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玲+韓延麗+韓婷
[摘 要] 隴川縣核桃產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產業之一,是生態農業的一部分,是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但基礎設施滯后,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流通體系不完善。提出通過強化組織領導,采取加大資金投入、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典型引路、示范帶動,廣泛開展培訓,建立良種繁育基地等對策措施,為隴川縣核桃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隴川縣核桃產業 種植現狀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032-02
1 生長習性
核桃,又名胡桃,喜陽光,耐寒性強,不耐濕熱,對土壤肥力要求較高,不耐瘠薄,喜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至微堿性土。深根性,肉質根粗大,怕積水,根際萌芽力強,不耐移植。壽命長,可達300年以上。
2 市場前景
核桃位居世界四大堅果之首,藥用價值、營養價值都很高,中醫應用廣泛,中國醫學認為核桃性溫、味甘、無毒,有健胃、補血、潤肺、養神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核桃對腦神經有很好保健作用,可以防治動脈硬化。核桃仁中還含有鋅、錳、鉻等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無論怎么吃都有補血養氣、補腎填精、止咳平喘、潤燥通便等良好功效。
此外核桃還有助美顏、抗衰老的美容功效。
核桃應用廣泛,市場需求大,價格逐年升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很高,核桃種植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3 隴川縣核桃種植現狀
隴川縣位于德宏州西南部,東、南、北三面分別與芒市、瑞麗市、梁河縣及盈江縣接壤,西與緬甸毗鄰。轄5鄉4鎮和1個農場,總人口18.05萬人,居住著景頗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多種少數民族。隴川縣總面積2812430畝,其中林地面積1820897畝,森林覆蓋率61.3%,植物資源豐富,生態條件優越,是全省核桃主產區之一。
隴川縣的核桃種植以王子樹、護國、清平、勐約、景罕等鄉鎮居多。在80年代以前,核桃的發展是以群眾自發種植為主,80年代初期由政府扶持,引進發展了一批新疆核桃, 1995-1996年實施了2萬畝的干果基地建設,由于經營管理不善,大部分面積已經損失。其后,扶貧、民宗等部門也陸續對發展核桃給予了一些扶持。“十一五”期間,隨著中央、省、州對發展木本油料的重視以及核桃價格逐年上升,山區廣大林農出現了積極發展核桃的熱潮。隴川縣委、縣政府也因勢利導,積極向上級爭取了核桃產業發展項目,以項目的建設推動產業的發展。截止2016年,全縣核桃種植面積11.076萬畝,核桃產量為538.7噸,產值達1616萬元。主要品種是細香核桃,其中:王子樹鄉4.04萬畝、清平鄉0.956萬畝、護國鄉1.1萬畝、城子鎮0.65萬畝、隴把鎮0.53萬畝、景罕鎮1.83萬畝、勐約鄉1.27萬畝、戶撒鄉0.7萬畝。縣內無核桃產品加工企業,核桃以鮮果由商販收購或果農烘干后集市上銷售。
4 存在問題
近幾年來,隴川縣認真落實核桃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累了一些經驗,為山區、半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找到了一條很好的發展路子,但從總體上看,隴川核桃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還不高,核桃產業化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4.1 良種化程度不高。由于核桃嫁接技術要求嚴格,難度較大,嫁接苗木稀缺等,導致市場嫁接核桃苗木價格居高不下,這是制約我縣核桃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響核桃基地建設質量的關鍵之所在。許多農戶在發展核桃產業時,為了降低種植成本,多采用實生苗木栽植,導致核桃幼樹期長,進入結果期遲,受益慢,極大地挫傷了果農的種植積極性,影響核桃產業發展。
