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欽娟
【中圖分類號】R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2
由于各種不良因素影響,近年來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增高,若治療和護理不及時,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需予以積極護理。本文為分析心血管危重癥患者臥床期間的心理特點,并探究加強護理干預后取得的臨床成效,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此時間段內我院收治的心血管急癥臥床患者80例,具體內容如下文所示。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2017年1月此時間段內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危重癥臥床患者80例確定為研究資料,分為觀察組(40人)和對照組(40人),其劃分標準依據隨機分組標準進行。其中23人和17人分別為觀察組男性和女性人數,年齡最小55歲,最大75歲,(65±2.1)歲為平均年齡;25人、15人分別為對照組男性和女性人數,年齡最小60歲,最大80歲,(70±2.5)歲為平均年齡。在基本資料,如年齡、性別等方面,兩組無任何差異(P>0.05),可以實施相關研究。
1.2 臨床診斷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兩組均為心血管危重癥臥床患者;(2)征得所有患者同意。
1.2.2 排除標準 (1)伴有腦血管疾病或癌癥患者;(2)不正常的肝功能和腎功能者;(3)對藥物易產生過敏反應者。
1.3 方法
1.3.1 心理特點 受自身疾病影響,患者極易產生各種負面情緒。由于臥床給患者帶來的不便,使得患者不能正確對待疾病,導致心理壓力不斷增大。角色的轉變使患者容易產生焦慮、不安情緒,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不能有效配合,不利于疾病恢復。經濟方面的原因,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負擔,使患者產生自責心理等。
1.3.2 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基礎護理,例如:遵醫囑進行臨床基本治療、觀察病情變化等,對觀察組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如以下幾方面。
1.3.2.1 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 由于不同患者其心理狀態存在差異,因此應依據患者的不同情況給予對癥干預。良好心態的保持是促進患者身體恢復的關鍵因素之一,應不斷鼓勵患者確立積極向上的心態。對患者講解關于此類疾病的相關知識,可使患者對該疾病有一定了解,緩解各種不良情緒。
1.3.2.2 加強對家屬的心理干預 家屬的支持和鼓勵,能夠使患者增加信心,在治療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患者家屬尤其是配偶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讓患者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和支持,時刻保持積極的狀態,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身體機能的恢復。
1.4 觀察項目 (1)比較兩組心理狀態情況,通過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2]進行評估;(2)觀察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其評定標準根據我院自行制定的標準進行評定,0-100分護理滿意度評分標準,且分為三個等級,即不滿意、滿意(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和非常滿意,其中不滿意為低于60分,滿意得分在60-85分之間,非常滿意得分大于85分。非常滿意和滿意之和與總例數的比值×100%為滿意度結果。
1.5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16.0系統軟件作為本文統計分析資料;【n(%)】是計數資料的表示方法,進行結果檢驗時采用進行相關分析;有統計學意義時的表示方法為P<0.05;(±s)是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進行結果檢驗時采用t進行相關分析。
2.結果
2.1 護理前后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情況兩組對比 觀察組護理后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統計學意義明顯
2.2 護理滿意度方面兩組比較 觀察組40例患者中,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例數分別為30例、10例、0例,護理滿意度為100%,對照組分別為25例、7例、8例,滿意度為80%,對照組滿意度(80%)比觀察組(100%)低,兩組之間存在一定差異(P<0.05)。
3.討論
心血管內科是整個醫院系統內病情復雜,病種較多的科室,患者疾病的恢復對護理工作的要求更加嚴格,優質的護理服務質量是患者獲得康復的關鍵因素之一[3],因此必須加強對患者的有效護理。
加強對患者的綜合心理干預后,能夠有效緩解患者各種不良情緒,使她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利于促進護理工作順利進行,在加快患者疾病恢復方面具有顯著臨床價值。
本文通過分析心血管危重癥患者臥床期間的心理特點,并探究加強護理干預后取得的臨床成效,臨床數據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優于對照組;對照組滿意度(80%)明顯比觀察組滿意度(100%)低。綜上所述,心血管急癥患者臥床期間加強護理干預后,在改善焦慮、抑郁情緒的同時,使護理滿意度明顯增高,存在顯著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徐淑麗.心血管急癥患者臥床期間心理特點和護理對策[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1):7-8.
[2]王海燕.心血管急癥的分析及其護理[J].中外醫療,2013,32(11):154-155.
[3]張娜.心血管急癥患者臥床期間心理特點及護理體會[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24(6):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