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英
[中圖分類號] F3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005-01
陸良縣中樞街道辦事處鼓勵和支持農村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為做大做強“優質糧、烤煙、蠶桑、畜牧、蔬菜、經濟林果”等特色優勢產業提供保障。
1 土地流轉現狀
街道有17個社區,193個居民小組,總耕地面積1607公頃,共簽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18325份,完成農村土地承包流轉16864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3.76%。年內新增農村土地流轉面積36547.27畝;流轉價格均在縣農村土地流轉指導價格之上,畝均帶動農戶增收1300元,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6000多人,實現新增勞務收入1.38億元;土地流入經營戶通過規模經營、集約經營,畝均實現收益5000多元;成功吸引瑞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曙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農業龍頭企業投資中樞,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千畝以上蔬菜種植基地5個片區,百畝以上種植基地近30個,中藥材種植基地3個片區,規模以上畜禽養殖基地4個;啟動實施全縣范圍內的玉米育種基地、滇陸豬育種養殖園區、蠶桑產業示范園區建設;加快食用菌、魔芋、中藥材、水產養殖等后續產業培育步伐,全面推進高原特色農業建設。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部分群眾不土地流轉積極性不高。現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失地農民缺乏生存保障,農民土地流轉后無其他增收途徑,部分農民仍把土地作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寧肯粗放經營、廣種薄收,也不愿轉移出讓,同時,一部分土地轉出后,沒有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導致收益吸引力不大,并最眾致使土地流轉意愿不強烈。
2.2 土地流轉片面追求規模化。土地流轉法律政策依據多、規范較少,由于相關法律缺失和現行政策不完善,對土地流轉征用缺乏細節規范,對一些具體問題解決不到位,致使在實踐工作中存在片面追求土地流轉規模化,忽略土地利用率的合理化的問題。
2.3 一些剩余資本長時間、大面積租賃農民土地。對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準入和監督不到位,工商企業為了利益,更多地進入農業,長時間租賃、占據農民的土地。
3 工作建議
3.1 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制度 一是農業經營主體資質審查制度,流轉面積在500畝以下的,由街道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對業主的資質進行審核;流轉面積在500畝(含500畝)以上的,由街道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審核后,再報縣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進行審核。二是流轉合同管理制度,土地流轉必須簽訂書面合同,使用全縣統一制定的合同文本。三是登記備案制。
3.2 規范土地流轉流程 陸良縣人民政府制定并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試行意見》,明確了我縣農村土地流轉的工作程序。
3.3 規范價格形成機制 明確農村土地流轉價格原則上由流轉雙方參考政府建議價商定,流轉價格可以現金計價,也可以實物計算,貨幣兌現,根據各實際情況,每3年綜合發布一次縣級土地流轉建議價格,供流轉雙方協商流轉價格時參考,流轉價格建議每3年~5年由雙方協商調整,或逐年遞增。
3.4 形成 “一站式”土地流轉服務機制 街道辦土地流轉服務心,在工作中提供政策咨詢、材料準備、手續協辦等全過程服務,并協助解決土地流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做到“一站式管理和服務”。
3.5 完善報備審批制度 街道辦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立土地流轉前置服務制度,積極參與指導土地流轉。流轉規模達500畝以下的,由街道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一站式”辦理有關服務手續。流轉面積達500畝(含500畝)以上的,由縣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一站式”辦理有關服務手續,街道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接到流轉雙方的申請進行審核后,需報縣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進行審核辦理,經縣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批準同意后,流轉雙方方可商談具體的土地流轉事項。流轉雙方議定有關事項或簽定合同后,土地流轉租金要在鄉(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監督下,通過農村集體帳戶,以“一折(卡)通”兌付到農戶。
3.6 加強政策保障措施 一是充實調整街道辦土地流轉領導機構,建立由分管農業工作的街道辦副主任牽頭,產業發展服務中心農經組具體負責,由財政、國土、水務、林業、統計、民政、司法、信訪等有關站辦成立街道辦農村土地流轉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成員單位職責,充分發揮各自職能,促進土地流轉健康有序發展。二是保障工作經費,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服務。街道財政安排專項工作經費,保障農村土地流轉信息平臺建設和農村土地流轉工作開展。農村金融機構把規模經營、流轉合同規范的經營主體作為信貸支農重點。協調縣財政、發改、農口等部門,將特色優勢農林產品基地建設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項目優先安排給規模經營主體。三是解決農業生產配套設施用地,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的調解和仲裁。凡流轉300畝以上、流轉期限5年以上并簽訂規范流轉合同,依法登記的農業企業、專業大戶和專業合作組織,因生產建設需要附屬設施用地的,按設施農用地進行管理和審批,用地選址時盡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建立完善街道辦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機構,健全有關制度,加大對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調解力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