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婷 王嘉
摘要:作為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收入再分配在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緩解社會矛盾風險,實現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等方面應該發揮出更有效更廣泛的制度保障作用。本文對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以期為以后的研究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
關鍵詞:收入再分配;制度政策;文獻研究
中圖分類號:F046.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01
收入分配問題是一國發展過程中的經典難題,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要面臨經濟持續增長和收入分配間關系如何處理的基本問題。同樣,中國也面臨著極其復雜的收入分配問題,它既具有與其他國家在收入分配領域中的共性問題,也具有自身特色的特殊問題。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實解決在分配領域出現的不規范、隱性收入、非法收入、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等問題,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根本性制度保障。現階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標是共同發展、共享成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和重新審視在分配制度中更多體現社會公平和政府執政理念的再分配制度。作為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收入再分配在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緩解社會矛盾風險,實現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等方面應該發揮出更有效更廣泛的制度保障作用。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學者在收入再分配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參與分配解決社會不公平問題的合理性以及方法上。總體來看分為二個方面:
一是承認政府參與再分配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不同學派對于施政的目標各異。功利主義的基本論點是政府的再分配施政目標為最大多數人的效用或利益的最大化,為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政府在干預收入分配過程中決不能搞平均主義。與功利主義相反,自由主義認為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原則應該是公正,所以主張最小效用的最大化,政府應該以收入分配平等化作為公共政策的施政目標,增進社會上最糟人群的福利(John Raels,1971)。貨幣學派的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政府是解決貧困、消除貧困,推進公共福利的有效途徑,政府應該使用稅制和教育劵等工具增進社會福利。
二是認為政府不應該參與國民收入再分配。如自由意志主義的代表人物羅伯特(1974)認為“在一個自由的社會里,不同的人控制著各種資源,新的持有是來自人們的資源交換和饋贈”,即每一個人新的資源持有是源于公平的交換,也就是說交換機會的平等是收入分配合理的基礎,政府更應該關注國民獲得收入的公正上,而非再次分配。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1955)提出的著名庫茲涅茨倒U曲線理論,認為收入分配狀況隨經濟發展過程而變化,即不斷擴大向不斷縮小的趨勢變化。
二、國內相關研究
國內學者在收入再分配領域政府是否應該干預問題上已經達成了共識,即政府是調節再分配的主要行使主體,所以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更好發揮分配制度實現調節作用最大化上,對收入再分配領域中不同制度的調節機制分析較多。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稅制再分配效應問題。各位學者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法對分稅制以后的個稅再分配效應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個稅對居民收入再分配調節作用并不顯著。例如,邱希明等(2012)針對我國分項征稅模式,提出按收入構成的稅收收入再分配效益指數分解方法,并運用此方法以2011年9月實施的個稅改革為考察對象進行分析,得出平均稅率決定了個稅再分配效益以及超過3500元的起征額會弱化個稅累進性。石子印(2013)運用工薪收入分布密度函數,對單一稅進行了再分配效應的模擬分析,得出在大部分情況下,單一稅較累進稅制具有稍弱的再分配效應。詹新宇、楊燦明(2015)從三個層面(宏觀、中觀以及微觀)分析個稅的再分配效應,發現個稅再分配效應影響因素包括:城鎮化、地域收入差、產業結構以及收入來源與稅收來源的非協同變化,結論是我國個稅的再分配效果有所改善但整體作用并不明顯。
二是社會保障制度再分配效應問題。國內學者主要從兩個層面進行研究:第一個層面是關于社保制度再分配效應的定性定量分析;例如胡芳肖、張美麗等(2014)依據他們所提出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收入再分配效應衡量指標,定量分析了陜西省的家庭、行業以及區域收入的再分配效應,得出陜西省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家庭組顯示具有負的再分配效應,在行業和區域組具有正的再分配效應。周志凱、金明明(2012)以浙江省為樣本,用養老金替代率作為分析指標,得出省級統籌基本養老保險能夠提高欠發達地區人群的養老金水平。龍玉其(2013)從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等不同社會保障項目分別進行收入在分配效應的理論分析,得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還須進一步完善。第二個層面是探討如何改進現行社保制度,選擇最優方案。例如穆懷中、閆琳琳(2012)根據生存公平和勞動公平統一原理,分解基礎養老金計發辦法及規則設定并分析不同方案,最后得出利用地區間物價差異修正后的全國統籌計發方案。
三是財政手段再分配效應問題。左楠、顧海(2012)利用實證分析方法,建立VAR和SVAR模型對財政收入再分配政策與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進行定量分析,得出財政收入分配長期效應與基尼系數曾正向關系;財政收入再分配政策的短期效應不確定。胡宗義等(2013)以財政收入再分配政策對地區收入差距的影響建立VAR和SVAR模型,結論表明:短期看財政支出對地區收入差距呈現負相關;長期看減稅的財政收入再分配政策呈現正向作用。李吉雄(2013)認為政府必須在調節收入分配格局發揮主導性作用,尤其是財政收入分配職能作用,提出要突出財政收入再分配的地位,更加注重財政在調節居民收入差距中的定位和作用。陳保同(2014)以2002年中國社科院住戶調查數據為樣本數據,從市場收入不平等、總收入不平等和可支配收入不平等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得出政府對低收入人群轉移支付規模不足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
作者簡介:閆 婷(1983-),女,漢族,遼寧沈陽人,遼寧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財政理論與實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