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王飛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對資源的整合還存在諸多瓶頸,論文通過對重慶市北碚區北社區的調查研究,深入分析了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資源整合現狀及問題所在,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構建社區文化建設的資源整合機制和資源整合模式,以期為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提供可能的方案和可行的路徑。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題中之義。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旨歸是促進人的發展,是人的歸屬感與人的凝聚力在城市社區的落地生根,是人的價值與人的精神在城市社區的提振升華。而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必然涉及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和創新發展問題,因此深入探討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資源整合機制與模式創新這一命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社區文化及其功能
社區文化。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在《社區與社會》一書最早提出了“社區”這個概念。此后,包括韋伯、涂爾千、齊美爾、帕克、帕森斯等眾多社會學家對社區的含義和特征都有著不同的論述,這些論述中大都涉及到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結構要素、區位要素和社會心理要素等。綜合前人對社區的定義,我們認為:社區是具有相對穩定并具備一定規模的人口在特定的區域內、在共同的行為規范和制度體系下,擁有類似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以及共同的認同感所形成的生活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而社區文化則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維度來理解:廣義的社區文化是指社區居民在特定的區域內長期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狹義的社區文化是指社區居民在特定區域內長期活動過程中形成起來的、具有鮮明個性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現象的總和。
社區文化的功能。社區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如下四點:一是整合功能。它使人們能夠趨同存異,共生于一個社區之中。還能引導個人生活方式與周圍環境和實際條件的協調。二是教化功能。社區文化教育彌補了學歷教育的不足,給各個年齡階層的社區居民提供了形式多樣、機動靈活的學習方式,學知識、學技能、學習與人交往、學習參與社會、學習現代人應對風險的能力等。三是導向功能。社區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使社區產生了一種強大的文化定勢,這種文化定勢能更好地把社區居民的努力方向和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引導到所確定的目標上來。四是傳承、融合功能。文化是歷史現象,從縱向來說,社區文化保存和發展了代代相傳的文化,是文化在歷史縱向上的傳遞。從橫向來說,社區文化具有滲透性,不同的文化體系經過調整產生新的文化體系,這種相互適應、相互調整的過程就是文化的融合。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的資源整合現狀與問題分析
經費資源的整合現狀與問題。一般情況下,城市社區的建設經費來源大體上有政府財政撥款、居委會自身的創收以及社會團體和個人的捐贈。據筆者對重慶市北碚區北社區的調查發現,該社區的主要經費來源是政府劃撥的經費,社區對自身的固定資產及社區資源開發力度不夠,吸收的社會公益捐款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社區建設經費總額不足,社區文化建設經費缺口較大,成為制約社區文化建設與發展的主要瓶頸。
物質文化資源的整合現狀與問題。重慶市北碚區北社區內擁有一批諸如工廠、公司、學校、醫院等企事業單位,雖然這些單位大部分都建有圖書館、閱覽室、體育館、博物館、大禮堂、會議室等文化設施和文化場館,但這些文化設施和場所基本上僅限于單位組織內部人員使用,而不是面向所有的社區居民開放。因此,社區內的文體設施資源的部門條塊分割與封閉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區文化的共建共享進度,也損害了社區居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精神文化資源的整合現狀與問題。傳統文化資源中的寶貴的精神價值和人文價值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基礎和靈魂,也是其重要的價值導向,社區精神文化資源的整合情況直接影響社區文化建設的好壞與成敗。重慶市是一座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也誕生過眾多的歷史文化名人,同時其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也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個性。而北社區對諸如文學、科學、繪畫、雕塑和音樂等歷史文化資源的人文價值的挖掘深度不夠,開發和使用意識并不強,對其獨特的精神文化資源的整合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人力資源的整合現狀與問題。北社區的人力資源包括社區管理者和社區工作者以及社區居民。筆者根據對這些社區工作者的訪談發現,他們的才能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并未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在為建設社區文化獻計獻策等方面,社區領導和管理者并未征詢過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除此之外,筆者通過對120余人的問卷調查發現,62.5%的社區居民表示沒有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中,83.8%的居民表示沒有對社區文化建設做出貢獻。由此可見社區文化建設并未能重視和發揮工作人員和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機制創新
組織機制。是指組織系統的結構以及運行機理,本質上是指組織系統的內在聯系、功能及運行原理。加強社區文化建設中的組織機制建設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從制度、規范和人員配備等方面加強力度。“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的主導作用表現為倡導、動員、一定的經濟和政策支持、監督、評價和經驗推廣,是用政策去促進社區建設資源的聚集和社區的持續發展。”因此,在社區文化建設中政府首先要做好角色定位,充分發揮其引導、指導、監督等方面的宏觀調控職能,積極推進社區文化建設,但又要注意不要“越位”。另外,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還需要明確管理人員、社區工作者的工作分工、職責權限,合理配置人力資源。除此之外,還應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行為規范,提高工作人員社區文化建設的工作熱情和效率。
保障機制。是指為組織的正常運轉或者管理活動的有序進行提供物質、人力資源以及其他無形資源的機制。在社區文化建設中需要的保障包括經費、設施、技術、人力等各種資源,以上提到的這些保障資源都是北社區目前所缺乏的。為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北社區應為社區文化建設爭取更多的政府撥款、社會捐贈,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和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從而完善資源整合的保障機制。
動力機制。是指充分利用組織各要素,為實現組織目標形成巨大的推動力。在社區文化構建過程中,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停滯不前,此時就需要整合社區可利用的各種資源,為社區文化建設形成強大的推動力。調查發現,目前北社區文化建設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因此北社區需要加強制度建設,設計出科學有效的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機制,給予社區工作者應有的尊重與高度的重視,增強工作人員投身到社區文化建設中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通過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吸納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文化活動中來,從而為社區文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
評價機制。是指在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對已經制定好的文化資源整合的策略、措施、手段、方法等進行科學、客觀評價,對社區文化建設項目做出批準或不予批準的決定。評價機制有利于在社區文化建設項目工作開展前預測此項工作的效果,對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建設項目進行否決,從而避免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等資源的浪費。因此,評價機制有利于北社區在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對資源整合體系進行評估,對資源開發的各要素、對工作的各流程進行客觀評價和合理評估,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節約成本。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模式選擇
“社區整合是指社區諸要素相互協調成為一個整體并有效發揮社區功能的過程和狀態。”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模式其內容就是社區內外部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合理利用。
社區內部資源整合模式。即對社區內部經費、人力和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對社區文化進行重構,有助于形成特色社區文化。為此,需要充分利用社區內部的土地、房屋、設施等各種有形資源,使之產生經濟效用,從而為社區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充分發揮社區內部管理者、社區工作者和社區居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管理者是社區文化建設的組織者,社區工作者在社區文化建設中有豐富的經驗,而社區居民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原動力,他們為社區文化建設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充分利用社區內部的文化資源,挖掘社區內豐富的民俗資源與歷史人文價值,以此激發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社區外部資源整合模式。社區外部資源整合模式,即對社區外部的經費、人力和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為社區文化建設提供系統外的支持,有助于形成具有知名度和美譽度的社區形象。爭取更多的政府撥款和社會公益捐贈,能為社區文化建設提供更多的經費;通過咨詢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并借助社區外部志愿者的幫助,能為社區文化建設爭取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吸收借鑒其他社區的文化建設經驗,從而保持社區文化的開放性和兼容性。因此,爭取外界的經費支持、人力支持和經驗支持,是社區文化建設中外部資源整合模式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式。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慶市城市社區文化生態系統建構研究”(2010QNR.W5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