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蘇林雁 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主任醫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擅長診治兒童青少年疑難心理疾病。
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很多年齡較大的父母開始考慮“再生一個”的問題;另外很多中年人再婚后,雖然年紀不小了,也有生育的想法。最近網上流行一種說法:年齡較大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得自閉癥的概率較高,這到底是否屬實?
識別自閉癥:社交障礙和刻板行為
自閉癥常起病于三歲前,男孩比女孩多見。精神衛生學家把自閉癥的表現歸納為三個核心癥狀: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及刻板重復的行為。2015年美國新出版的診斷標準則把主要癥狀歸納為兩個核心癥狀,即社會交往障礙和刻板重復的行為(其中包括語言方面的問題)。
在社會交往方面,自閉癥患兒在嬰兒期就表現出目光空洞、飄忽、注意渙散,與人缺乏眼對眼的凝視,而更注意一些無生命的小物品。這些孩子極少以微笑來應答別人,對母親的逗弄、擁抱缺乏情緒反應,也很少用咿呀發聲來回應別人。自閉癥患兒對周圍環境和其他孩子的活動不感興趣,常常獨自玩耍。別人和他打招呼沒有反應,當他想接近別人時,只會用推、拉、抱等不適當的方式表達,因此交不到朋友。他們不會玩想象性游戲,例如用棍子當作槍向“敵人”掃射,模仿“光頭強”的砍樹動作等,也不理解游戲規則。在與人交往時,不能一問一答地交流,常自言自語說一些從廣告里學來的詞匯,也不會用手勢、目光、姿勢、表情等非語言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通過觀察別人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理解別人的意思。高功能自閉癥患兒有與人交往的愿望,但與人接近的方式奇特、怪異和不適宜,例如重復問一個問題,把交談內容集中在他們自己的狹窄的興趣方面,不管別人愛聽不愛聽。
自閉癥兒童常出現一些刻板、重復的動作。例如,將手置于胸前凝視、拍手或搖擺身體、自身旋轉、重復地蹦跳、用腳尖或腳跟走路,這些動作無目的性,會讓人覺得十分怪異。有的患兒重復地擺放玩具、物品;有的孩子長時間保持固定的興趣,如連續幾小時觀看旋轉的自行車車輪、電扇,反復試探物體的平衡性。他們堅持“相同性”,走路要走相同的路線,坐同一個椅子,吃同樣的東西。他們抗拒環境中細微的變化,墻上換了一幅畫、沙發的方向變動、媽媽戴上了一副眼鏡,都會使他們感到極度不安而哭吵不休。語言方面,他們常模仿別人的話,例如問他幾歲了,他回答“你幾歲了”;從電視里學來一句話,可以重復說很多遍,或自言自語把一些不相干的詞語搭配在一起說。有的患兒刻板地反復講同一個小故事,或反復問同一個問題,并要求別人以同樣的方式來回答。例如,患兒重復提問:“為什么阿凡提要倒騎毛驢?”并一定要別人回答“因為毛驢沒有尾巴”。“高功能”自閉癥患兒可以表現為執著地鉆研某一事物或某學科,如有的患病孩子會去記憶列車時刻表,還有喜歡歷史的孩子,著迷于哪個皇帝哪年即位,哪年退位,見同學就問“你知道康熙哪年當皇帝的嗎”,固執地講給同學聽,不論別人愿意不愿意聽等。部分自閉癥患兒還會出現沖動、自傷行為,毀物、不怕危險地攀高、亂跑等。
自閉癥與父親高齡有一定關系
目前,自閉癥的確切病因仍未能找到。目前認為自閉癥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涉及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研究發現,遺傳因素在自閉癥的發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年通過全基因組連鎖分析、全基因組拷貝數變異等研究發現了許多易感或致病基因。功能性磁共振研究發現,自閉癥患者大腦的社會認知網絡功能異常,患者對人面部基本表情認知的能力不足,對復雜情感或情境中情感的認知存在困難,提示可能存在大腦特定部位的發育異常。免疫系統異常也可能與自閉癥有關。
圍產期不利因素(孕期頭3個月病毒感染、服藥)、先兆流產、出生時窒息或治療不孕癥等均可能損害患兒中樞神經發育而致病。丹麥最新研究表明,不只高齡產婦會增加生下自閉癥患兒的機會,父親年齡大,也有可能增加生育自閉癥患兒的風險,這可能與精子、卵子老化有關。英美科學家調查了約13.2萬名20世紀80年代在以色列出生的青少年后發現:小孩出生時父親的年齡在15~29歲,孩子患自閉癥的概率只有0.6‰;父親年齡在30~39歲之間,孩子患病概率上升到0.9‰;而父親40~49歲者,孩子患自閉癥的概率猛增到3.2‰;50歲以上的父親的孩子患病概率則為5.2‰。可見,隨著父親的年齡增加,生下自閉癥兒童的概率會越來越高。
自閉癥治療:不可病急亂投醫
目前,自閉癥沒有特效藥物或其他一蹴而就的治療方法,教育訓練與行為干預仍是主流的干預措施。結構化教育訓練、應用行為分析、人際關系發展干預、“地板時光”療法、社交故事療法、音樂療法等多種方法都可以采用,早期干預,家庭、學校、醫療和社區應有效合作,以達到訓練模式和策略的持續性。
網絡上流傳的各種療法,如分泌素、大劑量維生素B6合并鎂劑、二甲基甘氨酸、大劑量維生素C和葉酸、神經營養類藥物、驅汞治療、免疫治療、膳食治療、海豚療法等等,療效尚不確切。家長們為孩子選擇治療方法時,切不可病急亂投醫,要了解培訓機構的資質、經驗,所采取的治療方法是否有科學證據證明有效,對孩子有無傷害等。前兩年網上流傳的奇葩療法:你喜歡撞墻,我就把你的頭往墻上撞;讓孩子大熱天穿棉衣行軍等,孩子在恐懼下短時間可能會壓制自己的行為,但孩子所受到的傷害卻會使他們抗拒治療,嚴重者甚至為會付出生命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