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蕙蘭
在這股走出去洪流中,上海企業猶如“進擊的巨人”,表現專業,讓沿路市場刮目相看。
“一帶一路”市場的巨大潛力讓中國企業躍躍欲試,另一方面,沿路國家法規、國情各異,種種信息不對稱讓企業不得不慎之又慎。在這股走出去洪流中,上海企業猶如“進擊的巨人”,表現專業,讓沿路市場刮目相看。
《新民周刊》專訪了上海市商務委主任尚玉英,細細解析上海企業的“招數”。
《新民周刊》:上海企業在“一帶一路”市場的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 占全國多少比重?
尚玉英:近年來,市商務委不斷推進對外投資便利化,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圍繞重點方向、重點國家、重點項目,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先導,以國際產能合作為核心,以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為載體,制定了《關于推動本市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方案》,不斷拉近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紐帶,對“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合作保持了較快增長。
對外投資合作問題2014-2016三年間,上海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實施投資項目246個,實際投資額45.9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約9.2%,年均增長約1.6倍;承接境外重大工程3019個,累計合同額217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約7%,年均增長9.4%。
從特點來看,一是裝備制造走出去取得積極成果,國際產能合作全面推進。上海企業在輪胎制造、汽車制造、紡織服裝、燃煤電站、鋼鐵冶煉、水泥生產等領域的項目取得較大突破。
二是聚焦創新和資源能源等領域,不斷提升走出去能級和水平。如華信集團參與開發俄羅斯油田、收購哈薩克斯坦DGT液化石油氣公司等項目,積極向油氣產業上下游拓展。聚焦創新要素,復星醫藥并購格蘭德醫藥,將印度第一家獲得美國FDA批準的注射劑藥品生產制造企業納入旗下;螞蟻金服入股印度支付公司ONE97,僅用一年時間就使其注冊用戶從2000萬增至1.4億。
三是一大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順利開通,全面助力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如中建材國際工程集團在哈薩克斯坦100萬噸水泥生產線項目正式開工、緬甸首個光伏電站項目簽約啟動。上海電力建設在印度尼西亞班元信投資建設的坑口電站項目順利簽約、成功收購巴基斯坦卡拉奇電力公司。
《新民周刊》:近年來上海企業出擊,從承包工程到提供運營服務,漸漸覆蓋產業鏈上下游,可否舉一些具體企業案例?
尚玉英:舉個例子,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電氣”)是中國裝備制造業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銷售收入始終位居全國裝備制造業前列。近年來,上海電氣不斷解放思想,從單純的境外項目承接建設方逐步轉變為提供運營管理、產業金融等高端服務,實現了市場走出去、資本走出去以及產能走出去,全面提速國際化征程。
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對發電站建設需求較大,上海電氣抓住機遇,工程項目業務涉及3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截至2016年電氣出口總裝機容量超過70GW,其中EPC項目裝機容量達到32GW,集團海外業務收入逾220億元人民幣。2016年,上海電氣集團承攬的埃及漢納維燃煤電站項目合同額26.4億美元,是近年來全國最大的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巴基斯坦塔爾煤田2X660MW超超臨界燃煤電站項目是中巴經濟走廊重點項目,該項目使上海電氣從純粹的EPC工程總承包商向項目投資融資轉型邁出重要一步。
在工程項目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上海電氣開始不斷拓展延伸產業鏈,以工程帶動投資、拉動全產業鏈推進。如在印度、東南亞都開始開拓境外投資,所涉及的業務領域涵蓋大型電站設備和輸配電工程服務,重型燃氣輪機設計、制造,高端緊固件,制冷壓縮機,金融服務、飛機結構制造設備等。
上海電氣采取總承包方式推進海外工程這一成功的國際經濟合作實踐,體現了我們上海企業制造競爭優勢的日益提升。上海企業有豐富的技術經營、成熟的管理模式、強大的資金實力,依托“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等重大建設項目,不斷積極推動與沿線各國及地區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助力提升區域內各國道路和信息通達水平,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就業,因此深受沿線市場歡迎。
《新民周刊》:上海企業走出去勢頭強勁,主要有哪些優勢?
