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張玉奇


【摘要】本文從協同理論角度出發,以資源最優配置為原則,結合當前綿陽軍用產業和民用產業的產業特性、比較優勢,提出了軍民融合技術創新“四位一體”的理論模型,并嘗試構建了基于協同理論的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技術創新路徑,力圖使軍民融合各要素之間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形成新的有序結構,促進技術創新,增強綿陽區域經濟實力及綜合競爭力。最后從構建民融合技術創新推進機制、公共服務推進機制、激勵推進機制三個角度提出了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協同創新;軍民融合;綿陽科技城
2016年6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四川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方案主要內容包括“一個核心主題”、“兩個重要目標”、“三個重點區域”、“四個基本原則”、“八項主要任務”、“三十條先行先試政策”。其中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是四川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核心主題,是中央賦予四川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最鮮明任務,是四川省試驗的特色和優勢所在。而綿陽市作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是全國軍轉民科技興市試點城市,被國務院要求建設成為全國軍民融合科技創新排頭兵。時代的大潮將綿陽軍民融合事業推向新的前沿和高峰對綿陽科技城的發展及國家軍民融合產業的系統推進具有重要理論及現實意義。
一、軍民融合技術創新“四位一體”的理論模型
《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引導構建軍民融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而軍民融合技術創新是軍民融合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依托。如何推動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產業實現國防科技協同創新,已成為政府、軍隊、企業高度關注的焦點。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提出“政府—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四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模式,初步構建軍民融合產業 協同創新的理論框架。“四位一體”協同創新框架如圖1所示。
(一)政府:政策和組織層面的協同
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運作要點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構建多層次、寬范圍的協同創新中心體系。要從國家、區域、產業層面建立以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為核心,聯合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中介組織、金融機構等組成多層次、寬范圍的產業集群協同創新委員會,組織和協調知識在不同的個體和組織領域中的跨界流動。二是加強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創新的網絡化運作。創新網絡方式比線性方式更加持久有效。
(二)企業:市場引導和軍民兩用技術層面的協同
市場經濟是推動軍民企業融合協同創新的天然土壤。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體系完整、機制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基本形成。集群代表著一種能在效率、效益及韌性方面創造競爭優勢的空間組織形式,它所產生的持續競爭優勢源于特定區域的知識、聯系及激勵,是遠距離的競爭對手所不能達到的。無論是軍民融合產業集群的形成,還是集群創新功能的顯現,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發展軍民兩用技術。
(三)大學和科研機構:知識層面的協同
大學和科研機構作為知識、人才和技術的重要供給者,起著重要作用。科研院所主要承擔國防科技的應用研究和武器裝備系統的開發與設計任務,是典型的應用型科研機構和設計單位,為自主創新提供知識供給和人才服務。而高校在基礎研究中具有獨特的優勢,通過承擔基礎性和探索性的科研項目,保障自主創新的技術需要,也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科研和生產領域培養大批科學技術人才,是基礎性研究的核心力量。知識協同是在知識管理理論和協同化思想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核心。
(四)中介機構:融資
在軍民融合創新體系中,以咨詢服務為主導的中介機構能通過知識、信息和技術流動發揮綜合社會分工而產生的眾多比較優勢,互補互動,集成于技術創新,并逐步打破軍工和民用企業之間的界限,加快軍民融合的步伐。中介機構主要包括金融機構、技術評估、信息中心、經濟組織和咨詢機構等,是聯系創新主體和市場的紐帶。
二、協同視角下的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技術創新路徑構建
(一)協同創新路徑
軍民融合技術創新是協同政府、軍方、軍工企業、民營企業、高校以及研究機構等各單位人員進行科技創新的綜合過程,包括創新思想的提出、市場調研、技術創新決策、研發經費的籌集、技術研發與制造、產品上市和產業鏈打造。根據上文對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的理論分析,本文嘗試構建基于協同理論的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技術創新路徑。如圖2所示。
(二)運行機制
1.戰略協同——頂層設計
