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食品山藥高效栽培技術
山藥被歷代醫學家盛贊為保健之極品。山藥在山東省定陶縣是一大特色產業,雞皮糙山藥、西施種子山藥先后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綠色食品,準予使用綠色農產品標志、地理標志,產品實行包裝、帶標識入市。近年來,由于高度重視山藥生產,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年生產銷售總量達20多萬噸,每667平方米盈利4000~6000元,高的可達10000元,是農民增收的一個好途徑,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以下是綠色食品山藥栽培的主要技術:
選擇土質疏松、地勢干燥,土層深厚肥沃,排灌方便,pH值5.5~7.0的沙質土壤,要求保水保肥力強、通氣性好,土層深厚達100厘米以上。產地環境質量應符合綠色食品山藥種植規定。
山藥是一種喜肥、耐肥作物,施足底肥是獲得高產的基礎條件。因此,在整地時,每667平方米要施腐熟的有機肥6000千克,硫酸鉀25千克,磷酸二銨80千克,充分混合好后施入。
冬季至清明前進行整地、機械開溝。按行距90厘米挖南北向深溝,溝深150~170厘米,溝寬20~25厘米,最下層20厘米沙土,就地挖翻耬碎,經晾曬幾天后,先將底層土耬平踩實,再填下層土入溝,每填20厘米耬平踩實一次,最后平填上層土,層層耬平踩實,到與原田相平或略低為止。
要選用抗病蟲、高產、優質的品種:如雞皮糙山藥、西施種子山藥。
將上一年的地下塊莖切成小段,即為山藥種,切段長度15厘米左右,種植前20~25天選符合栽培特征、無病塊、根上端較硬的一段進行藥劑浸種,每667平方米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稀釋成藥液后浸泡20~30分鐘,然后晾干備播。用2~3年的大栽子山藥產量最高。一般清明前后播種為宜。
春季在氣溫回升到12℃以上,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種植,露地栽植以4月中下旬栽植為宜,種植時順壟開溝,每667平方米施50%辛硫磷100毫升,防治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
適宜的密度為每667平方米栽植4000~4500株,栽種時可用鋤頭順壟開溝種植,株距20~25厘米。栽前先灌足底水,將栽子平擺于溝中,將芽朝上,然后覆土10厘米培成壟,壟高15厘米左右,兩邊用腳踩實。
當苗高25厘米左右時,用長2米的竹竿或樹枝搭一牢固的“人”字形或三角、四角形支架,架高1~1.5米,然后引蔓上架以利通氣透光。
定植后苗期基本不澆水,在莖葉旺盛生長后期保持土壤見干見濕,塊莖膨大期應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狀態,收獲前10天停止澆水。夏季每次大雨過后,應及時排除積水和進行“澇澆園”。
山藥生長過程中追尿素3次,分別在6、7、8月中旬各追肥1次,每次每667平方米施10千克。追磷酸二銨2次,分別在6、7月中旬各追肥1次,每次每667平方米施10千克。追硫酸鉀2次,分別在7、8月中旬各追施1次,每次每667平方米施10千克。
山藥定植后可淺中耕1~2次,以后每次澆水和降雨后都應進行中耕。中耕時宜淺不宜深,以免損傷根系。
當中上部的莖蔓葉腋間著生出“零余子”(山藥豆)的花蕾葉時,除留下結“零余子”的植株外,其他植株花蕾應全部抹掉,以減少養分消耗,利于通風透光,使養分集中于塊莖膨大上。
山藥極少發生蟲害,主要蟲害有蚜蟲,防治方法為:
1.清潔菜園。及時預測預報。
2.在8月中旬當蚜蟲危害達到防治指標時,每667平方米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克稀釋后噴霧1次進行防治。
山藥的采收期一般在霜降前后,地上莖葉經初霜枯萎后開始,直到土地封凍,也可翌年春天解凍后收刨,隨時上市供應。
(程傳雷 陳成海 山東省定陶縣農業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