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閆宇旺+郭鵬年
【摘要】 目的 對比分析常規開放換藥處置與負壓密封引流技術(VSD技術)對四肢創傷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50例四肢創傷患者, 隨機分為VSD技術組與常規開放換藥組, 每組25例。常規開放換藥組采用常規開放換藥處置, VSD技術組采用VSD技術治療, 記錄兩組患者的植皮成活率、感染發生率、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結果 常規開放換藥組患者的植皮成活率為76.00%(19/25), 感染發生率為24.00%(6/25);VSD技術組患者的植皮成活率為96.00%(24/25), 感染發生率為4.00%(1/25);VSD技術組患者的植皮成活率明顯高于常規開放換藥組, 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開放換藥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開放換藥組患者的住院費用為(16537.24±1253.96)元, 住院時間為(43.27±5.24)d;VSD技術組患者的住院費用為(11239.72±853.15)元, 住院時間為(21.23±4.35)d;VSD技術組患者的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常規開放換藥組(P<0.05)。結論 與常規開放換藥處置相比, VSD技術對四肢創傷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可以有效提高植皮成活率, 降低感染發生率和住院費用, 縮短住院時間, 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常規開放換藥處置;負壓密封引流技術;四肢創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3.049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atively analyze clinical effects by conventional open dressing change treatment and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technique (VSD technique) for limbs trauma. Methods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limbs trau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VSD technique group and conventional open dressing change group,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ventional open dressing change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open dressing change treatment, and the VSD technique group received VSD technique for treatment. Records were made on skin grafting success rat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hospitalization cost and hospital stay time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onventional open dressing change group had skin grafting success rate as 76.00% (19/25) and incidence of infection as 24.00% (6/25). The VSD technique group had skin grafting success rate as 96.00% (24/25) and incidence of infection as 4.00% (1/25). The VSD technique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skin grafting success rate than the conventional open dressing change group, and it had much lower incidence of infection than the conventional open dressing change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conventional open dressing change group had hospitalization cost as (16537.24±1253.96) yuan and hospital stay time as (43.27±5.24) d. The VSD technique group had hospitalization cost as (11239.72±853.15) yuan and hospital stay time as (21.23±4.35) d. The VSD technique group had all less hospitalization cost and hospital stay time than the conventional open dressing change group (P<0.05). Conclusion Comparing with conventional open dressing change treatment, VSD technique shows better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for limbs trauma.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kin grafting success rate, lower incidence of infection and hospitalization cost, and shorten hospital stay time. This method contains high valu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onventional open dressing change treatment;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technique; Limbs trauma
四肢創傷在臨床中比較常見, 如果患者創傷面積較大, 創面無法進行一期關閉, 在植皮后就極易出現繼發感染, 患者必須進行多次的換藥, 對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1, 2]。本研究選擇2013年3月~2015年12月在本院進行診治的四肢創傷患者50例, 隨機分為兩組, 分別采用常規開放換藥處置與VSD技術, 對其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以期為四肢創傷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2015年12月在本院進行診治的50例四肢創傷患者, 隨機分為VSD技術組與常規開放換藥組, 每組25例。VSD技術組中男15例, 女10例;年齡18~73歲, 平均年齡(46.75±8.75)歲;體重46~79 kg, 平均體重(65.31±12.45)kg;致傷原因包括機器軋傷 5例, 車禍傷 16例, 重物砸傷 4例;皮膚損傷面積為4 cm×6 cm~12 cm×20 cm;受傷部位位于下肢 9例, 上肢 8例, 四肢 8例。