軍民融合是一項包含制度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的系統工程,要積極發揮好政府的引導、協調和支持作用。讓政府協調推動軍民融合,在宏觀和戰略層面對軍民融合進行頂層設計,把軍民融合納入經濟發展規劃中,確定適當的產業和技術項目,打造創新鏈;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對軍民之間重大問題進行協調,促進軍民融合的體制和機制建立;組建對軍民重大問題進行決策的高層機構,減少和消除影響軍民融合的制度壁壘;把軍民融合建設納入到綿陽科技城社會經濟改革總體規劃中,建立高效、協調的軍民融合運行機制,為建立軍民互融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2.組織協同——立足市場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體系完整、機制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基本形成。這就要求推進軍民融合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科學高效的組織協調體制機制,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頂層設計、總體規劃和綜合協調,發揮組織協調的引導作用;建立一套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國防工業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運行規則,建設軍民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實施的,讓市場中最優質的資源,按效率優先的原則自由組合,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按經濟規律辦事,尊重市場規則,講誠信、守合同,尊重合作各方的勞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確定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原則,實現合作共贏。
3.法規協同——法制科學
軍民融合必須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制度,健全有利于軍民融合的政策法規體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體來說:從完善投資、財稅、市場準入、金融、民營企業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等角度,對原有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完善;軍隊要在自身體系上,圍繞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國防法等出臺適應軍民融合的法律法規。同時,綿陽科技城也應針對軍民融合制定軍民協調的法律規范;要積極建立軍地之間立法協調機制,建立協調組織機構,高效協調軍地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減少軍地在立法上的重復,使制定的軍民融合法律規范共同維護軍地雙方的利益。構建一套層次分明、相互配套、彼此協調的法規體系,促進軍民融合發展工作的法制化、正規化、科學化。
4.信息協同——運轉順暢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堅持勤儉建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這一重要論述,為軍民融合信息技術協同發展指明了方向。當今世界,科技信息量大、種類繁多,為保證信息的時效性和質量,應設立信息服務平臺,專門從事技術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復雜信息條件下中,及時對外傳播和對接軍民技術信息,促進軍民企業之間的信息獲取,為軍民企業提供信息化系統的研究和應用,溝通及時,密切配合,促進軍企與市場相結合。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形成科學統籌的軍民融合技術創新推進機制
結合當前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建設近幾年的實際情況,主要在組織領導層面上把握軍民融合技術創新推進機制。主要思路是把現行科技城管委會的戰略規劃和政策創新職能抽離出來,將其提升到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省科技城建設領導小組,同時充分下放省級部門管理權限,讓綿陽科技城管委會簡化為專司執行管理的機構。同時,要創新現有軍民融合組織領導體制,建立健全軍地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部省市互動、黨政軍企協調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的工作格局。
(二)要形成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推進機制
對于軍民融合產業,公共服務追求的主要目標體現為高效便捷,主要包含規范的政務服務、高效的中介服務和特色的財金服務。在發展公共服務指導思想上要遵循“政務服務規范化、中介服務特色化、財金服務貼身化”的思路推進。具體而言就是要抓緊制定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發展規劃,明確技術創新配套優惠政策,向軍民融合技術創新各利益主體提供準確的政策信息和發展預期。明確告知服務對象有關辦事服務流程、辦理機關、受理的權限、時限和內容。在民用企業的審批、備案、入駐、要素保障等方面,按照“程序不減,縮短時限”的要求,強化涉及政務審批備案等各項服務的程序規范、公開透明和確保時效。
(三)要形成釋放技術創新潛能的激勵推進機制
激勵科技潛能釋放,核心是人才的保障和利益關系調整,主要通過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機制創新的方式加快解決。一是加快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依托在綿重點院校和大型企業的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載體,在項目中選拔、培養、引進科學技術、管理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學科帶頭人、科技應用型專家和技術創新人才。二是完善利益激勵機制。在企業層面,繼續支持長虹、九洲等軍民融合企業做大做強,培育跨行業、跨區域的軍民融合企業集團。在科研院所層面,支持國防軍工科研單位與地方科研機構、大型企業、高等院校構建技術創新聯盟,改革科研院所現有技術成果管理體制。
參考文獻:
[1]軍民融合 協同創新——首屆中國軍民兩用技術創新應用大賽紀實[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6,(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