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荷芳楊芳(保山學院體育學院云南保山678000)
昌寧縣珠街鄉彝族打跳運動的發展現狀研究
□劉荷芳楊芳(保山學院體育學院云南保山678000)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昌寧縣珠街鄉彝族打跳運動進行調查與研究。主要從昌寧縣珠街鄉彝族打跳運動者參加的項目、興趣、積極性、態度、時間、目的為本論文的落腳點。經過調查得出彝族打跳運動已成為昌寧縣珠街鄉彝族人民生活空閑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數據表明昌寧縣珠街鄉彝族人民參加打跳運動的積極性較高,但打跳運動的開展受各方面的因素制約:珠街鄉政府及群眾的支持力度、場地器材的情況、打跳氛圍不濃厚,特別是彝族打跳者需要打工勞動,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打跳訓練,除此之外就是沒有專業的組織領導者和經濟條件差。通過上述調查旨在了解昌寧縣珠街鄉彝族打跳運動開展現狀存在的問題,以便更好地提出解決的對策與建議,促進昌寧縣珠街鄉彝族打跳運動的開展。
彝族打跳運動現狀調查與研究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體育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而目彝族的打跳運動又是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之一。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彝族打跳運動從最原始的篝火打跳中不斷的解放出來形成了今天多種多樣的繁衍方式昌寧縣珠街彝族鄉是彝族主要的聚居地和代表地,而作為彝族的傳統體育的打跳運動在這里反映的也更透徹,傳承的更完善。千百年來,彝族人民結合本民族特點,創造出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活動形式,彝族打跳運動它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種類多樣,不僅具有高超的技巧和多姿的藝術形式,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它在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相互交流的同時,也反映著昌寧縣珠街彝族的傳統習俗,歷史、文化、風格和價值觀念。
2.1、研究對象
本文以以昌寧縣珠街鄉彝族打跳運動為研究對象。結合實際抽出100名村民進行調查,對其歷史演變和發展現狀作深入調查研究。
對昌寧縣珠街鄉彝族打跳運動研究和涉及彝族文化生活的各類書籍、各類期刊、報紙、雜志、文獻等進行搜索和分析。文的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2.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對昌寧縣珠街鄉彝族打跳運動研究和涉及彝族文化生活的各類書籍、各類期刊、報紙、雜志、文獻等進行搜索和分析。
(2)訪談法。
主要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專業人員進行訪談,選取昌寧縣體育文化局的人員進行實地口頭調查。以及對熱愛研究彝族傳統文化習俗的相關人員進行訪問調查。從而進一步的了解彝族打跳運動。
3.1、彝族打跳運動在昌寧縣珠街鄉開展的現狀
在傳統文化濃厚的環境里,文化傳承人楊光文跟著小伙伴一起唱山調、打歌,在一次次村里紅白喜事或者節慶的打跳中,他能歌善舞的天賦慢慢展現出來。后來又多次代表珠街鄉參加市、縣民間文藝演出。無論在什么時候,他一直沒有忘記打歌,經常向村里的一些老藝人請教打歌的要領,技藝日漸精進,成長為一名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打歌能手。
珠街彝族歌舞傳承人胡學鳳、趙國勛。胡學鳳,女,彝族,出生在珠街鄉黑馬村瓦窯村民小組,現年46歲,是珠街民間歌舞傳承人,其很小的時候,因為生得漂亮,嗓音又好,所以,自小她就十分喜歡打歌、唱山歌,她除了自己在大人后面偷偷的學習,更讓人欽佩的是她常常向村里的老人、長輩虛心請教,因此她不但歌打得好,山歌也唱得好。2003年,中央電視臺百名記者采風之行到珠街,對著攝像機的鏡頭和百名記者,她優美的打歌和清脆的山歌,仍然讓在場的人無不驚嘆,當天所拍攝的場景后來在中央電視臺文藝頻道播出。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哪家有什么紅白喜事都要進行打歌,胡學鳳一方面無償組織打歌活動,還耐心的教想學打歌的人,現在昌寧縣珠街鄉的大多數人都會,無論男女老少都會。
(1)昌寧縣珠街鄉彝族參加民族打跳運動的興趣取向。

