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成市
[摘 要] 產業扶貧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杠桿的扶貧開發過程,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是扶貧開發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本文結合本人自身工作經歷,就如何推進昭通市農業產業扶貧提幾點初略的看法。
[關鍵詞] 昭通市農業 產業扶貧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008-01
1 產業發展現狀
1.1 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建設步伐加快
2015年,全市建成生豬調出大縣4個,肉牛主產縣6個,肉羊主產縣7個,家禽主產縣6個,新建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373個,畜禽適度規模養殖戶達1.72萬戶,畜牧業產值達115.5億元。馬鈴薯、蕎麥種植面積351萬畝,產量327.2萬噸,產值38.2億元;蔬菜種植面積155萬畝,產量210.9萬噸,產值達28.5億元;完成水產養殖面積19萬畝,水產品總產量4.1萬噸,漁業產值達8.3億元。
1.2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園區農業啟動了糧食、天麻、蘋果、畜牧業、核桃等五大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立項建設省級現代農業莊園5個、市級現代農業莊園3個。農產品加工產值達35億元,比2010年增長15億元。全市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達462個,其中農家樂443個、休閑農莊6個、休閑農業園區8個、其他類型5個,實現休閑農業營業收入6.5億元。
1.3 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
2015年全市涉農企業總數達245個,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742個,累計達2861個,比2010年的360個增長了7.9倍,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國家級示范社11個、省級示范社49個、市級示范社97個,加入合作社農戶達13.2萬戶,發展家庭農場729個。
1.4 農產品品牌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十二五”期間,分別在北京、重慶、上海、深圳、昆明等地舉辦了蘋果、天麻產業推介會,在中央電視臺為主的新聞媒體宣傳推介昭通特色農產品,開展了“昭通十寶”評選,在北京設立了昭通蘋果、昭通天麻等優勢農產品展館,每年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博覽會、展銷會、招商會,不斷擴大昭通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2 存在的問題
2.1 發展基礎較為薄弱
農業市場化、信息化體系不健全,市場體系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和合理布局,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交易渠道少,交易方式落后,不適應農產品流通發展的需要,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基層缺少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的軟硬件設備,信息網絡不健全,農業信息進村入戶難,農村信息服務能力不強。
2.2 科技創新能力不高
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趨緩,從事病蟲害統防統治、代耕代種代管以及市場信息服務的企業和專業組織較少。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接受科技措施能力較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難度大。
2.3 產業體系還不完善
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不明顯,農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各地主導產業不突出,生產、加工、流通、消費脫節,特色產業鏈條短,農業品牌不強不響。缺乏有實力、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尤其缺乏大型龍頭企業集團帶動,市場物流及冷鏈體系建設滯后,農業電商剛起步發展。
2.4 保障機制還不健全
地方財政投入農業能力弱,企業貸款難、融資難,農戶投入能力低下,農業招商引資難度大,農業發展要素投入保障能力弱。加之農產品價格突破空間小、農業生產成本逐年提高、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困難較多、任務艱巨。
3 推進農業產業扶貧的幾點思考
3.1 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要完善縣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平臺,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發展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和家庭農莊。
3.2 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
要嚴格落實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確保各種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兌現到農民、組織、大戶手中。要不斷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實現應保盡保。
3.3 大力發展增收致富產業
要圍繞精準扶貧,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農家樂、“漁家樂”、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等二三產業,帶動農民就業致富。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土地及房產資源,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
3.4 加大農業生產資金投入
建立財政支農支出穩定增長機制,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的幅度。抓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各類協會建設,提高農業信息、技術與市場服務一體化、組織化程度。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農業農村,發展農業生產、科技研發推廣、加工、流通和基礎設施,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
3.5 建立完善產業服務體系
要加大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培育高原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力度,促進高原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努力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將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完善人才培育、儲備、流動、使用、評價、考核機制;創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入推進農業各項改革,加強農業執法管理,不斷開創全市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