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歷史教育來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主要介紹了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弘揚民族精神的主要教學內容,以及相關教學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中學歷史 民族精神 培育
教育承載著培育社會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決定著時代與社會發展走向,也決定著中華民族未來的命運。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因此,必須要將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納入到教育全過程中,這樣才能夠確保民族精神得以傳承和升華。歷史學的本質就是一種對民族發展過程的記錄和總結,利用歷史教育來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主要介紹了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弘揚民族精神的主要教學內容,以及相關教學途徑和方法。
一、中學歷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育內容
(一)精神內容
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科學、理性、自由、平等、正義、民主、法制和創新精神另一方面是儒家倫理傳統精神。結合民族精神的教育性和實踐性特征,又把中華民族精神的培養目標分解為相應的兩個方面培養科學、理性、自由、平等、正義、民主、法制和創新精神,是教育中學生如何做事培養儒家倫理傳統精神是教育中學生如何待人。根據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弘揚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包括有:
一是要讓學生意識到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識和民主精神。
二是要讓學生逐漸養成以理性為基礎的正義精神,能夠勇敢的伸張正義。
三是要讓學生意識到法制社會中法制意識。
(二)文化內容
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文化方面,主要在于讓學生尊重傳統文化,并且能夠形成對民族精神的內化吸收,最后能夠形成弘揚民族精神的自我意愿。其主要的培養內容包含三個方面:
一是要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積極進取以及自強不息的品行,不斷的加強自我道德品質的修養。
二是要培養學生的勇于承擔精神,形成對自我和社會價值的同一價值觀。
三是要培養學生的仁愛精神。
二、中學歷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的教學途徑
教育是一個多維度的活動,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應該讓教育的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教育的場地不再局限于課堂。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想要進一步的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教學途徑進行實踐。
(一)充分挖掘歷史人物蘊涵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主要載體往往是一些歷史事件,在歷史環境中,歷史人物做出的決定、舉動都是對民族精神的重要表達。他們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并以其各自的個性和活動,從不同側面有力影響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因此,想要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教師不妨可以深入的分析教材中的歷史人物,可以通過以下三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來進行教學。
一是展開歷史人物的評寫活動,教師可以通過相關影視資料來提升學生的積極性,然后有序的開展評寫活動,讓學生產生代入歷史、代入任務的感覺,從而自然而然的去理解民族精神,然后讓學生將自己對歷史人物所體現出的民族精神的相關言行思想,直接的撰寫出來,實際上,撰寫過程中,學生就已經形成了對民族精神的認識,而撰寫又無疑將此加強了。
二是通過開展自由的歷史人物評鑒活動,歷史上有許多歷史人物是飽含爭議的,通過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來讓學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自由的去收集材料,多方佐證自己的觀點,并通過討論會、研討會等形式展開。
(二)在真實情境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課堂與生活是重要的兩個教育陣地,而生活則是尚待開發的另一個教育戰地。民族精神源自于歷史,也源自于生活。想要真正的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者不應該將教學局限于課程和教材,而應該更多的走入生活,從真情實景中幫助學生去體驗民族精神、歷史積淀。其主要的展開方式和途徑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通過節日活動、參觀活動、游覽活動展開,現代物質條件不斷提高,教師大可以在合理的范圍內組織戶外的教學,通過集體組織學生去參觀歷史博物館、革命烈士墓碑、歷史文化遺址等,在參觀過程中,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體驗歷史,在教學是講解中去感觸歷史。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端莊的革命場所參加升旗儀式,在現場,學生所體驗到的莊重的歷史感,是課本里無法描述和感受的。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節假日的課外作業,讓學生在制作與節假日有關的物件、或者講述故事等,中國許多傳統節假日都包含了禮俗、家族觀念等。
二是可以展開學生參加社會服務活動,旨在強調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從小養成服務
精神,如幫助別人,對人負責,關懷與分享,合作與慷慨。例如舉辦以德育為主題的活動,如敬老周、關懷周還利用周會促進和加強學生的價值觀的培養。同時學校還開展各種文體活動、科技興趣小組活動,寓道德教育于各項文體活動之中。
(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鑒于民族精神的教育性和實踐性特點,根據目前以教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發展的趨勢,中學歷史教學在培育這些精神的時候,宜選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分為創設情境,產生疑難——確定問題,引發思考——運用材料,推理論證——開展討論,尋求答案——進行評價,深化總結。
三、結束語
民族精神既傳承著歷史,要延續著發展,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進行教育活動時,教師不僅要正確處理歷史與時代的統一關系,還要切合實際聯系教材,不能夠脫離中學教育的本質。
參考文獻
[1] 王希恩,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更新與重構[J],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
[2] 林存光,歷史的脈絡與思想的線索—兼評高中歷史教材中的“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課程內容,歷史教學[J],2014年第5期.
[3] 高永久,徐亞清.在新的實踐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N].人民日報,2013- 06.
作者簡介
張麗娜,女,漢族,1985.01,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