表1 昌寧縣珠街鄉彝族打跳興趣情況調查表(n=100)
從表1可以看出大多數的昌寧縣珠街鄉彝族人民都是喜歡“打跳”運動,由于“打跳”運動活動沒有場地和人員的限制,不管男女老少都可參加,在村寨里或自己院壩中心點一堆熊熊篝火,然后男女老少跟著音樂或吹笛子的領頭圍在大火旁邊成一圈又一圈的隊形跳起來。無論是喜慶還是節日,只要聽見音樂或笛子村里的聲音,寨子里的人們就會相約而來,并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跟著歡快的音樂興高采烈的跳著,興起之時及至通宵。“打跳”之所以受到彝族人的喜愛,除了其健身、娛樂性外,還在于這種活動具有特殊人人際關系交往作用。通過鍛煉身體的形式與情歌對唱的結合,更易抒發感情,相互交流溝通。因此,“打跳”結合的體育活動在彝族人中才富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才會深受彝族人民的喜愛。
(2)昌寧縣珠街鄉彝族參加民族打跳運動的條件。
昌寧縣珠街鄉彝族參加民族打跳運動是非常方便的,因為“打跳”活動沒有時間、場地和人員的限制,不管男女老少都可參加,只要在村寨里或自己院壩中心點一堆熊熊篝火,然后男女老少跟著音樂或吹笛子的領頭圍在大火旁邊成一圈又一圈的隊形跳起來。無論是節日還是喜慶,只要聽見音樂或笛子的聲音,寨子里的人們就會相約而來,并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跟著歡快的音樂興高。采烈的跳著,興起之時及至通宵。
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城鄉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昌寧縣珠街鄉彝族人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尤其是物質條件好。所以珠街鄉彝族的節日和籌客的方式就越來越隆重,這樣每逢節日或籌客都流行打跳運動,形式越來越隆重,幾乎每家辦事不管喜事還是喪事都進行打跳。
3.2、影響昌寧縣珠街鄉彝族打跳運動的開展因素
彝族是一種少數民族,他有著自己的語言,自己的風俗習慣,自然也不喜歡其它民族文化的侵入,所以局限于自己的風俗。彝族“打跳”起源于彝族人民狩獵勞動、模擬動物、除惡驅邪、民族風俗,在這樣的長期生活實踐過程中,集體創作的舞蹈形式。“打跳”是傳統民族體育活動的一種,活動沒有場地和人員的限制,樂曲曲調歡快,節奏感強,動作靈活,風格奔放開朗,簡單易學?!按蛱笔且妥弩w育活動的精髓和魅力所在,鮮明的彝族體育文化健身意蘊。經過調查表明經常參加彝族“打跳”的群眾還是很多的,是彝族青年男女最喜愛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很多。影響昌寧縣珠街鄉彝族“打跳”運動的發展因素有:地理環境、民族文化、節日風俗、感情交流。其節日風俗是昌寧縣珠街鄉彝族發展“打跳”運動的。在當地的節日風俗,開展中發展傳承彝族“打跳”文化,豐富彝族文化,傳承發展彝族“打跳”活動。在今后的發展中,要發揮優勢、發展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應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傳統的凝聚力,利用“打跳”本身具有的健身、娛樂、消遣功能,吸引廣大群眾參開展,促進社會與彝族“打跳”的共同發展。
(1)昌寧縣珠街鄉人民政府對本鄉彝族打跳運動的重視程度和認知情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世界性文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因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其他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昌寧縣珠街鄉彝族打跳運動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以前大家都過著簡樸的生活,不喜歡與外界交談,始終沒有將彝族的優良打跳傳統與外界的舞蹈交流,政府也沒有太在意?,F在人們的生活也不斷提高,追求也越來越高,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當地打跳運動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政府鼓勵各個村社都成立自己的打跳隊,每逢節日,各個打跳隊都去參加比賽,政府給予相應的獎勵和當天的生活開支,從而激發各個村民參加打跳的積極性。
(2)打跳場地設施的調查分析。

表2 昌寧縣珠街鄉彝族打跳場地情況調查表(n=100)
由于昌寧縣珠街鄉地處高寒偏遠山區,交通相對不便,經濟條件也不好,鄉政府在地面積不大,所以所建打跳場地相對較小。彝族的打跳運動最大的特點是它不受場地的影響,只要有人有笛子就可以開展。除了鄉政府組織的比賽,各個村社的打跳運動是沒有固定場地的,幾乎每家人辦什么事(喜事、喪事)都會進行打跳運動,都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開展。
雖然說場地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各個村社都覺得自己應該有他們自己的打跳場地,希望政府能夠給予幫助,擁有自己的打跳場地。
(3)昌寧縣珠街鄉彝族人民打跳運動的意識和行為分析。

表3 昌寧縣珠街鄉彝族人民打跳運動意識情況調查表(n=100)
保從表3可以看出昌寧縣珠街鄉彝族人民的打跳熱情非常高漲,積極性也非常的高。但是女性的打跳運動積極性要比男性高,絕大多數人民都喜歡打跳運動,也愿意參加各種打跳運動;總體來說昌寧縣珠街鄉的人民的打跳意識都比較高。
當今青少年對于我們自己民族的了解越來越少,在健康教育和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意識到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彝族“打跳”因動作簡單易習,娛樂性強等特點在全民健身中得以廣泛流傳,至今依然保存完整,被譽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云南彝族地區至今流行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古老的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經成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我們應積極地保護和推廣“打跳”運動,這樣不僅有利于傳承和弘揚彝族歌舞文化,而且還能增進各民族交流往來,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在強身健體方面,“打跳”是一種很好的健身手段,它不但給人們帶來運動的快樂,還給人們帶來音樂的享受,可以說是一種兩全其美的鍛煉方法。
[1]師有福.彝族文化論[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樸永關.四川涼山彝族傳統舞蹈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1.
[3]楊旭蕓.彝族打歌為彌渡廣場文化活動增姿添彩[Z].大理州年鑒,2012.
G85
A
1006-8902-(2017)-05-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