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春妹 陳靜 付毓
摘 要 目前,我國的教育在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出現了新的模式。我國文學教育傳統源遠流長,有著較強的教育教學經驗,古代文學教育繼承了前賢的思想智慧和優秀的教學方法,對發揮古代文學教育的教學有著重要的價值。本文根據目前古代文學教育的現狀,立足于古代文學教育的大環境下,重新對古代文學教育教學進行審視,以便更好的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文學的教育傳統。
關鍵詞 古代文學 文學教育 繼承 借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個文明古國,文學教育有著很長的歷史。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學教育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的教育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學習,為我們研究古代文學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我們對我國古代文學教育進行研究,首先要認識古代文學教育,根據其存在的特點、背景進行文化審視,以便更好的借鑒和發揚光大。
1古代文學教育特點
1.1具有較強的教化色彩
古代文學的主要特點是教化人,所謂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說,教師在上面進行教,下面的學生就會進行模仿。學生根據教師的動作和語言進行學習,從古人的教育來理解和認識文學教育,主要的教化色彩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儒家思想,這個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一般都是以孔子為核心。春秋時期,《詩經》是貴族社會或諸侯國之間交往的“雅言”,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功用。利用《詩經》進行交流和教育是儒家“詩教”的重要內容。在《論語》中,多有這方面的論述: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
這些論述完全是從儒家自身的價值觀出發,把《詩經》作為教化的手段,孔孟更看重“詩”的道德倫理價值,從貴族社會的交往話語變為儒家士人用來修身養性,培養道德人格的手段。
第二個是比較重道輕文的思想。在文學中古代的宗旨是重視“道”。主要講究一些真理,主要的作品也很好地詮釋了古代的重道輕文。
1.2與人文教育渾融一體
適應古代文學的特點,古人特別重視涵詠誦讀的學習方法,以此感悟文章之生命力和精意內涵。清代名臣曾國藩就說過:“名詩美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氣概,非密詠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其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下筆時必有句讀湊赴腕下,自覺瑯瑯可誦矣”。
為此,將這一課程擴展成講、讀、聽、看、練并舉,增加了詩歌朗誦、劇本創作與演出等內容,形成了現有的“創作實踐系列課程”。這一系列課程的實施雖然還在不斷地完善過程中,但最初的設計理念已收到初步效果。在教學中注重廣博閱讀與名篇背誦相結合,教師教學與學生討論相結合,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相結合,中國古代文學與西方文學相比較,培養學生利用現代文學理論去闡釋中國古代文學。
1.3重視教育立意與精神追求
宋元明清時期,除古文教育之外,傳統文學教育還落實為大學教育,即宋明理學家們所發明的一種注重對儒家士人精神心性進行培育的教育思路。這種教育,由各朝政府通過科舉制加以推進和落實,科舉制度雖為后人詬病,但在創立者的心中即立意高遠。
古代文學及其教學中的人文究竟是什么,古代文學與古代文學教學的本質、方向究竟是什么,中國古人的古代文學教學傳統有怎樣的特質,為何如此,我們對此了解多少,在自己的實際教學中又繼承了多少,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必須怎樣做?許多執教古代文學的教師,并不一定很清楚,并不一定做過深入的思考,而撇開上述本體性元素的探究,只在外圍或者技術層面強調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其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廣大一線教師參與教學改革實踐的底氣,信心與自覺性也是十分有限的。
2古代文學的繼承與傳播
2.1改變傳統教學目標,進行知識傳授
今天的古代文學教學只有在“育人”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彰顯古代文學的特質與魅力,才算是古代文學的真正傳承者,而不是我們沿用多年的以古代文學發展史等知識性目標為主的教學方式。因此,我們要努力對傳統教學目標,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進行修補完善,注重和突出人生修養層面的教學目標,不僅要使學生對我們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學發展史有一個全面準確的了解,還要能將文學中蘊藏的豐富思想資源“生命精神”轉化為學生自身內在的素養。
2.2賦予生命精神,以學生為主體
中國文學創作與欣賞講究含蓄之美,言外之意,韻外之致,這就要求和提醒我們在接受“闡釋”傳承時應該以感悟、體驗為主,改變唯理論“唯講授”模式,留出時間讓學生先閱讀原作品,從古代文學的生動形象入手,引導作為生命主體的學生進入充滿感性形象的世界與充分想象、聯想的課堂情境中,不斷體會古人對于人自身、對于外在自然、對于社會變遷的感悟,思索和實踐,不斷從前人的思想“情感”體驗中汲取當代生存的力量和操守,逐漸養成對話前賢,體悟生命,完善自我的智慧和能力。教師要做的主要是適時提示“點撥”補充,將“感悟與體驗”引向深入,而不是扮演一個“全知全能”的角色去代替學生閱讀“感知和歸納”。
2.3文學教育必須通過文學審美進行
回顧和總結古代文學教育的歷史,梳理提煉其教育的特點和優勢,我們發現古代文學教育強調“教化”而忽略了審美,這是對文學本質規律的嚴重違背,是其最大的敗筆。所以,在繼承和發揚文學教育優良傳統的同時,更要吸取教訓,使文學教育回歸到文學本身,根據文學的本質特點和自身規律實施文學教育,這就是按照審美的規律,在審美的關照中領會各種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和對真善美的表揚,從而使文學鑒賞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華,情感得到陶冶,人文素質得到提高。
反觀今天的古代文學教學,我們恰恰是在這些點上距離古代文學本身越來越遠,越來越不符合文學教學的規律,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古代文學及其教學特質,重新彰顯古代文學對于人生修養提升,人格塑造完善的意義以及誦讀體驗等學習方式的意義,不斷優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藝術,最終提高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胡侍.真珠船[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 李銳.“我初次看到一個人”——再讀《白癡》[J].讀書,2007(7).
[3] 朱自清.經典常談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4] 鐘能文.經典我們靈魂的依托[N].中國教育報,20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