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雷
國外職業教育重視校企融合培養人才,構建了校企融合的成功范式,如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工讀交替”、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美國的合作教育計劃、新加坡的“教學工廠”等。我們希望通過對國外職業教育的學習、借鑒,實現中國特色的校企合作范例。
一、“德國雙元制”是通行于德國的一種職業培訓模式。所謂雙元,是指職業培訓的目標要求參加培訓的人員要經過兩個場所的培訓,一方面是指職業學校,其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是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其主要職能是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從德國的實踐經驗來看,雙元制這種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要求由用人單位和職業院校共同擔負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這種模式在德國起步,應用相當廣泛,近幾年也被我國很多企業借鑒和采用。
“二元制”的特點主要包括學校和企業的兩種培訓機構,學生具有學生和企業員工的兩種身份,學習和實踐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培訓的兩種內容,理論授課和實訓授課的兩類教師,理論和實訓的兩種教材等。
在雙元制教學體制下,由于學生在“二元”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使得學生和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大大提高了培訓后就業的能力。同現行的偏重理論傳授的教學內容相比,以崗位要求為培訓目標的雙元制更受企業的歡迎。
雙元制的本質在于,向中學畢業后的年輕人提供職業培訓,使其掌握職業能力,而不是簡單地提供崗位培訓。“雙元制”職業教育不僅注重基本從業能力、社會能力而且特別強調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如果這種具有德國制造精神的“二元制”在中國能夠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很值得我們職業院校借鑒和模仿學習。
二、英國的“工讀交替”,又稱為“三明治”培訓模式。從1993年開始,為了重振不列顛的昔日輝煌,英國政府出面提供政策導向,教育行政部門、公共機構與民間團體機構加強合作,吸收社會、民間力量參與管理,全面提升校企合作力度,形成了較為有影響力的教學和培訓模式。
英國政府通過立法,確定了用人單位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主體地位,用人企業全程參與職業教育的實施過程。另外,作為政府發起的培訓項目,努力保證經費投入。充足的資金來源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前提條件。英國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規定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經費,并制定靈活的經費政策,同時在其他法律法規中也規定資助、補充職業教育經費。英國政府還設立職業教育基金會,設立專項經費,確保穩定而充足的經費投入。目前職業教育基金會成為英國職業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
“三明治”教學計劃需要申請獲得資質。申請者需在入學前提出申請,提交中學成績單,由職業學校和工業部門分別對申請者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工程方面的知識進行面試。合格者從學年開始在企業度過1年學徒期,由企業部門指定導師給予指導,這個類似工礦企業的學徒制。在此期間,學生每周有1天到職業院校進行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經過一年學徒后轉入大學完成相關學業。最后一年,學生要從事一項來自工業部門正在進行的具體工程項目的課題設計。從某種意義來說,是對傳統學徒制的改革和發展。
總而言之,“三明治”教學計劃能把設計、研究、實驗與教學融為一體,使學生能在所選擇的典型工作環境中學習和鍛煉,并伴有各種社會、經濟、生產革新等活動,它不僅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而且使學生做好就業準備時具有較高的技能和創造力。
“工讀交替”模式的學生考評。不同于其他理論課程考核形式,“三明治”課程的考核是一個全過程考核體系,注重對學生整體過程的考核監督,其考核內容包括企業評估、指導教師評價以及學生自我評價等方面。當然,面向市場和用人單位的企業評估最為重要,職業教育面向就業的目的,決定了“三明治”課程尤其重視學生實習期間來自企業主管的培訓和考核;指導教師評價是針對整個課程模式的系列化評價,對教學實施質量起到了較好的監控作用;學生自我評估主要依據學生的工作日記,設計個人發展計劃、工作情況、總結反饋三部分,基本反映了學生的工作狀態。
三、韓國大力提升職教地位,鼓勵學生從事職業培訓。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在韓國人們的頭腦里,“體力勞動低賤”的思想比較嚴重,一般人都不愿接受職業教育。韓國政府為了改變民眾對職業教育的態度,采取了許多措施扭轉這一趨勢。
首先是改革了高中升學考試方案。將報考職業高中的升學考試放在前期,報考普通高中的升學考試放在后期,考生若被職業高中錄取,就不得再參加普通高中升學考試。在韓國,職業高中的錄取標準不但高于普通高中,而且還要進行復試。
其次是改革了獎學金制度。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韓國提高了職業學校的助學金,還出臺政策免收部分職業高中學生的學費。同時,韓國政府還出臺政策,優先保障職業高中畢業生就業,就業后即能獲得熟練工人資格證書。韓國最高檔次的技術工人與最高檔次的工程師同等重要,能夠享受同樣待遇。
此外,適應城市化進程需要,面對農村、農業類學校缺乏吸引力,韓國出臺政策,農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即使成績差些,也可以參加選拔,甚至被選送到農業高等院校,學制三年。在這期間所有的費用由國家提供。畢業后,可直接成為農民后備勞動力培養對象,并享受國家提供的一切務農資金。當然,政府對其有任務要求,畢業生在6年內不許離開農業生產經營領域。如違反了要求,就要返還部分教育費用。這種獎助金模式同樣適用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