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梅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這一理念引領著教師在教學的路上不斷摸索前進。教學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才能使課堂“活”起來。
一、 善于放手,提升素養,激活生命
眾所周知,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他們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所以,我在教學中,不是采用喋喋不休的講述,而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教師不失時機的點撥,盡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去發現問題,在問題中思索、討論,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即席發言中鍛煉口才,在寫作中放飛思想。在教讀每篇課文之前,我都精心設計導學案,安排學生先學完成,同時安排同一個問題----對于這篇文章,你有什么高見或疑問?等到上課時,學生都會有備而來,在老師的指導下點燃他們思想的火花,互相討論,課堂氣氛異常熱烈,有時會爭得面紅耳赤,有時又會響起一片掌聲,這樣容易觸動他們的情思。
如在執教綜合性學習《讀李白詩歌,品太白遺韻》中,在制定活動方案時,我是與學生共同制定的。共同的問題:走近“李白”,你想從哪些方面了解?我給予足夠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圍繞問題開始積極思考,進而活躍討論起來。有的說可以走進其生平,有的說可以走進李白為人,有的說可以走進李白詩歌分類,有的說可以走進李白詩歌風格,有的說可以走進其他詩人對李白的評價……就這樣學生帶著自己思考的問題課后去搜索了。等到匯報課時,我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一生提出問題,眾生搶著回答,如“學生對李白的為人和詩歌風格方面”匯報非常精彩,我不失時機記錄學生發言中的關鍵詞,李白其人:豪放、正直、重情義、淡泊名利、孤獨……李白其詩風格:浪漫、豪邁、夸張、想象……李白詩歌分類:友情、山水、美酒、邊塞、思鄉……有的說可以綜合同學們搜索的方法總結學習的方法……一節課下來,學生學有所成,更學有所樂。教師給予學生足夠思考的空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了,他們通過多種渠道對李白其人、其詩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既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又概括勾畫出李白其人其詩的大致輪廓。更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了解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質和量,還了解到學生收集資料的途徑和整理閱讀資料的方法,增進交流,引導學生取長補短,逐漸學會收集資料的方法。
二、 巧設情境,培養思維,演繹精彩
創設問題情境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周小山等人在《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一文中認為,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理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狀態。如在執教詩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蘊含李白對孟浩然濃濃的不舍之情,但詩中卻沒有一個“情”字,情都藏在短短的28個字里面,詩人借景抒情。當教到孟浩然毅然乘船東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獨自站在江邊遠望時,我馬上設疑,李白望到些什么?”以一個問題為發散點,給學生們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可以根據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當學生提到“孤帆”一詞時,我馬上創設情境:聯系了李白當時生活的時代背景,那是盛唐時期,當時經濟發展,社會繁榮,長江兩岸的船只應該是千帆盡渡啊,可是詩人李白怎么可能看到的只有一艘帆船呢?如果此時的你就是李白,你最想說什么?創設問題情境,讓課堂“活”起來,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詩人對話,演繹精彩。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后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舍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三、 引領方法,習得能力,快樂發展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在語文負載、傳達的內容,更在語文本身。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語感實踐反復誦讀,在認識上、情感上習得和積淀語感,并且要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品味語言,思考這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而不用那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理由,從而懂得這樣運用語言的所以然,掌握滲透著思想感情的、生動活潑的語言文字。我們知道學習方法不應是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生個體和群體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發現、習得的。如在教學《桂花雨》一課時,我動情地說:“同學們,今天,讓我們走進琦君的文章,感受一場奇妙的桂花雨,這是一篇寫懷念家鄉、親人的文章,請同學們把握文章的基調。在品讀課文過程中體會和感悟作者當時的處境或者是心情。”學生在我的指導下,開始了有效閱讀。我讓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對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次,不會讀的字詞做上記號,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聽講。通過引導學生通篇閱讀文本,抓住桂花、家鄉、香氣等真景實物的細致描寫,結合對寫作背景、作者的生活時代及所處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了解,從中體會作者心中熱愛家鄉、關愛親人的灼熱情感。問題教學中,我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和提出質疑,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對于一些難度較大、容易遺漏的內容,我用旁敲側擊、問此及彼的方法,給學生指明方向,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狀態,讓學生字斟句酌地閱讀課文,在揣摩中理解和體會文章內涵,在精讀細讀中對課文的內涵進行深度挖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這語文實踐中反復歷練、逐漸生成。
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努力用語文學科的內力,從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幾方面進行培養,促使學生主動發展:學習方法上──識字、寫字的基本方法;朗讀、默讀、誦讀的技能;精讀、略讀、瀏覽的一般方法;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根據需要搜集信息的初步方法;簡單的記敘、說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習慣養成上──用工具書的習慣;善于積累的習慣;多思多問的習慣;多寫多練的習慣。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