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桃
數學素養包括基本的數學知識、基本數學技能、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應用意識、數學美學價值欣賞等幾個方面,他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數學素養的形成對人的終身發展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有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綜合與實踐”領域內容的探究學習活動,為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課本“綜合與實踐”領域內容,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并提升數學素養呢?
一、 積累活動經驗,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親身參與數學活動所獲得的直接感受、經歷和體驗。
例如一年級下冊的“綜合與實踐”內容《擺一擺,想一想》,為了讓學生經歷擺數活動并且把活動經歷上升為活動經驗,在這節課學生經歷以下幾個活動,在活動中積累經驗,提升數學素養:
(1)用2個圓片在數位表擺出不同數,并寫下來;
(2)用3個圓片在數位表擺出不同數,并寫下來;
(3)用4、5個圓片擺出不同的數,并寫下來;
(4)先把用6、7、8、9個圓片擺出不同的數寫出來,再擺一擺驗證。
學生在開展第一個活動時,因為數量少,學生很快就找到3個數(如圖①),這個活動的經歷只是停留在學生的思維表面,形成的只是操作性經驗。開展第二個活動,有些學生開始擺的時候比較雜亂,也有的學生會把三個小圓片先擺在同一個數位上,再通過逐次移一個到另一個數位上的方法就很快得出所有的數,經過活動展示(如圖②),學生初步感受有序思維對解決問題的優勢。繼續開展第三次活動時,學生會很快擺出所有的數(如圖③),逐步把操作性經驗提升為探究性經驗。開展第四個活動時,學生會依據前面已有的經驗,經過觀察、思考、分析、反思、驗證,得出怎樣做才不會重復又不遺漏地寫出這些數(如圖④),體會規律的重要性,這個過程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獲得有序思考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
學生通過在“玩”擺數的過程中,從操作性經驗——探究性經驗——思想性經驗過渡,思維能力不斷上升,通過這種經歷生成的思想性經驗才是最有價值的,它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滲透思想方法,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的功能無論是技術功能還是思維功能,都不僅僅是數學知識和技能在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方法在發揮作用,并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世界,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五年級下冊的“綜合與實踐”內容《打電話》,從活動中不斷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1)想一想,說一說:你最快要多少分鐘可以通知15個隊員?
學生由于個體差異和思維水平不同,思考后有的很快說15分鐘,有的說7分鐘,還有的說6分鐘……。學生在同學間不同答案中,思考為什么別人需要的時間會比15分鐘少?會回憶起四年級學習的“沏茶”和“烙餅”的簡單事例,知道分組通知會節省時間,感悟統籌思想、優化思想在實際的應用。
(2)怎樣分組打電話會節省時間?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思考,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如下圖),學生對比發現:方法2、3比方法1節省了1分鐘,但分成3組和分成5組所花的時間相同,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分的組越多就越節省時間,學生從所畫的圖示,很清晰地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也是數學的數形結合的思想所在。
(3)想一想:還有更快的方法嗎?
要想時間最少,就需要每個接到通知的隊員立即通知后面的隊員,抓緊每一分鐘,“人人參與”,直到通知完畢為止,這樣才是最快的。學生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再次畫圖探究,用圖示表示打電話的過程,再次與之前的分組打電話方案比較,現在只需要4分鐘,找到了最快打電話方案,從活動的探究過程中再次體會數學的優化思想。
(4)你發現什么規律了嗎?算一算5分鐘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如果一個合唱隊有100人,最少花多長時間通知到每一個人?
學生找到最優設計方案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從中發現這種方案的規律。有的用算式計算,有的用表格表示,學生很清晰地理解了倍增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建立解決這類數學問題的數學模型,并利用這個模型思想去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在《打電話》活動過程中,感受到解決問題從復雜到簡單,從低效到高效,從基本到優化,通過畫圖、表格等方式發現發現實物隱含的規律,體會數形結合、推理、優化、模型等數學思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各科融合,提升數學素養
例如二年級下冊《小小設計師》,在這個活動中,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升素養。
(1)與美術融合
先展示收集精美圖案,再觀察圖案的特點,在圖案中找出了學過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等圖形運動的知識,學生初次感受美與數學有關系。然后利用給定的圖形樣例,貼出想象中的圖案,并把貼好的圖案與自己想象的圖案進行對比,在學生貼的過程中,學生既要利用美術知識想象怎樣貼才美觀,貼的過程又要想利用所學了那些知識,在不斷的“想象——操作——對比”中,再次感受美與數學的關系,逐步積累用圖形運動設計圖案的經驗,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2)與信息技術融合
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只能設計比較小的圖案,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把基本圖形復制再復制……就可以設計出很漂亮的大圖案,在同樣的圖案拼在一起的數學活動中,加深學生對于圖形運動多樣性的理解和認識,并且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知識與信息技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拓展實踐作業,提升數學素養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教師可以根據“綜合與實踐”內容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作業,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數學素養得到發展和提高。例如六年級上冊的“綜合與實踐”《節約用水》,以課前前置作業與課后外延作業相結合提升數學素養。
(一)課前前置作業:
(1)小組收集有關水資源的資料信息,并以郵件方式發送給老師。
(2)調查一個漏水的水龍頭在一定時間內的漏水量,并完成表格。
(二)課后外延作業:
(1) 出宣傳板報,內容為設計節約用水的標語、公益廣告語、宣傳語。
(2)結合“節約用水”的措施,開展節約用水的手抄報展演。
(3)設計表格推算:“如果每個家庭一天大約浪費500顆米飯(50顆大約重1克),全國大約有4.3億個家庭,一年大約浪費多少噸糧食?”
(4)以“勤儉節約”為主題征文比賽。
(5)分組進行社區小調查宣傳。
“綜合與實踐”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做”中“學”的機會,也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數學信心提供了平臺,更為發展學生思維、積累活動經驗、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方法創設條件。實踐告訴我們,小學生非常喜歡“綜合與實踐”領域的學習內容,教師只要根據內容精心設計好活動方案,設計好課前的小組調查、統計活動、課堂的小組探究、匯報、討論活動內容、課后的小組拓展延伸活動等等,“綜合與實踐”領域的內容會越來越有趣,學生會更愛數學,數學素養也會潛移默化地提升。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