常規開放換藥組中男14例, 女11例;年齡18~74歲, 平均年齡(46.32±9.23)歲;體重46~79 kg, 平均體重(66.13±12.58)kg;致傷原因包括機器軋傷4例, 車禍傷16例, 重物砸傷5例;皮膚損傷面積為 3 cm×6 cm~12 cm×21 cm;受傷部位位于下肢 8例, 上肢7例, 四肢 1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致傷原因、皮膚損傷面積以及受傷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對腔隙中的膿液、創面、異物以及壞死組織等進行徹底的清除。常規開放換藥組采用常規開放換藥處置, VSD技術組采用VSD負壓引流術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按照患者創面的大小選擇合適的VSD 材料, VSD 材料必須完全覆蓋創面, 若患者的創傷較深, VSD 材料需要填塞到創傷的深部, 不能留有死腔, 覆蓋VSD 材料后進行縫合固定。使用三通管把全部的引流管最終合并為 1個出口, 將負壓源連接, 然后對VSD 材料進行按壓, 以盡可能將創面的滲液吸去, 從而有利于半透膜的粘貼。將半透膜覆蓋到創面上, 覆蓋范圍包括>2 cm 創緣的健康皮膚。將引流管封閉, 負壓調整為200~450 mm Hg(1 mm Hg=0.133 kPa), 連續進行負壓吸引1周, 在負壓吸引過程中對引流液的量及性狀是否正常、引流通暢與否進行密切的觀察。1周后將負壓裝置拆除, 按照患者創面愈合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采取皮瓣轉移術或植皮術治療。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植皮成活率、感染發生率、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植皮成活率和感染發生率對比 常規開放換藥組患者的植皮成活率為76.00%(19/25), 感染發生率為24.00%(6/25);VSD技術組患者的植皮成活率為96.00%(24/25), 感染發生率為4.00%(1/25);VSD技術組患者的植皮成活率明顯高于常規開放換藥組, 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開放換藥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對比 常規開放換藥組患者的住院費用為(16537.24±1253.96)元, 住院時間為(43.27±5.24)d;VSD技術組患者的住院費用為(11239.72±853.15)元, 住院時間為(21.23±4.35)d;VSD技術組患者的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常規開放換藥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年來, 隨著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的不斷發展, 機動車致傷、擠壓傷以及重物砸傷所導致的四肢創傷不斷增加。對于四肢創傷最佳的修復效果使一期覆蓋創面[3]。傳統治療四肢創傷方法為首先清創, 再進行換藥直至傷口肉芽新鮮, 然后采取肌皮瓣轉移覆蓋或植皮術, 采用此種治療方法不能一期封閉創面, 不但治療的周期較長, 而且傷口極易出現感染, 感染的傷口會使外露的深部組織和肌腱, 尤其是深部骨組織受到進一步破壞, 甚至引起骨不連、骨折愈合延遲以及骨髓炎等較為嚴重的后果, 對患者的肢體功能造成嚴重影響[4-6]。VSD 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多側孔引流管、VSD 敷料、三通管、生物透性薄膜以及負壓源。VSD技術是一種治療創面的新技術, 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充分引流、促進肉芽組織生成和水腫消退以及明顯縮短創面愈合時間等技術特點[7]。由于VSD 系統是一套相對封閉的系統, 可以形成厭氧的環境, 不需要進行常規的換藥。VSD技術可以減少患者由于更換敷料而造成的痛苦, 無需每天進行換藥, 降低醫療費用和醫務人員的工作量。本研究對常規開放換藥組采用常規開放換藥處置, VSD技術組采用VSD技術治療, 結果發現, VSD技術組患者的植皮成活率明顯高于常規開放換藥組, 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開放換藥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VSD技術組患者的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常規開放換藥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常規開放換藥處置相比, VSD技術對四肢創傷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可以有效提高植皮成活率, 降低感染發生率和住院費用, 縮短住院時間。臨床在采用VSD技術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需要將負壓調整為>-125 mm Hg, 以保證引流效果、快速控制感染、避免創面積血積液以及促進肉芽生長;②對創面進行徹底的清創, 以將無效腔去除, 把壞死組織清除, 防止壞死組織對引流造成堵塞;③每次VSD時間大約為7 d, 最長應≤10 d;④若在曹鎖過程中發生引流不通或者泡沫膨脹, 可以通過引流管將生理鹽水注入, 浸泡使堵塞物被浸泡, 然后連接負壓[8-11]。
綜上所述, 與常規開放換藥處置相比, VSD技術對四肢創傷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可以有效提高植皮成活率, 降低感染發生率和住院費用, 縮短住院時間, 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葉武, 陳南, 金玉梅, 等. VSD負壓密封引流技術在四肢難治性感染創面治療中的臨床應用. 中外醫學研究, 2012, 10(3):1-4.
[2] 陳少全, 魯陽春, 陳淑明, 等. 粘貼式負壓沖吸器治療四肢嚴重創傷的臨床研究. 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 2013, 7(1):51-53.
[3] 戴海東, 明文義, 趙進征, 等. 不同植入物內固定治療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的臨床對比研究. 中國現代醫生, 2014, 52(7):1-3.
[4] 馬同英, 倫學剛, 孫德軍, 等. VSD負壓密封引流治療開放性骨折合并大面積軟組織缺損1例圍術期護理. 醫學信息(旬刊), 2011, 24(1):197.
[5] 阿斯木古力·玉麥爾, 孜比尼沙·吾斯曼. VSD負壓封閉引流與換藥治療對難治性壓瘡護理中的療效比較.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11):243-244.
[6] 周文華, 韓晴, 竇艷鳳, 等. 應用VSD負壓引流技術治療皮膚軟組織缺損的療效觀察和護理措施的完善. 中國當代醫藥, 2013, 20(4):186-187.
[7] 陳磊, 孫建華, 阮智, 等. VSD負壓引流技術結合游離植皮治療大面積皮膚缺損的臨床療效研究.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4, 14(16):3131-3133.
[8] 汪桂琴, 梁佳芝, 田曉娜. VSD負壓引流技術治療開放性骨折合并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護理研究. 中國醫學創新, 2015, 12(26):100-102.
[9] 楊旭, 熊輝. 活血四物湯加減合VSD負壓封閉引流術對開放性脛骨骨折外固定支架術后傷口愈合的影響. 湖南中醫雜志, 2016, 32(4):77-78.
[10] 焦鋼, 張玉發, 許晨輝. VSD負壓引流結合有限固定對Ⅲ度開放骨折的感染控制效果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24(14):3577-3578.
[11] 汪清. 創面封閉式負壓引流(VSD)對四肢皮膚缺損組織外露創面療效的影響. 中國醫藥導刊, 2012, 17(11):11-13.
[收稿日期:2017-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