周內的管理至關重要,必須精心進行“護理”,其中濕度和溫度的管理尤其重要,必須嚴格按技術要求去做。
1.濕度控制。嫁接愈合期的頭3天一般要保持白天的空氣相對濕度達到95%左右,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必須對假植苗床單獨扣蓋小拱棚。嫁接后的苗子一定要用小拱棚密閉起來,首先要創造一個有利于保濕的條件。嫁接3天以后必須把濕度降下來,這是成功的關鍵。
二是要防止棚膜上的水滴到嫁接苗上。小棚是圓拱形,使棚膜上的水滴順勢流到畦邊的地面。平時不要輕易地振動棚膜,以防止抖落水滴。
三是要及時地補充水分。在放置營養缽的床面上灑上水,以保證空氣的濕度。但是3天后必須注意放風排濕,否則很容易發生傷口腐爛現象。

2.溫度調節。嫁接后的頭3天小拱棚內應保持適宜溫度,一般白天25~30℃,夜間17~20℃。一般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避免陽光直射,采用遮陽網、無紡布等遮陽。
3.三天后逐漸降低溫度,早晚要逐漸地增加光照的時間。8天以后去掉小拱棚,轉入正常的管理。度過嫁接愈合期完全成活了的幼苗,就可以參照一般茄苗的管理方法管理。
嫁接對茄子植物來說好比是進行了1次“外科大手術”,嫁接后護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嫁接苗成活率的高低。一般嫁接后24~30小時愈傷組織便能形成。6~7天砧木吸收的水分和養分流入接穗,接穗顏色開始轉綠。大約10~15天以后,砧木和接穗間會形成健全的導管組織,這時嫁接苗就完全成活,可以進入常規管理。
(巨澤良 山東省臨朐縣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