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江
《語文課程教學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十分重要。
一、初中語文教學現狀
目前,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針對新學知識所提出的問題,不是一些已經學會的知識,就是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就算教師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并不知道該從哪一方面著手。而造成學生質疑能力低下的原因包括:第一,由于課堂紀律過于嚴格和拘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進而使得學生嚴重缺乏學習主動性,失去提出質疑的能力。第二,伴隨學生的年齡不斷增長,學到的知識不斷增多,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在日復一日的學習過程中,使其已經習慣自覺接受認知,隨著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對于一些原本難以理解的知識和現象已經不再好奇,這種情況下導致學生失去了提出質疑的動力。第三,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教、學生聽”的填鴨式模式,學生處于被動學習地位,對于課堂上所講述的全新知識點并沒有主動探索的興趣,懶于思考,在思想意識上并沒有認識到提出自己見解和質疑的重要性,被動學習的情況十分嚴重。第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教會學生怎樣正確提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任何質疑,學生并沒有提出具有建設性的質疑問題,嚴重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導致教學效果大大降低。
二、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對策
1. 改善師生關系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輕松和愉快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使得學生長期處于一個融洽的環境中進行學習、質疑和討論。只有當師生關系和諧平等,才能夠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暢所欲言,進而培養學生提出質疑的能力。教師不僅需要將學生視為自己的朋友,還需要積極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言論和看法,幫助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個性化。目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缺乏提出問題的能力,還由于害怕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而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師除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外,還需要給予適當的引導才能夠實現良好的學習效果。總的來說,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較為和諧和輕松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從心理上克服不敢提出質疑的困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并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大膽提出質疑和敢想的教學氛圍。教師需要從根本上改變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和交流態度,積極消除學生內心上的困惑和疑慮,只有這樣才能夠鼓勵學生提供質疑。質疑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創造力的關鍵內容,提出質疑能夠使得學生內在的潛在學習欲望能夠轉化為課堂的活躍狀態,初中學生的正在處于一個好奇心強以及求知欲多的階段,希望得到一個獨立的學習空間。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能力等方面,積極培養學生敢于思考問題和提出質疑的學習習慣,進而達到激發學生創造力的目的。對于學生提出質疑而言,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和質疑,并教導學生正確質疑的方法,使得學生更加自覺的展在質疑中展開學習。
2. 提供質疑方法
創新的學習過程需要在問題中實現,而提出問題的能力則需要學生處于積極的氛圍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語文課程的教學特點,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適當地為學生構建一個新奇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良好的學習氛圍極其容易誘導學生提出質疑,為學生提供質疑的前提條件,不過在調查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質疑條件,但是學生所提出的質疑問題并不深入,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學生仍然處于表面和被動的學習情況下,并未進入更加深入的學習狀態。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同時,還需要為學生提供正確的質疑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質疑水平和能力。例如在講解《背影》一文時,教師首先提出:“背影如何產生?產生背影的家庭背景是什么?背影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系?”教師通過提問,為學生創設情境、渲染氛圍,使得學生更加深入了解文章的情感變化,置于身臨其境的課堂教學中。
責任編輯黃日暖
見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