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樹巖
[摘 要] 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技術的應用,減少了土壤耕作次數,減少土壤壓實程度,保護和改善土壤結構,從而提高播種質量。通過對發展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意義和效益的分析,探討了我縣免耕播種技術的發展前景,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 免耕 播種技術 效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 S3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173-01
1 概述
義縣地處遼西,水資源匱乏,春旱嚴重,農機推廣人員在調研時發現,各級政府雖然在解決灌溉水的問題上,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可是,由于自然等各種原因局限,卻未能真正解決干旱的問題,即使是部分平原地塊解決了水澆地,但其增產效果也不是十分穩定和明顯。近年來,為了全面提升我縣農機化技術水平,連續幾年開展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范與推廣,在歷經幾年的推廣過程中,已逐步得到農民的認可,尤其是免耕播種技術的應用已初見成效。可是由于地塊和播種機性能、價格的局限,還需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結合實際情況,農機推廣部門,在加大推廣免耕播種技術力度的同時,著重搞好示范基地建設,通過農機農藝的有效結合,以示范點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分別在我縣聚糧屯、七里河、九道嶺等鄉鎮建立示范基地。舉辦項目技術培訓班,聘請農機農藝專家參與項目的實施及技術培訓與指導工作。由于保護性耕作的特殊性,如地表覆蓋大量秸稈,地下有作物根茬等,對北方的旱作農業免耕播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促進農業的良性發展,免耕播種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其前景十分廣闊。
2 推廣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技術的意義
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技術是農機與農藝的一次技術革命,免耕播種技術的應用具有保墑、增加土壤肥力、減少土蝕和風蝕,抑制沙塵暴、減少作業工序,降低作業成本和增加農民收入等顯著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發展保護性耕作,連續兩年寫入中央1號文件。義縣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尤其是水資源短缺逐漸成為農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在大旱年頭農民灌溉定額高出作物實際需要的2~5倍,增加了農民的生產投入,這些因素嚴重制約著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使農民生活水平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大幅度提高。要減少水分流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現狀,認真落實推廣保護性耕作新技術,利用免耕播種機械對耕地進行保護性耕作。從建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可持續性農業需求出發,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將得到更大發展的空間。
3 免耕播種技術內容
保護性耕作可以概括為: 少耕免耕、殘茬覆蓋、免耕播種和藥劑除草。由于地表殘茬覆蓋率多在30%以上,普通播種機無法完成播種作業,采用免耕播種機在前茬地上一次完成切茬、開溝、施肥、播種、覆土等多道工序的播種技術。其重點是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田間作業工序,通過合理耕作,提高勞動生產率。
免耕播種主要包括三個技術作業:
3.1 前茬覆蓋保水抗旱技術:前茬作物收獲后保留一定量的作物殘茬覆蓋地表,覆蓋量約為秸稈總量30%以上。東北較大面積為玉米連作,可采取直接免耕播種。如前茬為玉米,采用玉米收獲機收獲玉米→垂爪(甩刀)式秸稈還田機進行玉米秸稈粉碎直接還田;
3.2 玉米免耕播種技術:根據產量目標調整,播種機的行距和播種量,免耕播種機要選擇性能良好的機型,2BMZF-2型免耕播種機具有破茬性好、指夾式精量排種器播種質量好,性能穩定的特點。免耕播種機具有構造和工作過程比較直觀,容易使用。保護性耕作的玉米種子要進行包衣處理,玉米的播種量根據計劃密度而定,青體收獲的青貯玉米比籽粒收獲的玉米其播種量要高20%左右,在播種時施足底肥和種肥;
3.3 化學除草技術:在播后苗前要進行化學除草,除草劑要根據田間雜草的草相而定,如果苗前除草的效果不佳,可在苗后補噴對玉米無害的除草劑。
4 機具的選型及分析
機具的選型,應對多家免耕播種機進行調研,根據免耕播種機的各項指標,推廣適宜保護性耕作發展的免耕播種機。
4.1 機具使用可行性分析
以2BMZF-2型免耕播種機為例,其配套動力為22-37kW拖拉機,利用拖拉機通過傳動系統部件帶動施肥開溝器、播種開溝器,以及撥草輪、覆土鎮壓器等一次完成切割秸稈、開溝、施肥、播種、鎮壓全過程。指夾式排種器下種準確率高,農作物出苗齊。而且雙圓盤開溝小,保墑。采用這種免耕播種機可有效的針對玉米機收秸稈覆蓋過多的情況,是免耕播種發展的趨勢,能夠適應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4.2 配套動力指標
配套動力:22-37千瓦(30-50馬力)兩缸以上拖拉機
作業速度:6-8㎞/h
4.3 技術經濟指標
節本增效指標:使用免耕精量播種機可比傳統耕作播種減少耗油30%-45%。生產率為0.8-0.9 h㎡/h。
5 免耕播種技術效益分析
5.1 社會效益
免耕播種通過復式作業,免去了整地作業環節,且免耕播種機的播種、施肥標準較高,可節省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免耕播種作業效率的提升,有效的爭搶了農時,縮短了播期,為糧食的增產做好了鋪墊,可全面促進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技術的推廣應用,社會效益顯著。
5.2 經濟效益
免耕播種通過旋切破茬、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工序,從而實現一機多用,減少人力、物力等生產投入。據測算,2BMZF-2型免耕播種每天可作業100-120畝,營機戶每臺每天可獲經濟效益3000元以上。從提高農作物產量、提高作物品質、節水、節肥、減少用工量計算農戶可每畝節約成本50-100元,免耕播種技術的使用,必將使營機戶和農戶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5.3 生態效益
一般免耕播種實施后2-3年才對土壤深松一次,這樣可大量減少翻地和整地過程中產生的揚塵,利用免耕播種后采取直接覆土、鎮壓的方式,一次性完成了農作物的種植過程,在此過程中也減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發,對土壤墑情有很好的保持作用。對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
結論
免耕播種是保護性耕作關鍵技術環節之一,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節約耕作成本,促進糧食增產,保護水資源,凈化和保護環境,對旱作農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