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帶宏
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是學生面對未來社會必備的能力,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數學課程標準》更是倡導“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多年的教學工作實踐,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確立目標,啟發自主參與
學生參與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這是自主學習的特征之一。可是事實上教學目標基本上都是“老師說了算”,學生真正能參與確定教學目標的課堂少之又少。造成這一普遍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教師觀念上的“定勢”造成的,總覺得理所當然決定權在教師手中。學生哪可能知道什么教學目標,就算讓他們參與制定了,肯定也是七嘴八舌不得要領,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的確,“目標”這一概念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如果教師讓低年級的學生說說“這節課的目標”,相信學生估計都會集體迷糊。其實,只要啟發得當,由學生來參與教學的目標制定將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激發情感,提高自主學習興趣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的認知、情感、技能、態度等諸方面應獲得和諧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真正積極參與的關鍵是教學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師應千方百計地去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內在動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認知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面積關系的過程中,學生判斷“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三角形的2倍”時,學生往往會出現對與錯兩種判斷結果。為了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數學活動,可讓兩位學生到講臺,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辨論……
三、自學思考,激勵自主嘗試
教師要創設自學氛圍,提供自學空間,提出自學要求,要盡量找到新知的生成點,直接或間接提供與新知有關的舊知停靠點,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自學,為學生自主嘗試創造條件。例如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在除數是整數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如何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以及如何排豎式等問題進行自學例題。學生都會單位換算,也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這些自學時都能理解。然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與嘗試。經過嘗試練習,學生會感覺到在兩種方法的選擇上,后者更有利。通過自學,學生經歷了算法的學習過程,及算法的優化,使其通過自學來獲取到要學習的知識。
四、巧設“陷阱”,促進自主反思
反思是對所提出的結論進一步鍛煉和升華,是創造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難免或多或少地存在這樣那樣的認知偏差,那么如何克服呢?巧設“陷阱”是防止這種偏差出現的好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遇到一些常見的、易犯的錯誤,盡管老師反復講解,多次強調,總有些學生不能徹底改正、往往一錯再錯,此時不如改變方法,精心設計“陷阱”,既按學生錯誤思維把他們引入矛盾的困惑境地,使他們對自己的認知產生懷疑、自主反思,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失敗中找出原因,改錯為正,讓學生在“吃一塹”中“長一智”,的確不失為掌握知識、鞏固知識的一種有效手段。
五、質疑問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學貴有疑”,“疑”是學習的需要,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問難的勇氣和精神。教師要從思想上更新觀念。把“你今天學到什么知識?”轉變為“你今天向老師提出了幾個問題?”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力,更應該是學生的權力。其次教師要把課堂變成學生交流學習問題的地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時提出問題。課結束前,根據學生的表現,評選出“最佳提問人”和“最佳問題”,以調動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積極性,達到培養學生多思多問的“問題意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高效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分析、解決和運用數學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推進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實施素質教育。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