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倩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1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因患者體內神經肌肉無法完成相應機制,乙酞膽堿的傳遞過程受到阻礙,導致病患骨骼肌表現無力的常見臨床疾病。重癥肌無力的臨床表現為患者在活動時易感疲勞,突發肌肉嚴重無力,造成病患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該病在造成患者全身疲乏,肌肉無力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不良情緒及心理疾病[1]。為進一步探究心理護理在重癥肌無力病患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現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重癥肌無力病患的臨床資料,觀察不同護理干預方式的醫療效果和患者康復狀況。報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間收治的重癥肌無力患者80例,隨機分成每組40例的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16~72歲,平均年齡為(37.6±6.5)歲。對照組有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17~75歲,平均年齡為(39±6.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情、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上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做好患者檢查前護理,對患者進行相關的護理觀察和指導,宣講檢查內容。注意對患者進行隔離,嚴格控制與其他人員的接觸。試驗組則在此基礎上,加強對病患的心理及情緒上的關懷。護士應多與病患進行交流,多對病患進行鼓勵,使其能夠積極的接受救治,幫助其樹立信心。對于心理疾病嚴重的患者應多傾聽其心理感受,了解患者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采取心理疏導手段注意轉移其注意力。從與患者的交流中提取出有價值的信息,進而改進醫療和護理手段。保證患者病房內的衛生情況,使室內整潔明亮,讓患者時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在患者出院后,繼續保持與患者的聯系,時常對患者的心理情況進行了解并及時疏導,幫助患者早日進入正常生活狀態,將復發和病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3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19.0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出院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根據收集到的反饋結果我們可以發現,試驗組患者40例中,痊愈9例,基本痊愈11例,有所好轉4例,總有效率為91.11%;而對照組患者43例中,痊愈4例,基本痊愈8例,有所3例,總有效率為60.47%,。試驗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康復狀況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反饋結果,我們可以發現試驗組經心理護理干預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對重癥肌無力患者的救治和護理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大大降低了該病的病危及病死率。但臨床上常發生由于患者出現不良情緒及心理疾病,導致治療效果較差,患者康復情況不佳[2]。因此,提升護理質量是優化治療效果,改善康復狀況的有效手段[3]。隨著病情的發展,傳統的護理干預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臨床CT增強掃描的需求,但由于缺乏對患者心理上的關懷,且護理模式過于單一,病患得到的關注較少,易引發護患糾紛。因此,本研究對試驗組采用心理護理,通過加強對患者心理上的關注,照顧患者各方面情緒,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護理服務,有效的提高了護理干預水平。通過加強心理護理干預,避免了病患緊張焦慮的情緒,使得患者更加配合醫生的檢查,有利于治療的有效開展。結果表明采用心理護理患者更愿意配合醫護人員的安排,在生活中注意相關的禁忌事項。心理護理很好的改善了護患之間的關系,避免了護患之間的糾紛,促進了相關理解和尊重,有效的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重癥肌無力患者護理中宜采用心理護理干預手段,提升了治療效果,患者更愿意遵從醫護人員安排,進一步改善自身康復情況,同時病患術后滿意度也較高,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蘭紅. 重癥肌無力圍手術期的心理反應及健康指導[A]. .2014年河南省外科現代護理理論與循證實踐新進展學習班論文集[C].:,2014:3.
[2]陳虹. 重癥肌無力患者常見心理問題及心理護理對策[J]. 中國醫藥指南,2011,(33):426-427.
[3]侯桂英,萬雁雁,劉敏. 重癥肌無力危象82例護理體會[J]. 齊魯護理雜志,2007,(0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