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3-6歲是幼兒接受啟蒙教育、健康情緒和良好行為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及時調整或糾正幼兒異常行為的重要階段。發展心理學認為,幼兒的情緒行為問題多與其生存環境密切相關。對于3-6歲的幼兒,家庭是其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而且其對幼兒發展的影響舉足輕重。本研究通過探討3-6歲在園幼兒的家庭教養方式、睡眠與情緒行為問題的關系,驗證家庭教養方式、幼兒的睡眠與情緒行為的關系,為家長教養孩子提供建議,為幼兒園指導家長的家庭教養行為提供參考,對家園合力解決幼兒情緒行為問題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法抽取廣州市9所幼兒園的539名3-6歲幼兒,并將其作為研究對象。抽取的幼兒園在類型上有公辦園和私立園,在層次上有省一級幼兒園和市一級幼兒園,規模上有20個班以上、10多個班、10個班以下,地域有中心城區、城鄉結合部,覆蓋小、中、大三個年級。由父母和班級教師填寫調查問卷,了解幼兒的睡眠狀況、情緒行為和教養情況,并在調查的基礎上對少量有典型問題行為幼兒的家長和教師進行訪談。之后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對人口學變量等進行統計分析,建立父母教養方式、幼兒睡眠及SDQ因子的相關矩陣和分層回歸模型,最終建立三者之間的中介模型。考慮到父親與母親在家庭教養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因此將分開研究他們各自的教養方式。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收集資料,使用2個自編問卷:《學齡前兒童睡眠狀況調查(父母版)》與《學齡前兒童睡眠狀況調查(教師版)》。經檢驗,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克隆巴赫系數α=0.70,睡眠障礙量表α=0.60,SDQ長處和困難量表α=0.63。可以用做研究。
二、研究結果
1. 父親和母親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存在顯著差異。描述統計數據顯示,民主型和專制型的父親教養方式同時有較高的分值,說明父親對孩子的教養存在兩個相反的傾向。而母親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以民主性為主,可見隨著女性文化程度的提高,母親更關注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教養更傾向于開明。我們在家庭教養研究中,需要改變家庭教養方式一體化的觀念,將父親與母親教養方式作為不同因子分開研究。
2. 在父親教養方式的五個因子中,僅有溺愛型和放任型與情緒行為問題呈顯著相關,民主型與親社會行為呈顯著相關,而父親教養方式、幼兒親社會行為及情緒行為問題均與幼兒睡眠障礙無顯著相關。回歸分析后,睡眠問題在父親教養方式與情緒行為問題之間的中介作用沒有得到驗證,睡眠問題在父親教養方式與親社會因子之間的中介作用也沒有得到驗證。雖然樣本量有限,但初步分析已經顯示,溺愛型和放任型的父親教養方式更容易對孩子的情緒行為產生負面影響,民主型的父親對孩子的情緒行為更易產生正面影響。
3. 在母親教養方式的五個因子中,溺愛型和放任型分別都對幼兒睡眠障礙、幼兒親社會行為及情緒行為問題顯著相關(其中放任型與之呈邊緣顯著)。溺愛型及放任型的母親教養方式與幼兒的睡眠障礙及情緒行為問題呈正相關;而與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呈負相關。此外,專制型母親教養方式與幼兒的情緒行為問題成邊緣顯著相關。可見,溺愛型及放任型的母親教養方式對孩子的睡眠障礙及情緒行為問題的產生有直接影響,也抑制孩子親社會行為的形成。
4. 回歸分析后,睡眠問題在溺愛型與放任型母親教養方式與情緒行為問題之間的中介作用得到驗證,睡眠問題在溺愛型與放任型母親教養方式與親社會因子之間的中介作用也得到驗證。可見,溺愛型和放任型的母親教養方式會通過影響孩子的睡眠狀況,來進一步對孩子的情緒行為產生不良影響。
三、教育建議
幼兒情緒行為問題可以通過針對性的教養來調適,我們可以從家庭教養角度和幼兒園教育角度雙管齊下。在家庭教養中,父親需要在家庭教養中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溺愛型、放任型父母需要做出改變,減少幼兒產生情緒行為問題的可能性;改善幼兒睡眠質量,進而促進其情緒行為問題的解決。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加強家園溝通,為家庭教養科學化提供指導,同時,有意識地利用活動調適幼兒的情緒行為,以促進其睡眠質量,可期進一步改善其情緒行為。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