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赟+應凱+阮文禮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關節鏡下成形聯合縫合術治療不穩定型外側盤狀半月板的臨床效果。
方法 86例不穩定型外側盤狀半月板患者, 均采取關節鏡下成形聯合縫合術治療。對比手術前后的Lysholm評分和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HSS)。結果 手術前, 患者的Lysholm評分為(47.9±7.8)分, HSS評分為(45.5±6.6)分;手術后, 患者的Lysholm評分為(90.4±12.6)分, HSS評分為(82.8±7.9)分;手術后, 患者的Lysholm評分和HSS評分明顯高于手術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不穩定型外側盤狀半月板采取關節鏡下成形聯合縫合術治療, 可以使患者的關節功能得到明顯改善, 然而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不確定性。
【關鍵詞】 關節鏡下成形;縫合術;不穩定型外側盤狀半月板;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3.026
根據相關實踐研究表明[1], 盤狀半月板又被稱之為盤狀軟骨, 大部分為外側, 這種類型的半月板非常容易發生破裂, 進而引發各種各樣的癥狀以及機能改變。目前, 將這種類型的半月板分為穩定型以及不穩定型兩種。傳統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主要采取半月板全切術, 進而避免殘余的半月板活動度過大, 導致半月板會再一次撕裂, 進而對患者的關節功能帶來非常大的影響。部分相關臨床研究人員對這種疾病采取半月板成形聯合縫合術聯合治療, 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并且并發癥較少[2]。本文作者就該項手術方法給予改進, 首先對撕裂的周圍邊緣給予縫合, 之后再進行半月板成形術, 進而對切除范圍給予有效控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接收的不穩定型外側盤狀半月板患者86例, 其中, 男54例, 女32例。年齡15~38歲, 平均年齡(21.4±5.6)歲。所有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膝關節外側關節間隙疼痛, 其中明顯彈響34例, 關節屈伸活動受到限制38例。關節鏡下檢查為完全型30例, 不完全型56例。
1. 2 手術方法 患者均采取關節鏡下成形聯合縫合術治療。對患者實施連續硬脊膜外阻滯麻醉, 采取仰臥體位, 在患者的大腿根部放置氣囊止血帶, 作為備用。實施前方內側以及外側入路, 對滑膜和脂肪墊給予徹底清理, 同時探查關節當中間隙, 尤其是外側關節間隙。首先將鏡頭放置在前內入路, 采取半月板刀或手術刀進行前角以及體部前側的成形術, 之后采取籃鉗護著, 使用刨刀對后角以及后側體部給予修整, 保留6~8 mm邊緣, 咬除不穩定層。從外向內將體部和前角給予縫合, 采取腰部穿刺針作為過線器引入不可吸收線作為垂直褥式縫合, 同時在關節囊間和皮下組織的深部進行打結, 縫合間距控制在5 mm。采取FAST-FIX縫合半月板后角, 保證半月板穩定。臨床手術以后采取彈力繃帶進行包扎7 d, 14 d后拆線。
1. 3 術后恢復訓練 手術后3 d進行主動和被動關節功能訓練, 重點強調初期給予被動伸膝功能訓練, 特別是對手術前由于交鎖而伸直受到限制的患者。在臨床手術后28 d以內屈膝<90度°, 8周達到正常的伸屈度。3~8周的時候從部分負重逐漸一直到完全負重行走, 3個月以內切勿進行深蹲, 6個月進行跑步等相關運動。10個月以后給予接觸線的體育運動[3, 4]。
1. 4 觀察指標 對手術前后的Lysholm評分和HSS評分給予記錄和對比。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手術前, 患者的Lysholm評分為(47.9±7.8)分, HSS評分為(45.5±6.6)分;手術后, 患者的Lysholm評分為(90.4±
12.6)分, HSS評分為(82.8±7.9)分;手術后, 患者的Lysholm評分和HSS評分明顯高于手術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根據相關實踐研究表明[5], 盤狀半月板屬于半月板形態的一種變異, 其解剖學特點造成膝關節受力不均勻, 容易受到損傷, 造成或者進一步加重不穩。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證實不穩定類型的外側盤狀半月板發生率為28.2%~77.5%不等。現如今, 大部分臨床研究人員建議對不穩定型外側盤狀半月板給予中央部分成形的同時周圍邊緣縫合術, 進而使半月板的正常功能得以保留, 對不穩定型外側盤狀半月板采取關節鏡下成形聯合縫合術共同治療的優勢包括有以下幾點:①首先給予初步成形會避免破裂翻轉的半月板影響手術視野, 采取關節鏡對盤狀半月板相鄰附件的穩定性做出有效評價以后進行撕裂縫合, 之后再進行成形術。半月板一旦切除較多, 就會使正常的功能完全喪失, 容易造成手術后引發骨關節;切除一旦過少, 容易出現再一次撕裂。②從外向內進行縫合能夠對神經給予有效保護, 以免由于從內向外縫合的時候出針點不確定, 進而造成神經血管受損。在膝關節外側關節囊表面給予有效固定, 一定要將皮下組織給予徹底分離, 避免造成縫合失去效果。③部分半月板保留以后應該有一個自然的弧度, 冠狀表面呈現契形, 修整以后半月板的游離緣一定要刨削光滑和平整。關節鏡下成形聯合縫合術治療的局限性為雖然達到穩定的目的, 然而使部分活動程度喪失, 過度穩定的半月板對其正常功能是否會帶來相對比較大的影響, 仍然需要深入的研究。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手術前, 患者的Lysholm評分為(47.9±7.8)分, HSS評分為(45.5±6.6)分;手術后, 患者的Lysholm評分為(90.4±12.6)分, HSS評分為(82.8±7.9)分;
手術后, 患者的Lysholm評分和HSS評分明顯高于手術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不穩定型外側盤狀半月板采取關節鏡下成形聯合縫合術治療, 可以使患者的關節功能得到明顯改善, 然而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不確定性。
參考文獻
[1] 閆飛, 張湘生, 王忠遠, 等.關節鏡清理、透明質酸鈉注射加中藥熏蒸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廣東醫學, 2014, 31(11):1485.
[2] 章亞東, 侯樹勛, 張軼超, 等.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后內側和外側半月板同期移植術.中華外科雜志, 2013, 49(7):581.
[3] 李豪剛, 曾軍, 李興榮,等. MRI在盤狀半月板撕裂診斷中的價值.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2, 6(4):1057-1059.
[4] 顧新豐, 鄭星新.成形縫合術治療外側盤狀半月板損傷的短期療效.實用骨科雜志, 2013, 19(31):113-115.
[5] 蔡海清, 王志剛.關節鏡治療兒童盤狀半月板損傷46例報道.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4, 8(24):7304-7307.
[收稿日期: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