尚玉英:當前上海企業走出去勢頭強勁,各類企業積極實施跨國經營戰略,不斷加快全球產業布局步伐,通過投資并購海外品牌、渠道等,大力發展上下游產業鏈,構筑起輻射全球的供應鏈體系。
上海企業走出去的優勢集中體現在其走出去方式的專業化和協同性上,如光明食品集團通過一系列境外收購活動,已逐步建成遍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產銷網絡,跨國經營指數接近15%。在開展國際化進程中,光明集團著力強調“業務協同和市場協同”,以國內市場的高覆蓋率為籌碼,積極推動海外相似業務公司的并購,迅速分享中國增長紅利,形成內外聯動,真正實現了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全球協同布局,從而提升企業跨國經營能力。
近期,光明集團又以12.8億美元收購以色列食品公司特魯瓦Tnuva 77%股權。特魯瓦公司是以色列最大的綜合食品企業,生產各種類型的新鮮食品,并涉足食品供應鏈的所有方面,包括開發、生產、營銷和分銷等。此次收購后,光明與Tnuva在互換雙方擁有的優勢資源方面展開合作,特別是在產品創新、技術研發和牧業科技等方面展開合作,這樣,光明集團不僅能夠獲得該公司的乳制品,還能夠獲得該公司全球最先進的乳業技術,產品研發,以及國際農產品原料采購等方面,使光明食品集團旗下的相關企業在技術研發、市場營銷、渠道通路等方面形成協同,促進光明食品集團全產業鏈的精細化發展。
《新民周刊》:上海企業走出去是以國企還是民企為主?各自占比多少?
尚玉英:隨著上海走出去規模的不斷擴大,走出去的主體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一直到2013年底以前,上海國有企業對外直接總額都占到當年全市總額的半數以上。而從2014年起,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熱情高漲,無論是投資企業數還是投資總額占比都不斷提高,和國有企業一同成為了上海走出去的主力軍。國有企業穩步增長,民營企業發展凸顯,已成為上海走出去工作的主要特點。
如2016年,本市對外直接投資備案1425項,備案中方對外投資總額366.5億美元,實際對外投資額251.29億美元,占全國比14.7%,位居全國第一。在1425個對外投資項目中,民營企業1219家,中方投資額達278.6億美元,占比分別為85.54%和76%。
《新民周刊》:企業以哪些形式走出去?單兵作戰還是組團合作?技術服務輸出,或是在當地建立產業園享受貿易便利?
尚玉英:當前上海企業走出去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和特點:
一是私募資本與產業資本聯動,“走出去”形式創新。以中民投、賽領資本、渤海華美等為代表的私募資本攜手產業資本“走出去”,體現出專業化、市場化、集約化等新特點。
二是高新技術投資和大額并購頻現,“走出去”能級提高。一批上海企業和私募資本,抓住境外優質資產并購整合的機會,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互聯網、文化娛樂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并購項目,2016年全市實際對外投資額超過1億美元的境外并購項目達到21個,共實施境外并購項目161個,實際對外投資額達126.12億美元,占比達到54.8%。
三是對外承包工程項目“一帶一路”效應凸顯,“走出去”結構優化。2016年上海企業在一帶一路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89.15億美元,同比增長66.53%,占全市總額的75.27%。項目規模以大中型項目為主。2016年新簽合同額超5000萬美元的大中型項目33個,合同總額為93.27億美元,占全市合同總額的78.7%。結構調整優化,優勢產能轉移。項目主要集中在國際產能合作,互聯互通建設,基礎設施領域等。
四是境外園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果,“走出去”抱團出海。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入,沿線國家開始圍繞投資貿易便利化,積極制定配套政策,鼓勵和吸引中國企業到當地開設工業園區。如上海鼎信投資集團建設的印尼青山產業園成功納入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年產200萬噸不銹鋼的制造基地一期項目順利投產,帶動當地就業超過20000人。該產業園從2013年10月建區,到2016年8月被確認為國家級園區,目前已入園并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約40億美元,預計到2017年底園區將建成一條年生產、加工不銹鋼200萬噸、全球最長、最優、最齊、最大的不銹鋼產業鏈。
《新民周刊》:上海企業輸出了哪些成功經驗?獲得了哪些全球資源配置帶來的便利?
