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勇文+陳婉儀+陸艷芬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25-OH維生素D(25-OH VitD)的水平變化。方法 1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 每組50例。對照組給予飲食及運動治療, 試驗組給予骨化三醇治療, 實驗結束后,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空腹葡萄糖(FPG)、空腹血胰島素原(FPI)、體質量指數(BMI)、糖化血紅蛋白(HbA1c)、胰島素抵抗指數 (HOMA-IR)、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血清25-OH-VitD。結果 試驗組患者的FPG為(7.3±1.8)mmol/L、FPI為(8.4±2.1)pmol/L、BMI為(24.6±2.4)kg/m2、HbA1c為(7.4±6.3)mg/dl, 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2±0.3)mmol/L、(7.1±1.0)pmol/L、(23.8±1.1)kg/m2、(6.2±7.8)mg/dl(P<0.05)。試驗組患者的HOMA-IR(5.27±1.18)、HDL-C(1.1±1.0)mmol/L、LDL-C(3.2±0.6)mmol/L、25-OH VitD(16.2±5.51)nmol/L明顯優于對照組的(3.88±0.91)、(1.6±1.3)mmol/L、(2.8±0.7)mmol/L、(18.6±6.02)nmol/L(P<0.05)。結論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嚴重缺乏25-OH維生素D, 且低水平的血清25-OH維生素D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密切相關。
【關鍵詞】 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清25-OH維生素D;水平變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3.040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臨床常見的疾病類型, 其發病多與患者的飲食習慣、遺傳因素以及代謝有關[1]。臨床對該病的定義為肝臟內脂肪浸潤5%以上, 并且不伴有病毒感染、過量飲酒、自身免疫以及藥物性損傷的肝病[2]。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經成為繼病毒性肝病之后的第二大肝病[3]。相關研究表明[4], 25-OH維生素D的缺乏與疾病的發生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所以及時的了解補充維生素D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胰島素抵抗的影響, 對預防、控制以及治療該病有重要的作用[5]。為進一步說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25-OH維生素D的水平變化, 本次研究主要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 現將有關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 每組50例。其中試驗組男23例, 女27例;年齡22~67歲, 平均年齡(44.5±22.5)歲。對照組男26例, 女24例;年齡23~68歲, 平均年齡(45.5±22.5)歲。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無飲酒史或飲酒折合乙醇量男性<140 g/周, 女<70 g/周;②所有患者均無病毒性肝炎及藥物性肝病;③所有患者均無全胃腸外營養、肝豆狀核變性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導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④所有患者均符合肝活檢組織學改變符號脂肪肝病的病理學診斷標準;⑤所有患者肝臟影像學表現均符合彌漫性脂肪肝的診斷標準且無其他原因可供解釋;⑥有代謝綜合征相關組分的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以及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谷氨酰轉肽酶(GGT)持續增高>6個月;⑦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排除已知維生素D臨床缺乏患者;②排除正在服用維生素D及鈣劑患者;③排除存在腎功能衰竭及腎病綜合征患者;④排除具有惡性腫瘤患者;⑤排除肝功能衰竭且伴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⑥排除肝功能障礙、低蛋白血癥及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⑦排除不能控制的高血壓患者;⑧排除6個月內注射過維生素D患者;⑨排除3個月內應用過胰島素及抗驚厥藥物患者;⑩排除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及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1. 2 方法 叮囑所有患者治療前3 d進食的碳水化合物總量≥ 250 g/d。治療前14 h禁食, 并在治療當天早晨進行身高測量及體重測定等體格檢查, 所有檢查均由一人完成。
1. 2. 1 對照組給予飲食及運動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規劃, 且飲食主要以低脂食物為主, 并指導其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
1. 2. 2 試驗組給予骨化三醇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給予患者口服骨化三醇0.5 μg/d, 共治療12周。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FPG、FPI、BMI、HbA1c、HOMA-IR、HDL-C、LDL-C以及25-OH VitD。對患者FPG的測定方法選用葡糖糖氧化酶法;HbA1c的測定采用放射免疫法;FPI的測定采用放射免疫法;HOMA-IR的評價采用(FPI×FPG)/22.5進行;25-OH VitD的測定采用液相色譜-質譜法測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FPG、FPI、BMI及HbA1c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FPG為(7.3±1.8)mmol/L、FPI為(8.4±2.1)pmol/L、BMI為(24.6±2.4)kg/m2、HbA1c為(7.4±6.3)mg/dl, 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2±0.3)mmol/L、(7.1±1.0)pmol/L、(23.8±1.1)kg/m2、(6.2±7.8)mg/d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HOMA-IR、HDL-C、LDL-C及25-OH VitD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HOMA-IR為(5.27±1.18)、HDL-C為(1.1±1.0)mmol/L、LDL-C為(3.2±0.6)mmol/L、25-OH VitD為(16.2±5.51)nmol/L, 明顯優于對照組的(3.88±0.91)、(1.6±1.3)mmol/L、(2.8±0.7)mmol/L、(18.6±6.02)nmol/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與患者的生活習慣及遺傳因素緊密相關, 其發病率也處于不斷升高的趨勢, 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 不利于其生活質量的提高[6]。相關研究發現[7], 為患者及時的補充25-OH維生素D可有效的降低疾病發生率, 還可有效的預防以及控制疾病, 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8]。通過本次研究發現, 試驗組患者的FPG、FPI、BMI、HbA1c、HOMA-IR、HDL-C、LDL-C及25-OH VitD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9]。進一步說明維生素D缺乏對疾病發生的影響。由此可見, 若患者血清中25-OH維生素D的水平較低, 則發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幾率較高, 反之則低, 所以及時的為患者補充維生素D非常有必要[10]。
綜上所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嚴重缺乏25-OH維生素D, 且低水平的血清25-OH維生素D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1] 馮珍, 荊佳晨, 金飛, 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25-OH維生素D水平的變化.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5, 24(3):316-317.
[2] 王天寶, 嵇興梅, 都健, 等. 健康體檢人群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關性. 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 2013, 6(2):121-125.
[3] 劉巧蕊, 馬聰, 那日蘇, 等.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維生素D水平的變化及意義. 中外醫學研究, 2013(6):18-19.
[4] 李金潺, 溫鴻雁, 李小峰, 等. 風濕性疾病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及臨床意義.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5, 9(10):53-57.
[5] 李長洲, 于利, 湯欣, 等. 骨折圍手術期血清25羥維生素D及鈣水平變化的研究.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15(5):618-623.
[6] 馬巧平, 錢毅, 李嶺. 不同程度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CD4+ CD25+ Foxp3T細胞的檢測及其意義. 臨床消化病雜志, 2011, 23(5):289-291.
[7] 沈魏, 郭忠良. AECOPD患者25-羥維生素D水平與IL-6、IgA的相關性研究. 中華全科醫學, 2015, 13(10):1606-1607.
[8] 鄭全理. 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及COPD有關炎癥因子的相關性研究.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6, 15(7):665-668.
[9] 姚少芳, 劉琳.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實用臨床醫學, 2012, 13(4):11-15.
[10] 張劍宏.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及意義. 實用醫技雜志, 2011, 18(1):56-57.
[收稿日期: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