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燦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5-000-02
摘 要 近些年來,長江經濟帶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重發展,輕保護”的現象,導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如何處理好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要加速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實現城市規劃、功能產業、要素配置、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和公共服務等多方面的協同,讓基礎設施連接起來、要素流動起來、市場統一起來,尋找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支撐點。
關鍵詞 長江經濟帶 發展 環境保護
長江經濟帶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等9省2市,承載總人口達到6億,在全國經濟總量前50強的城市中占據了20席的位次。長江經濟帶建設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既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同時又要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產業走廊,可以說,創新發展是實現“保護”長江與“開發”長江的有效路徑。
一、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發展歷程及重要意義
近年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導致外貿增速的逐年下降,以及西部地區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普遍性的產能過剩,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戰略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建設長江經濟帶具有如下幾方面的好處:
(一)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需要
根據國家戰略,2020年我國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從現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看,長江經濟帶中的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已經或者基本實現了這一發展目標,而重慶、湖北、湖南等省市完全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但江西、云南、貴州等省份由于地理區位、經濟基礎、產業結構、人力資本等原因,和發達地區一同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國家的扶持和幫助,除了財政補貼、轉移支付等常規手段,政策規劃和導向更為關鍵,畢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尋找新的增長點的需要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僅僅依賴東部的加工出口和西部的資源開發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遇到了困難和障礙,需要找到新的經濟支撐帶。李克強總理就曾經指出:要著力打造東北老工業基地、中西部沿長江區域、西南中南腹地三大新的經濟支撐帶,這個新的經濟支撐帶,需要要素自由流動、產品自由貿易的一體化市場,實現產業的梯度轉移。
(三)打破行政壁壘的需要
隨著市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水和大氣污染的擴散性等問題的出現,區域之間以鄰為壑的做法越來越行不通,需要打破行政壁壘,共同合作和治理。在經濟上,從點化過渡到極化,再到點軸化、網絡化;在環境上,需要以流域等為單位,實現綜合性整體性的治理。長江經濟帶的建設有利于利用流域作為一個完整自然地理單元內部相似性、互補性、整體性、系統性特征,形成共同市場,實現共管共治。
二、長江經濟帶如何破題發展對策分析
創新驅動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就目前情況來看,長江沿邊各省市均面臨產業同質、產能過剩的問題,需要加快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同時還要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為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要發揮產業政策導向和促進競爭功能,更好地發揮國家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2015年,國務院決定將中央財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央基建投資資金等合并使用,發揮政府資金杠桿作用,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大型金融機構等社會、民間資本參與,形成總規模400億元的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借此契機,上海、江蘇、湖南等省市紛紛成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助推新興產業發展。2015年,重慶市設立了約8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湖北省設立了規模2000億元左右的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均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
(二)實施智能制造工程
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沿江各省市都將智能制造作為“十三五”時期的發展重點,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實推進制造業提質增效。譬如上海率先發布了《關于上海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但相比上海,沿江各省市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各有差異,因而在發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時應有所選擇、有所側重。特別應重視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以及增材制造裝備等智能制造設備以及智能化生產線的應用,以推進機械、航空、船舶、汽車、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沿江傳統優勢行業的智能化改造,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三)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優先發展金融保險、節能環保、現代物流、航運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必須加快發展旅游休閑、健康養老、家庭服務、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務業。2015年10月,沿江11省市旅游部門共同簽署了長江經濟帶旅游產業合作宣言,通過整合旅游資源,強化旅游服務,形成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大格局,共同把長江旅游群整合打造成為國際黃金旅游帶。
