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嘉
在高職畢業生普遍就業質量不高的背景下,從信任關系、規范關系、網絡關系著眼,分析社會資本與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內在聯系,進而剖析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的表象下是其個人社會資本不足的現狀,信任關系難以建立、規范關系亟待健全、網絡關系過于單一,因此,為實現“充分就業”,探索重塑高職畢業生個人社會資本之路,通過社會文化和征信約束,恢復人際之間的信任關系;通過政策引導和制度制約,完善就業市場的規范關系;通過就業幫扶和自身成長,積累屬于個人的網絡關系,從而有效提升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大學生就業問題關乎國計民生,但當前國內大量的研究往往是從人力資本角度開展,社會資本視角的研究尚不夠多。社會資本理論是上個世紀末以來,國內外社科界的專家學者最為關注的熱門領域之一,特別是在中國這樣的人際關系大國,尤其關注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社會關系網絡的鋪開,能有效聯結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不僅提高就業效率,更有助于提升就業質量。
從大學畢業生群體分析,根據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近些年來開展的畢業生跟蹤調查結果可以發現,雖然高職畢業生就業率要略高于本科畢業生,但在薪資待遇、社保待遇、發展空間、離職率等多項關鍵數據上遠不如本科畢業生,實則就業質量不高。在人力資本有著明顯差距的現狀下,高職畢業生更應該重塑個人社會資本,以實現高質量就業。
社會資本與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內在聯系
學者邊燕杰指出,在中國社會,人們更多在利用社會資本的“強關系”求職就業,即求職者通過自己的親朋好友建立起獨有的社會關系網絡,人情在這個關系網絡中游走,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信息傳遞功能卻相對次要,這一切與當代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大背景密不可分。探究人情背后的深層原因,實則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在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社會資本的內涵是一個社會組織通過各個要素的相互協作從而實現組織運行效率的提升,要素包含信任關系、規范關系和網絡關系等。根據邊燕杰的研究可見,信任關系是這些要素當中最關鍵的部分,幾乎所有的社會資本都是通過增進成員之間的信任關系從而提升組織運行的成功概率。
筆者根據“高職畢業生就業過程和就業現狀”這一主題在浙江省3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職院校(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州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問卷調查,調研結果表明,在高職畢業生求職過程中,主要依靠招聘會、網絡傳播媒介、頂崗實習、家人、朋友與同學等5類途徑獲取就業信息。根據專門的座談與訪問,發現一旦家人、朋友或者同學向高職畢業生提供了就業信息,之后的求職成功率就很高。究其原因,我們發現,家人、朋友或同學的推薦成為求職者與用人單位一種非常有效的“黏合劑”,這種“黏合劑”由信任關系打造,求職過程也就格外順暢。在高職畢業生顛簸的就業過程中,彼此之間有限的信任關系成為橫亙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無法跨越的天塹,因此,提升個人社會資本的關鍵是打造良性的信任關系。
雖探討人情,卻并非意味著鼓勵“拼爹拼媽”、“走后門”等社會不良現象,甚至在調研過程中,高職畢業生把“靠關系”就業、就業市場不規范、就業幫扶政策不到位、在校所學與單位所需的差異、個人能力欠缺等因素視作影響就業的幾大癥結,因此,提升個人社會資本的期盼是呼吁高效公正的規范關系。
在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過程中,希望回家鄉就業或去父母所在城市就業是絕大多數人的心聲,這也表明他們對網絡關系的渴求,此外,學生還期望老師、同學、朋友能夠提供有效的就業幫扶與精神支持,可在大學階段能夠利用的網絡關系實在過于單一,因此,提升個人社會資本的途徑是建立信息通達的網絡關系。
社會資本視角下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我國高校擴招使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查詢近十年的數據,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495萬人,2017年則增至795萬人,平均每年的增幅高達30萬人,隨之帶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鼓勵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成為近年來的高頻詞。作為高職畢業生,困境尤為明顯。
從信任關系來看,基于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由主要人際關系構成的特殊信任與西方社會奉行的由契約關系構成的普遍信任是信任關系的兩個大類,特殊信任在中國社會極其常見,在子女求職就業過程中,父母一般都會給予從物質到精神的各種無私幫助,但這樣的特殊信任關系很難傳遞到直系血緣關系以外,而普遍信任關系存在缺失。一方面,用人單位懷疑畢業生忠誠度,畢業生懷疑用人單位承諾無法兌現,雙方無法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另一方面,國家監管的信用制度不足導致用人單位能向畢業生提供的福利與社會保障非常有限,一如筆者開展的調研,高職畢業生往往傾向于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國企或大型企業就職,正是出于對這些單位的信任,只有不到30%的高職畢業生愿意前往中小企業就職,但實際上,超過70%的高職畢業生都是在中小企業就職,如信任關系無法建立,就業難題無從化解。
從規范關系來看,改革開放至今,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人們的觀念、想法也在改變,而規范關系轉變卻不夠及時,在調研中,發現問題主要表現在就業市場不規范和幫扶政策不到位,在追本逐利的市場中,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很難想象他們還有余裕去顧及求職者的個人成長,而政府的就業政策較少正中要害。
從網絡關系來看,人們身處各類社會組織,從而進入一個個“圈子”,“圈子”可以帶來大量的社會資源,而在求職過程中,高職畢業生人際關系通常比較單純,能夠依靠的社會關系主要來自父母,此外,我國高校和政府的就業指導水平還處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形式通常只有課程、講座、論壇、招聘會等,學生接受程度不高,高職畢業生對來自老師、同學的資源利用重視程度也不高。
高職畢業生重塑個人社會資本的路徑分析
在我國當前的就業市場,即使存在結構性矛盾、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依舊可以實現勞動力市場的相對平衡,但卻無法實現“充分就業”,對人力資本薄弱卻占據高校畢業生半壁江山的高職畢業生而言,問題尤為凸顯,由于社會資本與高職畢業生就業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重塑其個人社會資本可從信任資本、規范資本、網絡資本三方面人手。
政府、社會應著力重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素來提倡“仁者愛人”的儒家文化,在此基礎上,通過正能量氛圍的營造,著力重構人際信任關系,這是社會文化層面的舉措,在國家制度層面,最重要的是打造社會信任架構,盡快落實公民個人征信系統,大幅度提高公民失信行為帶來的成本損失,減輕民眾對自身與物質利益受損的擔憂,依靠制度來恢復高職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彼此之間的信任關系,提升其就業質量。
在政策和制度層面,政府應嚴格把控就業市場,通過政策引導和制度約束,打破現有戶籍制度的限制,探索建立更符合當前需求的人事制度,進一步完善就業市場管理辦法,加大對高職畢業生的幫扶力度,維護其合法權益,以建立起一個相對科學、完備、靈活的就業市場運作體系。與此同時,我國地廣人多,區域之間的差異比較明顯,發到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就業政策極不平衡,這就需要政府深度介入,以實現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自由。
高職畢業生所能使用的、最常規的網絡關系來自家庭,因此要進一步發掘更廣闊的就業網絡關系。高職院校要在設立專門的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的同時,開展真正對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有所提升的項目,呼吁政府加大對高職院校的資金支持,并加大對就業環節的監督與把控。高職畢業生自身要重視能力的培養,自覺主動地建立起自身網絡關系,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個又一個“圈子”,為自己積累下足夠多的有效信息來源。這才是真正破解就業難題的出路。
課題項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2015年科研項目“高職學生就業過程的社會資本弱勢及其重塑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