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珍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一定的課堂環境中教與學各要素之間的穩定關系和活動進程的結構形式,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套方法體系。 它基于一定的教學理論,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同時它又直接面向和指導教學實踐,講究可操作性。
初中生物“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以“激趣導入、目標導學——個體自學、小組互助——組際交流、準確評價——難點剖析、當堂訓練——課后小結、拓展提升”為主要教學環節和流程,從而解決學生怕學、不想學、不會學的實際問題,從而切實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激趣導入、目標導學
從某種意義說,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欲望能否被激發并持續,主要取決于教學情景的創設。所以初中生物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一定要認真研究文本,研究學情,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去選擇和創新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演示課件、觀看教學錄像,來進行教學情景的創設。這樣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生動具體,能增強教學內容的感知性與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課堂情境的創設類型很多,但是每一種情境的設定,都應從教學目標出發,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教學內容,啟發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尋求答案的迫切心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
在學習《從種到界》這一課時,課本以狼為例,介紹了生物在自然分類系統中的地位。其實,學生更熟悉的是狗。狗是古時候的狼經人馴化而成。那狼和狗有什么不同呢?本節內容不難,相對而言,學生會感覺比較枯燥,為了活躍課堂的氣氛,我向學生播放了一段從電視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節選的視頻。視頻講的是有一次紀曉嵐與和珅同行,見一狗從面前經過,尚書和珅想戲弄一下侍郎紀曉嵐,便問:“是狼是狗(侍郎是狗)?”紀曉嵐非常機敏,知道和珅在拿自己開涮,也不生氣,立即回答:“垂尾是狼,上豎是狗(尚書是狗)。”和珅尷尬不已。
在一片大笑聲中,我緊接著設問:“大家都知道,狗其實是狼馴化而來。哪現在的狼和狗算不算是同一種生物呢?生物的種類是如何劃分出來的呢?”這樣的引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成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引向了課堂的主要內容。
二、個體自學、小組互助
在創設好學習環境之后,讓學生積極地通過獨立自主和小組合作互動來學習新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堂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通過內容呈示、提供材料指導合作、解疑點撥來把握對于課堂的教學主導,而學生則在對知識要點的形象感知、個體自學、合作探究中來實現探索。
如講授“種子萌發所需的外界條件”這一知識點時,在教學前一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有關內容,提出問題:種子萌發需要哪些條件?然后學生分組討論,根據自己假設的條件,各自在家中將種子放置在不同環境中,教師則指導他們如何進行觀察和記錄,并把每天的觀察和記錄結果匯總報告給老師。最后由小組總結種子萌發所需的必需條件。匯報中教師發現有的組出現了錯誤,但并沒有馬上去給予糾正,而是讓他們繼續下去。最后出現了不同的結果,有的種子根本就沒有萌發;有的發霉并腐爛;有的產生酒味兒;有的萌發后幼苗又很快死亡等。對這些失敗組之所以失敗的原因,教師并不是直接去告訴他們答案,而是有針對性地詢問他們的實驗過程,引導他們在回答詢問中發現自己的問題所所在,并且還要求他們將失敗的實驗過程及原因分析做詳細地記錄。
美國教育學者沃邁買特認為:“合作學習是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在這一實驗過程和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既有個體的自主學習,又有小組的共同努力和互助合作。個體與團隊,自主學習與小組互助,正是在這樣的模式與環境中,學生的思維得到延伸,學習活動變得積極、和諧、高效。在這種模式下,老師支持學生開放思維,培養學生求疑求異,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學的不僅僅是生物知識,更是習得了對自我不斷完善的能力。
三、組際交流、準確評價
對于合作學習,我們很多的時候都將目光關注在小組各成員間合作方式、路徑、效果上,而對于如何引導組際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卻有意無意地忽略。因此,小組中以合作為主,組間以競爭為主,讓競爭與合作相伴相生,讓對比與交流同生共長,往往能使課堂氣氛既活躍而不失緊張,充分激發學生們的好勝心和榮譽感,從而使課堂因學生們學習主動性地高漲而生命豐盈。
當然,在組際交流這一環節,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必須以多種多樣的評價方式和合理準確的評價結果來對每一個小組在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合作氛圍、學習成果、展示精彩度等方面的表現及時進行評價,通過表揚先進、激勵后進,引導學生們在競爭與合作實現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例如,在學習了“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之后,我給學生布置綠化校園設計方案的小組任務,方案要求文字說明、設計圖、效果圖、模型等直觀材料。然后,我讓每個小組都推舉自己的代表到講臺上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所承擔部份的設想、觀點。當展示與陳述完成之后,通過自我評價、組際互評和教師點評三種評價方式,從觀點、想象力、知識運用等多個角度來評價各個小組的表現。當然,在評價的時候,我們應更多地用欣賞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用激勵的語言使學生變得更優秀更自信。
四、難點剖析、當堂訓練
就初中生而言,由于年齡較小的原因,他們的認知能力、思維水平都還自在一個相對受限的階段,有一些知識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后都很難清晰的掌握和運用。這就需要教師對于每堂課中的難點進行深入的講解和剖析,并通過當堂訓練來強化和檢測效果。
例如能夠說明“細胞核內含有遺傳物質,遺傳物質能夠傳遞遺傳信息”的具體事例是經典的細胞核移植實驗《克隆羊多莉的培育過程》。但直接讓初中學生回答“克隆羊多莉的培育過程說明了什么”比較難;如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課堂作業:請根據《克隆羊多莉的培育過程圖》回答下列問題:1. 克隆羊多莉的形成與哪幾只羊有關?2. 母羊A 為多莉提供了什么? 3. 母羊B 為多莉提供了什么?4. 母羊C 為多莉提供了什么?5. 多莉與哪只母羊的長相最像?它為多莉提供了什么?這說明決定長相的物質一定位于細胞哪種結構中? 6. 猜一猜,多莉除長相與那母羊相似,它們的運動能力會相似嗎?性別會相同嗎?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學生會領悟到:決定長相、性別、運動能力的物質在細胞核內,這樣的物質就叫遺傳物質;長相、性別、運動能力等就叫遺傳信息。這樣抽象的問題也就具體化了,學生不理解的問題也就能夠理解了。
五、課后小結、拓展提升
課堂小結對于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來說,必不可少,而且至關重要。一節課結束前做個小結,可以突出重點,鞏固內容,拓展和提升所學的知識,在教學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說,引人人勝的開頭能產生“課伊始,趣即生”的效果,那么,耐人尋味的結尾則能出現“課雖終,趣猶存”的作用。
例如在講“再生”時,有很多有趣的問題不可能在課堂上全部解決。教師在結束此課時,就可以設計一個渦蟲再生的實驗:將一條渦蟲的頭部和尾部各切成兩半,看是否還有再生能力?變成什么樣的渦蟲?渦蟲的身體各部分再生能力是否一樣?室內飼養渦蟲有何簡易方法?等等。讓學生課后再去探究。這樣的結尾,無疑又把學生的思維延伸到新的領域,提升到新的高度。如再與課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獵取知識,對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無疑有著非常大的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