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238-01
插秧機在作業前必須進行認真的檢查,按要求調整好后方可進行正常作業,下面,我給購買使用獨輪乘坐式插秧機的朋友具體講解一下插秧機的調整與故障排除,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插秧機的調整
1.1 插秧機三角皮帶松緊度的調整。插秧機的行走和栽植作業的動力是由發動機通過三角皮帶來傳遞的,三角皮帶的松緊影響發動機的動力傳遞性,因此,三角皮帶的松緊度必須調節適宜,調整方法是把固定發動機的螺栓擰松,前后串動發動機,用手指在三角皮帶的中部位置往下壓,以能夠壓下1-2厘米即可,然后將固定發動機的螺栓擰緊即可。
1.2 插秧機磨擦離合器的調整。插秧機離合器作用是結合或分離由發動機傳遞至行走傳動箱的動力,如果結合離合手柄發動機不能將動力傳給行走傳動箱,或是分離離合器手柄發動機動力不能切斷,就需要對摩擦離合器進行調整。調整方法是將離合器端蓋打開,擰下固定離合器皮帶輪的螺母,將離合器皮帶輪拆下,通過加減墊片來調整。如果發動機的動力不能傳遞給行走傳動箱,就應減少墊片,如果發動機的動力不能切斷,就應增加墊片,調好后把離合器皮帶輪安上并擰緊,蓋上離合器端蓋。
1.3 插秧機秧針與秧門側間隙的調整。插秧機秧針與秧門的側間隙應在1.25-1.75mm,并且兩端的間隙應均等,否則在作業時秧針容易刮碰秧門,損壞秧針或秧門,因此間隙不當時應進行調整。調整方法是將曲柄上的夾緊螺栓和擺桿側面固定載植臂的螺母松開,左右移動栽植臂,使分離針與秧門兩側間隙均等并在1.25-1.75mm之間,然后將調整墊片插入擺桿與栽植臂聯接處的縫隙中,使栽植臂不能左右串動,再把夾緊螺栓和螺母擰緊。
1.4 秧針與秧箱隔板頭間隙調整。秧箱在兩端極限位置時,秧針與秧箱隔板頭間隙應不小于1mm,并且間隙應均等,否則應進行調整,調整方法是先將秧箱移動到一端極限位置,松開移動軸兩端驅動臂夾緊螺母,串動秧箱,使每個秧針與隔板頭的間隙都一致并且大于1mm,然后將夾緊螺母擰緊,再將秧箱移動到另一端極限位置,檢查秧針與隔板頭間隙,如果不和要求應按上述調整方法進行調整。
1.5 栽植臂停止位置的調整。栽植臂運轉時,當將定位分離手柄換到“離”的位置后,栽植臂應停止運轉且秧針應停在秧門上方,距尾托板7cm以上,否則應調整。調整方法如下:首先將工作傳動箱上固定錐齒輪組合和護罩的聯接螺栓松開,把錐齒輪組合從工作傳動箱內退出2cm,使箱內錐齒輪副脫離嚙合。然后把定位分離手柄放在“離”的位置,用起動搖把緩慢搖轉發動機,再把離合手柄放在“合”的位置,結合發動機,使萬向節轉動到其停止轉動為止。用手按栽植臂運轉方向轉動栽植臂,當秧針尖部處于秧門上方的位置時停止轉動。這時把錐齒輪組合重新推入工作傳動箱,然后按原裝配將螺栓擰緊即可。最后再重新檢查一下栽植臂停止位置,看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應重新調整,直到符合要求為止。
1.6 送秧皮帶松緊度的調節。秧箱上的送秧皮帶如過松容易出現打滑現象,造成縱向不送秧,秧箱上的送秧皮帶如過緊,縱向送秧時秧箱顫動,調節方法是擰動調節螺桿上的螺母,改變螺母在螺桿上的位置,便使皮帶松緊度發生改變,調節適宜為止。