三、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協同治理的政策建議
(一)把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指導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導思想而貫徹始終
國家應盡早出臺長江經濟區總體產業規劃,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考慮長江經濟帶全流域的產業布局和梯度轉移,運用財政補貼、信貸工具、土地供給等多種手段鼓勵下游部分逐步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向中上游轉移,促進產業合作鏈條在更大范圍內的展開,同時嚴格執行準入制度,實行區域和行業限批制度,確保“騰籠換鳥”過程中不出現污染轉移。完善長江航道和沿江高鐵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區域內的要素流動成本,減少產業轉移的阻力。重構績效考核制度,將環保考核目標納入政府官員的任期成績和晉升依據,加強對重大污染事故的問責制度,對于出現問題的地區實行一票否決制度。
(二)加快流域立法,加強溝通合作,理順協作機制
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法對流域管理有原則性的規定,但針對長江流域需要進一步細化,因此,需加快制定專門的法規章程,提高規劃在流域環境治理中的地位和效力,規范沿長江各省市的行為準則,防止地方政府在水環境保護區際合作過程中的機會主義行為,對地方政府的非規范行為對其他地區造成的損失詳細規定賠償的標準。要參考經濟發展階段和水污染防治的目標任務不斷調整相應的經濟技術指標,分階段提高長江流域的防治水平。應借鑒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經驗,成立集農業、水利、交通、生態、能源等多方發展與管理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機構――長江經濟帶管理局,協同處理長江經濟帶的經濟協作和水污染防治問題。
(三)明確各方權責,改革融資手段,建立補償機制
首先要明確河流省市跨界斷面,簽署政府間水資源保護和發展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提出上下游之間水質水量達到協議標準的激勵措施以及達不到預期目的的懲罰性措施。要逐步建立起上下游之間的生態補償管理辦法,對生態補償原則、補償主體和補償對象、補償內容、補償標準、補償資金的使用、管理和監督等作出詳細的安排。要建立多元化流域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除加大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國債資金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之外,還應該通過建立環境保護基金、發行環境保護彩票、引入社會投資等方式擴大環境保護的投資來源。要盡快開征環境保護稅,相關稅收除用于環境治理外,余額用于長江經濟帶全流域管網建設、河道疏浚等工程建設。
(四)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原則,分門別類對不同類型主體功能區實施不同的綠色發展政策和措施
對長江三角洲所在的上海、江蘇和浙江等全國優化開發區,要在優化空間結構、優化人口與城鎮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方式,提升創新能力的基礎前提下,大力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壯大循環經濟規模,廣泛應用低碳技術,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優化生態系統格局;把恢復生態、保護環境作為必須實現的約束性目標;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凈化水系、提高水質,改善人居環境。對中三角、成渝地區、黔中地區、滇中地區等重點開發區域,在搞好建成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以及全國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的發展過程中,應事先做好生態環境、基本農田等保護規劃,減少工業化、城鎮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避免出現土地過多占用、水資源過度開發和生態環境壓力過大等問題,努力提高環境質量。
(五)務必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是長江經濟帶大多數地區必須面對的問題。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長江生態保護,正確處理防洪、通航、發電的矛盾,自覺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有條件的地區應率先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堅持綠色發展。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或“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
四、結語
在經濟新常態下,長江經濟帶必須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思路調整,就是長江經濟帶發展要不同于以往的要速度、要規模、要GDP,而是轉變為要生態、要環境、要永續發展、要協調發展、要創新發展、要綠色發展。只有這樣長江經濟帶才能有效的發揮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打造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條巨龍。真正使這條龍能夠舞動起來,搖頭擺尾,實現騰飛,中國經濟在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就能實現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N].新華社,2016.
[2] 李彬.國外流域開發經驗對西江黃金水道開發戰略的借鑒意義[J].經濟研究參考,2011(53).
[3] 胡榮山.世界內河航運發展經驗及借鑒—上海海大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曲林遲教授一席談[N].中國水運報,2010-08-11.
[4] 袁建堯.加快發展內河航運是轉方式的重要抓手[J].新湘評論,2010(11).
[5]楊蓮,付恒.論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協調機制構建[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6] 汪克亮,孟祥瑞,楊寶臣,程云鶴.基于環境壓力的長江經濟帶工業生態效率研究[J].資源科學,2015,37(7):149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