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孜
[中圖分類號] S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133-01
在林業造林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整地和造林是其中最基礎的兩個環節,而通過科學合理化的整地和造林,不但可以帶動相關經濟的發展,還能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還要依靠對森林資源的有效利用。所以只有加強森林管護和造林工作,才能為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基于這種認識,本文對林業造林的技術方法展開了分析,以期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1 播種造林法
播種造林,就是把種子直接播種到地里即可。播種造林相對來說較簡單,不需要培育,經濟投入也較少,造林速度快,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面積的造林工程。但這種方法對種子及造林地要求較高,對造林地的土壤要求肥沃且水分光照都要充足,較適于大規模土地的植被培育。播種造林適用于大種粒、容易發芽、有充足種源且成活率高的樹種,選擇土壤應盡可能水分充足、災害因素較少。對于當下高科技植被種植,較適用于這種方法,利于管理。播種造林法又被稱之為直播造林,具體是指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通過這種方法的使用不但有效的節省了育苗的工序,便于施工,還適用于進行大面積造林工作,然而此種方法對造林立地條件和管理措施要求也較為嚴格。播種造林法的適用條件包括種粒大、發芽容易、種源豐富的樹種,如核桃、山杏等,并且對水分的要求也較高。除此之外,播種造林法主要包括撒播、條播、穴播及塊狀播種幾種。第一,撒播。是指將種子均勻的撒播在造林地中,通常不整地,播種之后不進行覆土,就會使種子在裸露的環境下生長,進而導致種子容易被風吹走或是鳥獸吃掉,很難順利的生長下來。第二,條播。是指按照一定的距離進行播種,可以是單行也可以是雙行,并且播種之后要進行覆土,其適用的條件是次生林改造、更新造林等。第三,穴播。要嚴格按照一定的行、間距進行播種,并且根據每樹種的種粒大小,進行均勻的分布,然后覆土壓蓋,其特點是操作方便簡單、靈活,適用的條件廣泛。第四,塊狀播種。通過密集或是分散的形式進行大量種子的播種,一般面積在1m2左右,但其具體施工較為復雜。
2 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所謂分殖造林法,也叫分生造林法,即指以樹木的干、枝、根等作為造林材料直接造林,此法無需育苗過程,成本較低且省工。但受無性繁殖材料愈合生根快慢的影響,應用條件有限,不適用于大面積造林。分殖造林法主要是指利用樹木中的一些營養器官,如樹干、樹葉及樹枝等或是竹子的莖作為林業造林的主要材料進而造林。其主要特點就是能夠有效地節省育苗時間和成本、操作簡單靈活、生長速度較快及成活率較高等。但其對立地條件的要求也高,而分殖造林法的來源也會受到數量和分布情況的影響。因此總體來說,此種方法適用于營養繁殖的樹種,如楊樹、柳樹、松樹等。
3 合理選擇造林樹種
林業造林技術方法的使用,應提倡因地制宜,合理選擇種植的各類樹種,并且適當提高闊葉林的面積比例,這樣不僅能迅速改善造林土壤的內部環境結構和土壤質量,還能有效改變林業面貌,進而增強環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欣賞性,有效預防病害蟲的侵害,從而為水土保持、水源充足和調節氣候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因地制宜進行種植要依據地理環境的實際情況進行植被的選擇,否則影響植被的成活,也會使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因此科學合理地選擇植被,既可改善土壤,又能顯著提高林木的品質。選擇適宜造林時間造林時間上,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特點與具體情況,同時也要根據林木本身的特性決定,以確保成活率,更好地提高造林品質。
4 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是采用培育后根系完整的苗木作為栽植對象進行規模造林的方法。這種造林方法的優勢是采用育種環節,可節省種子用量,并有較強的抗惡劣自然環境的能力,可提高種子成活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培植好的苗木要對根系進行保護,特別是在運輸過程中,避免根系損傷或被擠壓及失水等情況。還有就是要縮短從苗木起苗到造林地種植的時間,做到隨起苗、隨栽種,以確保苗木成活率。
5 造林種植方法
在進行林業造林種植時,通常都采用穴植的方式,不論是整部還是局部整地,都要挖不超過50~60cm的寬度、30~40cm深度的定植穴,而行間距的標準要在1.8m×2m,密度要達到160~180株/畝,并且在實際栽種時苗木要始終保持端正狀態,根部需要向水平方向舒展。除此之外,要適當的進行洚淺,從而有效的擴大生根部位,增強其抗旱能力。
營造混交林在衫、松造林面積的不斷擴大下,商品林逐漸追求經濟利益,而純林存在的缺點就是不利于對土壤地力進行改變調整,適應能力較差,一些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出現的頻率較高。因此,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從生物的多樣性和林型結構出發,加強對衫、松樹種的發展力度,其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1)立地條件較差的造林地,可以適當使用一些適用功能較強的樹種,如馬尾松同杉木混交套種。經過實踐證明可知,杉松混交實現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不論是兩種結合進行造林還是分開進行,都能推動杉木成林成材,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松樹抗耐干旱,主根較為發達,穿透力較強,不但可以使地表環境發生改變,進而為杉木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還能增加土壤的空隙度,尤其是馬尾松根系容易腐爛,空隙的形成,可以促進杉木的健康發育。(2)為對林業土壤的接力有效保護,防止病害蟲和山火對其產生危害,可以在山腳下種植16~20m左右的防火隔離帶,而樹種的選擇可以選擇楊梅等具有水分充足且能有效防火的樹種進行種植,從而改變造林土壤的接力。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樟木、木荷進行混交種植。(3)如果處于立地條件較大的造林區域,可以以相關土壤的實際變化情況為基礎,使用不規則的塊狀進行混交,如山腳下、山洼處等采用闊葉林,而其他部位可以采用松樹或杉木。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做到合理種植,還能達到混交造成的最佳效果。
總之,在進行林業造林工作時,相關的部門和工作人員要采用合理的科學技術方法,保證造林技術得到充分的利用,從而為林業事業的綜合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卉.對平原造林新增森林資源管護工作的思考[J].國土綠化,2014(01):42-44.
[2]劉卉.對平原造林新增森林資源管護工作的建議——以北京市通州區為例[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3(0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