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花
《機械制造基礎》課程作為機械類專業不可或缺的基礎課程,其具備內容較多、實踐性較強、靈活性較大等特征,在新技術背景下,《機械制造基礎》課程需要緊隨潮流,積極改革教學方法,更好地滿足我國教育發展需求。因此,本文主要就《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研究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理論和技術更加綜合,生產設備更加先進,操作更加智能,生產管理更加規范,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在《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的教學難度,傳統教學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發展需求,所以創新《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創新學生思維方式
在課堂上,學是學生的主要目的,除了要學習知識,還要學習獲取知識的途徑與方法,以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工程問題。傳統的《機械制造基礎》課堂教學過于注重知識講授,知識講授固然重要,但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也不容忽視,教師既要講授知識,也要創新學生思維方式,培養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獲取知識的水平,并要將這些視作自身的主要責任。
創新課堂教學
《機械制造基礎》的課堂教學主要涉及三方面內容:第一,機械制造的基礎理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轉繁雜問題為簡單問題,直觀的演示、合理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記憶理論知識,提升教學質量;第二,機械制造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熟讀各課程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內容融合,豐富《機械制造基礎》內容,加深學生對各學科綜合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第三。機械制造的發展方向與先進技術介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需要注重現代企業中先進管理、設計、制造及其發展的介紹,還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在傳統內容中融入現代技術,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科發展需求。
加強實習教學
就《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來說,實習教學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旨在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創新能力。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只有兼備豐富的理論技術與實踐創新能力,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教師應將此要求視作實習教學的主要任務,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實習環境。無論是生源特征還是實踐水平都對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或教學過程有著直接影響,我國不少學生都缺乏實踐經驗,尤其是農村學生,對工業知識沒有充分的認識與了解,這些都增加了《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實習教學的難度,面對種狀況,我們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提供相應的實踐基礎練習,提升實驗的開放性、目的性、設計性等,將一些與某一章節不適宜的實驗融合成綜合實驗,突出實踐課程的學習,主要涉及常用設備的結構與功能、基本操縱技能、先進制造設備講解的教學。
注重課外教學
事實上,很多人對《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存在一定的錯誤觀念,即人們認為《機械制造基礎》的理論課就應該在課堂進行,實習就應該在工廠進行,實驗就應該在實驗室進行,所以《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被劃分為了兩個教學部分,即課堂教學與實習工廠教學,且這兩部分教學相互獨立。在新技術背景下,除了要開展這兩部分教學,還要注重課外教學,實際上,課外教學對學生主動能動性的發揮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課堂教學與實習工廠教學難以取代的,在課外教學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他們既扮演者提供教學信息的角色,又扮演著組織教學活動的角色,完全處于自主狀態。教師應抓住此時機合理指導學生,轉傳統的課外作業形式為課外教學,課外教學主要涉及分小組討論、校園網上模擬、小設想、設計等內容。
應用現代教學技術
信息時代背景下,在《機械制造基礎》教學中應用現代教學技術是教師需要掌握的基礎要求,依據課程特征適當應用現代教學技術是教師需要具備的基礎教學能力。充分發揮多種教學資源優勢,在了解與掌握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特征的基礎上進行多媒體課件的研制,并有效應用于教學之中,此課件有效結合了文字、視頻與圖表等,依據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有效進行放映,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另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新型科研成果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為學生講解處理重要技術與難點的方式,以及處理問題的思路,從而更好地發揮《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作用。
總而言之,現代社會正在創建一個新型教學環境,即促進數字化與智能化有效結合的環境,《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與運行需要構建于此環境之上。新型教學環境下,人們除了需要先進教學模式與手段,還需要重新考察與指導課堂教學涉及的各環節及領域,從而推動《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教學和先進管理、技術等的有效結合,為教學發展、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