4.2 資金投入不足,基地基礎設施不完善。基地建設投入主要靠國家和省級扶持,地方財政及群眾投入基地建設的資金有限,核桃造林每畝僅補助30元種苗費,由于補助偏低,在收益期前,群眾缺乏資金持續投入,導致基地建設速度慢、質量不高。林地和林木抵押貸款等引導社會投資產業的融資渠道尚未建立,嚴重影響了投資核桃產業基地建設、產品精深加工和群眾管護的積極性。
4.3 種植管理粗放,科技含量較低。核桃產業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一般需5至8年才能初步見效。“重種輕管”現象較為嚴重,自我管護、自我發展的意識不強。部份核桃地塊沒有按“七個一”的標準種植,存在不按要求修枝打杈,干旱缺水時不澆水,不按季節施肥,施用農家肥不發酵等多種不標準管理現象。
4.4 專業技術隊伍力量薄弱,技術服務跟不上。技術服務工作主要依靠縣、鄉林業技術人員,技術隊伍力量薄弱,缺乏培訓經費,培訓力度不大,不能滿足核桃種植農戶的技術需求。
4.5 缺乏龍頭企業,核桃加工業滯后。加工增值是核桃效益提升的主要途徑之一,但由于核桃加工技術開發明顯滯后于核桃產業的發展速度,目前核桃加工方法比較簡單,核桃加工量小,核桃生產中仍以賣初級產品為主,極大的限制了核桃產業效益的提升。
5 發展對策
5.1 統一思想,強化組織領導
縣委、縣政府要把核桃產業作為全縣最具優勢的特色產業擺在突出位置,成立特色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制定工作思路、發展目標、扶持政策和考核獎懲辦法。做到換屆不換目標,換人不換方向,加強領導,強化管理體制,真抓實干。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和部署核桃產業發展工作,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抓、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明確責任人,制定獎懲措施,對當年按時按質完成任務的鄉鎮,縣政府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獎勵。
5.2 開展核桃優選,建立良種繁育基地,確保種苗質量。
一是加強本地良種選優;二是建立細香核桃良種采穗圃;三是核桃種苗的培育執行“四定三清楚”,種苗出圃前經縣林檢局和種苗站進行檢驗檢疫,苗木達到合格后才準許出圃種植,使種植的苗木質量得到保證。
5.3 擴寬投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
縣級各相關部門要積極爭取項目,整合核桃產業發展項目資金,多形式、多渠道扶持核桃種植。積極引進民營企業、個私業主投資核桃基地建設,拓寬投資渠道,使核桃產業不斷擴大。
5.4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提高經濟效益
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模式,充分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因地制宜開發林菌、林藥、林禽、林蜂等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經濟投入少、見效快、易操作、潛力大的優勢,增加林業附加值,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開辟農民增收渠道,發展循環經濟,鞏固生態建設成果。
5.5 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促進產業發展。
引進和培育有實力、講誠信、影響力大的企業,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通過輻射帶動百畝連片、千畝連片的核桃種植大戶,統一規范化標準種植管理,讓廣大林農通過對樣板基地看、學、問,樹立發展產業的信心,提高林農發展核桃產業的積極性和種植管理水平,促進全縣核桃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不斷提升全縣核桃產業的經濟效益。
5.6 廣泛開展培訓,提升科技支撐作用。一是加大宣傳培訓力度,提高林農科技水平。通過采取會議培訓、現場輔導、經驗交流等形式,加大對鄉村干部、群眾的培訓力度,做到“村有土專家,戶有明白人”。二是大力推廣和普及科學栽培、管理和嫁接技術。按照在實踐中總結的“七個一”進行種植,即:一塊好地、一個大塘、一棵壯苗、一擔水、一擔農家肥、一塊地膜、一個圍籠,提高核桃種植的科技水平。三是提倡好田好地種植核桃。針對種植核桃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實行以耕代撫、以短養長的混農種植模式,結合科學施肥,每年耕翻土地1次,間作玉米、矮桿作物及豆科作物等,實現核桃、糧食與其它經濟作物的共同發展。四是大力改造鐵核桃林,利用核桃高效嫁接技術,進行核桃高枝換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