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232-01
前言
2016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農機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蒙城縣農機局“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以組織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全面提升全縣農業機械裝備水平為重點,全面推進農機化更好更快地發展,有力地發揮了農業機械化在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作用,為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新的貢獻。
1 主要特點
1.1 一快一緩:即在農機裝備水平上,大中型機具發展速度加快,小型機具增速變緩且略呈下降趨勢
2016年全縣農機總動力達253.69萬千瓦,較去年的246.2萬千瓦新增7.49萬千瓦,增幅3%。其中大中型拖拉機0.71萬臺,新增750余臺,增幅10%;大中型配套機具1.37萬臺套,新增2508臺套,增幅18%,大中型拖拉機與農機具配套比為1:1.98;聯合收獲機達到7248臺,新增1039臺,增幅14.7%,特別是玉米聯合收獲機發展迅猛,達2181臺,比上年新增795臺,增幅36.5%。而小型拖拉機由去年的80806臺下降到78084臺,降幅為3.5%。這“一快一緩”,充分體現了隨著我縣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優化,進而帶動全縣農機裝備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和大中型農機裝備總量的不斷提高,也進一步體現了發展帶調整、調整促發展的指導思想。
1.2 一高一低:即在農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上,糧食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較高,經濟作物偏低
我縣按照“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服務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大了玉米聯合收獲機械的推進力度,2016年玉米聯合機收水平達83%,較上年的61%增長22%;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1.6%,較上年的65.2%增長6.4%。
2016年,我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87.6%,比上年增加0.6個百分點。農機作業水平的不斷提高,有效地緩解了我縣農業勞動力結構性、季節性、區域性短缺的矛盾,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同時促使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推動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1.3 一多一少:即在財政資金投入上,購買農機補貼的資金日益增多, 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投資較少
2016年,全縣共落實各級農機補貼資金1.2億元,比上年的5652萬元增長1.2倍,補貼范圍覆蓋全縣各鄉鎮。而用于一般行政事業支出、基本建設支出、科研、推廣、培訓、安全監理等方面的公共支出相對投入較少,僅占全部農機化投入的10%左右。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帶動下,全縣農機購置投入達到1.85億元,比上年1.78億元增長3.8%,進一步促進了農機裝備水平的提升和結構的優化,夯實了農業生產的物質裝備基礎。
1.4 一升一降:即在農機經營服務效益上,農機經營總收入大幅提升,但成本與費用增長趨于平緩
2016年,全縣取得的農機經營總收入12.9億元,比上年的11.7億元,增長9%;2016年全縣農機經營服務成本與費用為5.47億元,比上年的5.08億元增長7%,相對較為平穩;2016年利潤總額達到7.44億元,比上年的6.65億元增長10.6%。
2 原因分析
2.1 農機化的發展得到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重視
近幾年來,農機化事業在各級農機人員的努力下,各項工作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引起了各級政府及領導的高度重視。尤其是2016年,不論從政策上,還是資金上都給予了很大支持。資金投入量比上年提高了近1.1倍,促進了全縣農機化事業的健康發展。
2.2 農機化的發展政策得到了基本保證
2006年至2016年連續十個“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及國家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力度不斷加大,為農機化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和法規保障。特別是農機購置補貼的實施,為農業機械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民購機熱情,農機化投入已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各級財政投入為主轉向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市場引導、財政補貼拉動、農民個人(農機大戶、農機服務組織)投入為主的新格局。
2.3 農機化的發展機制有了根本性的轉變
農機化的發展逐漸由國家行政推動為主轉變為以農民追求經濟效益主動發展農機化的內在動力為主,逐步形成了國家引導、農民自主的投入格局;隨著農機服務體制的轉變,農機管理服務向著市場化、實體化、產業化發展;隨著農機管理體制的轉變,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轉向法規管理、政策引導、資金傾斜和行政手段相結合;從側重微觀管理、直接管理轉向宏觀管理、間接管理為主。
2.4 農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農村服務體系呈現科技化需求
農機社會化服務逐步向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和農機經濟發展各個領域延伸,農業機械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參與份額不斷增加。農副產品加工、設施農業、畜牧業等產業的機械化科技含量及服務形成新的發展規模。各種形式,各具特色的農機化服務,不斷迎合農民的需求,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
3 建議
3.1 進一步增加財政投入
一是繼續加大對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投入力度,據統計,2016年全縣用于農機購置補貼的財政資金僅占整個農機購置投入的19%,還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多品種多方面的需求。二是增加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的投入,通過開發新的農業機械服務組織把松散的農機戶組織起來走向市場,整合農機資源,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加快發展農機服務產業,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三是增加公共服務支出制度建設,尤其是對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和推廣,農業機械,農業機械產品質量監督、安全生產監督農業機械維修保障體系的建設和教育培訓,需增加投資,促進農業機械化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3.2 努力提高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
加快提升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是推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但我縣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還處在一個較低水平上,還不能適應農民迫切的需求,因此要繼續深入實施以花生與薯類收獲、棉花收獲、水稻收獲、蔬菜收獲、設施農業生產機械化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機化創新示范工程,提倡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機,努力加快經濟作物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機械化技術的示范推廣步伐,推動經濟作物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機械化上一個新的臺階。
3.3 加大農機用油定向補貼力度
現有的補貼辦法補貼幅度僅為1%,達不到補貼效果,農機手對辦理用油補貼的積極性不高,建議國家應進一步加大農機用油定向補貼力度,將這一法律規定真正落到實處,從而進一步為農機化健康發展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