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麟+蔡禮淵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出現了農村留守婦女這一特殊群體——她們在丈夫務工期間,守著家中的土地,贍養老人,照顧孩子,對家庭及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丈夫缺位,帶來了留守婦女的農業化,低收入的同時承受著繁重的體力勞動。本文將依據詳實的調查數據展現四川省農村留守婦女的家庭經濟和勞動分工情況,分析留守婦女在丈夫外出務工后,其經濟收入、經濟地位、所承擔勞動的變化、影響及對策。
【關鍵詞】留守婦女;婚姻家庭;經濟現狀
一、留守婦女的家庭經濟與生產現狀
本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連片貧困和散狀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婦女進行了實地調研,采用葉敬忠等編制的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06-0118)支持項目中國留守婦女個體發展及社會發展指標,綜合編制成《四川省農村留守婦女調查問卷》,由留守婦女本人填寫,共發放問卷130份,收回117份,回收率90%;其中,廢卷26份,有效問卷91份,有效率為77.8%。
(一)家庭收入與支出
由于農業生產的收入較低,只靠家里的幾畝地,只能夠維持基本的日常生活開支,因此,百分之六十左右留守婦女的收入只占家庭總收入的二成至四成,只有百分之二十留守婦女的收入達到家庭總收入的六成至八成,極少部分占有八成。
(二)家庭財務管理
由于農業收入遠遠低于外出務工的收入,調查顯示,在丈夫外出務工的情況下,僅百分之十五的留守婦女有非常多的自主開支經濟的權力;一半的留守婦女有比較多的自主開支經濟的權力;有的經濟權力一般;有少數還極少有自主開支經濟的權力。相比丈夫外出務工收入,留守婦女的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并沒有因此提高。
(三)勞動分工
現實清楚地告訴我們,由于農村男性外出務工,越來越多的農村留守婦女投入到農業生產中,與丈夫外出務工前相比,近百分之四十的留守婦女體力活加重,做農活的時間大大增加,她們在基本上沒有改變傳統責任和傳統勞動的同時承擔起農業勞動重任,農業生產越來越成為她們的主要生產活動。同時,贍養老人,洗衣做飯,喂養雞鴨豬牛等繁瑣的家務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婦女的身上。有一半的留守婦女承擔了比較多的家務勞動;四分之一的留守婦女承擔了非常多的家務勞動。
二、現存問題
以上調查分析表明,農村家庭中男性逐步非農化,農村婦女則正在逐步農業化的趨勢。“這種‘男工女耕的模式實質上是長期以來中國農村社會沿襲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分工模式在市場經濟下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丈夫外出,對留守婦女在家中的地位有積極的影響,如讓她們的獨立性增強、自由度更大、成就感增強等。但更多的是負面影響,農業生產、家務勞動和教育子女等“擠壓了留守婦女自身進行知識技能更新的時間和精力,使她們文化素質的提高受到了限制、發展的機會減少,致使其獨立謀生能力偏低﹔家務勞動和農業生產勞累的雙重壓力,更易導致她們身心和心理健康的損害。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也比不上丈夫務工的收入,使她們的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的比重下降,致使其在家庭中處于不利的經濟地位。
三、對策建議
(一)加大對農村留守婦女全面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諧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和男子平等的權利。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家庭的過程中,留守婦女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要加大宣傳“男女平等”等思想的力度,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成果代替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糟粕,糾正和消除已顯現和未顯現的戶籍、性別、就業、生育等歧視觀念。
農村留守婦女問題解決的關鍵還在于政府。要深化體制改革的系統工程,把利益主體的改革由家庭本位落實到以人為本的個體本位。政府應適當傾斜政策,加大農村總體投入,提高收入水平,提高留守婦女抗貧困能力,解決勞動就業問題。
要提高留守婦女的文化水平、職業技能等人力資本因素,落實社會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清除制約留守婦女發展的主體障礙。
建立農村婦女勞動回報的公平機制,主要由婦女承擔的家務勞動和生育勞動未被納入有酬社會勞動核算體系,使女性處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因此,承認和合理計算家務勞動的經濟價值、對超額家務勞動進行經濟補償十分必要,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確保家務勞動補償標準的合理性以及家庭的補償能力,才具有現實意義。
(二)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業結構調整
首先,當前農村留守婦女已經發展成為我國農村生產發展的主要勞動群體,如果農村經濟得到提高,男性便不會大量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婦女這一特殊人群便不會產生。政府部門要積極給農村留守婦女拓展一些增收渠道,使其家庭收入不局限于農業生產。加強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留守婦女實現家庭收入的多元化。
其次,當今世界,農業的發展都是依靠科技進步,農產品的競爭都是依靠質量取勝。而留守婦女的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卻是勞動力不足。因此,應積極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進行推廣和應用,提高農產品質量。揚長避短,做出相應的農業結構調整,將更多的資金、土地和勞動力用于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生產市場需要、適銷對路的商品。
再次,大力發展婦女經濟。婦女能頂半邊天。許多農村留守婦女吃苦耐勞、心靈手巧、不怕苦不怕累,她們為家庭、為農村地區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促進農村留守婦女全面發展的同時,各地應因地制宜,發揮留守婦女的優勢,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手工業、養殖、瓜果種植、農家樂等產業;其次,借助國家大力發展“互聯網+”的政策紅利,增進農村留守婦女參加到電商、網店的機會,借助新平臺發展經濟。
參考文獻:
[1]朱 梅,應若平.農村“留守妻子”家務勞動經濟價值的社會學思考,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
[2]徐安琪.女性的家務貢獻和家庭地位[A].孟憲范.轉型社會中的中國婦女[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婦女研究中心,2004:225-270
[3]羅憶源,柴定紅.半流動家庭中留守婦女的家庭和婚姻狀況探析[J].探索與爭鳴,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