尚玉英:隨著上海企業走出去的不斷深入,為我們帶來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和范例。
一是充分利用當地市場和勞動力優勢,擴大全球產業布局。如上海華誼(集團)公司以3.3億美元在泰國新設華誼集團(泰國)有限公司。新公司的主營業務為生產、加工和銷售各類輪胎、橡膠及橡膠制品。華誼集團將通過新設立的子公司,充分整合全球資源,利用泰國當地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較低的優勢,提升利潤水平,開發東盟市場。上汽集團投資泰國的整車制造二期項目啟動。上汽集團把握泰國及東盟市場的發展機遇, 與泰國正大集團強強聯手開展戰略合作,于2013年2月合資注冊成立了負責整車制造的上汽正大有限公司、以及MG銷售(泰國)有限公司,泰國新工廠項目位于泰國春武里府的合美樂工業園,總占地面積逾70萬平方米,規劃總投資逾13億元人民幣。
二是以獲得技術為目標實施跨國并購,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如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2.6億美元,并購印度的格蘭德醫藥(Gland Pharma Limited)約86.08%的股權。格蘭德醫藥主要從事注射劑藥品的生產制造業務,是印度第一家獲得美國FDA批準的注射劑藥品生產制造企業。通過此次并購,復星醫藥將有效提升自身藥劑生產實力,并獲得現成渠道來進入監管標準較高的美國市場。上海電氣出資4億歐元收購了意大利安薩爾多40%股份,雙方在燃機研發、制造和服務等多方面展開全面戰略合作,共同在全球市場領域內開展燃機方面的業務。2016年,上海電氣聯手意大利安薩爾多在全球范圍50赫茲F級燃機市場上,獲得的訂單份額達34%,名列第一。
三是“中國標準”輸出海外,成為企業海外發展新方向。上海港灣集團是專業從事沿江沿海軟地基處理、圍海造地、港灣基礎建設的上海對外承包工程企業。該企業研發的“高真空擊密”系列專利技術與常規工法相比,具有造價節約30%、工期節省50%、質量可控、綠色環保的優勢,專利已注冊并輸出美國、印尼、越南、馬來西亞、中東、伊朗等30多個國家,節省造價近百億元,減排二氧化碳超千萬噸。該企業在東南亞、中東等30多個國家完成了新加坡機場、迪拜世界島等多項中外重大項目,處理面積超1.5億平方米,涉及港口、機場、鐵路、電廠、市政、石化等領域。并參編印尼《地基處理》國家規范,這是中國巖土屆首次向海外輸出標準,對未來中國企業在印尼承建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重大項目提供重大幫助。
《新民周刊》:沿路市場營商環境怎么樣?哪些國家最適合中國企業投資?
尚玉英:近年來,上海“走出去”企業從以往專注歐美市場為主,轉變為大力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市場。在開拓的過程中,感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綜合發展階段和水平不相一致,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為明顯。其中,有部分歐洲地區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它們大多擁有較高的開放度和受教育水平,市場環境較好。但其余大多數仍為低速增長的中等收入國家,經濟抵御外部風險沖擊能力較弱,難以形成穩定的投資與商業環境。如東南亞、南亞、中亞部分國家,經濟增長結構性放緩的難題依然突出;而一些中東歐國家則過度依賴外部資金,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
從企業走出去角度來說,大都傾向于選擇政局相對穩定的沿線國家。一般境外承包工程類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項目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而致力于投資高新技術和國際品牌的項目則青睞發達國家和地區。
《新民周刊》:上海企業有沒有遇到水土不服的現象,集中表現在哪些方面?
尚玉英:當然,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類難題,不熟悉當地的法律,不了解其投資領域的一些特殊政策,都會導致企業在海外“水土不服”。特別是當地政府政局和政策更迭,會給企業投資運營帶來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境外房地產和資源能源開發等敏感行業領域。比如濟州島作為韓國首個引入房地產永久居住權的地區,曾是國內諸多房地產企業“走出去”海外投資開發的第一站。然而2014年,當地政府卻對中國資本的大規模投資計劃叫停,同時大幅提高外國人通過購買房地產獲得濟州永居權的條件,上海企業在當地的房地產項目面臨巨大投資風險。事后,經過企業與當地政府的不斷溝通協商,項目取得了一定積極的進展,但從側面給予了上海走出去企業經驗和教訓,即對外投資合作需要時刻警惕海外政治和政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