1.7 縱向送秧量的調整。當秧箱移到左右極限位置時,送秧皮帶送秧后,秧箱內秧片的下端應貼靠秧門,每次送秧量應在1.2 cm,若送秧量達不到要求,應進行調整。調整方法是將移箱軸上左右兩端送秧抬把的鎖緊螺母擰松,搖轉發動機使秧箱移動,在經過一端極限位置且回返一段行程后用手將兩端送秧抬把向秧箱方向推靠,最后擰緊鎖緊螺母即可。
1.8 彎臂支承高度的調整。三組滾輪靠彎臂平行支承于秧箱上滑道內,正常狀態時秧箱下端與秧門貼靠,秧箱與水平面約傾斜50°,移動時輕便靈活,若秧箱移動時有發滯現象應調整彎臂的支承高度。調整方法:松開三組彎臂上的調整螺母,使秧箱下滑道騎在秧門滾輪上,先調節兩端的彎臂,使彎臂支承高度一致,秧箱下端與秧門平行貼靠,移動秧箱感覺輕便靈活,再將中間支臂擰緊。
1.9 插秧深度的調節。插秧深度是通過搖轉秧箱后邊的升降桿來調節的,順時針搖轉秧箱后邊的升降桿,插深變淺,反之則深,調好后用固定鋼絲將升降桿固定。
1.10 插秧機取秧量的調節。調整方法:松開螺桿固定在鏈箱后蓋上的鎖緊螺母,順時針旋轉調節手柄取秧量少,反之則多,為使6組分插機構取秧量基本一致,用取秧量標準塊來校驗調節,將分離針旋轉到秧門上方,把取秧標準塊卡在各個分離針所對應的秧門口上校驗分離針尖部進入秧門的深度,使6個分離針尖對準同一位置。
2 插秧機插秧作業
首先確定行走路線,選擇開行位置,調整插秧機托板拉鏈長度,使秧盤底平面與地面充分接觸,第一次往秧箱里裝秧時應將秧箱移動到一端極限位置,插秧作業到地頭時應分離定位離合器再轉彎。
3 插秧常見現象分析
3.1 漏穴。有以下幾種原因:秧苗稀并且密度不均;秧片規格過寬不易下滑;秧片過干送秧困難;秧片盤根不好易散;秧門堵塞不下秧。
3.2 漂秧。本田太硬或過分稀軟;本田不平;插深調節過淺;秧苗盤根不好;農田水過深。
3.3 分離針與推秧器間夾秧。秧片過干;本田過稀軟;推秧器與分離針間隙過大;田間缺水。
3.4 秧片拱起。秧片水分過多太軟;秧片太薄厚度達不到2.5cm-3cm。
3.5 每穴株數偏多。本田水分過多;秧苗播量過大;取秧量調整不當。
4 插秧機常見故障與排除方法
4.1 一組栽植臂不工作,并有響聲。原因是秧針被卡住,應清除異物,如果秧針變形,應更換秧針。一組栽植臂不工作,無響聲。原因是鏈條活節脫落,鏈條不工作,應重新裝上活節。高速運轉時,一組栽植臂不工作,并有響聲,是安全離合器彈簧太弱,應加墊調整或換件彈簧。
4.2 推秧器不推秧或推秧緩慢。一是推秧桿彎曲,需校正或更換;二是推秧彈簧弱或損壞,應更換彈簧;三是栽植臂內缺油,應加注潤滑油;四是秧針變形與推秧器間無間隙,應校正或更換秧針。
4.3 栽植臂體內有清脆的響聲。一是導軌和滾輪缺油,應加注潤滑油;二是滾輪和導軌磨損,應更換磨損件。
4.4 秧箱兩邊有剩秧。一是秧箱驅動臂夾子松動,應調整秧針與秧箱間隙后緊固;二是滑套、螺旋軸或指銷磨損,應更換磨損件。
4.5 縱向送秧失靈。一是棘輪齒部磨損,應更換棘輪;二是棘爪變形或損壞,應更換棘爪;三是送秧彈簧弱或損壞,應更換送秧彈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