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情緒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時,胃口就沒有食欲;當情緒高漲、心情愉快時,則食欲倍增。事實上,人的胃腸其實是有“情感”的器官,它們的蠕動尤其是各種消化腺的分泌,都是在神經內分泌系統支配下進行的,而許多胃病的發病也是與人的心理、情緒息息相關的。
壓力太大導致“老胃病”
患者李某44歲,在13年前開始出現上腹部隱痛,呈灼燒感,伴有呃逆、噯氣、吐酸,饑餓時雙手乏力等癥狀,但因癥狀較輕,沒去醫院診治,僅僅希望通過飲食控制緩解,近兩月體重減輕十余斤。經檢查,病情已發展成慢性淺表性胃炎,雖然接受了護胃、制酸等治療,但癥狀無明顯改善。
在醫生進一步詢問之下,李某自述,做生意壓力過大時能明顯感到胃痛加重,患者長期工作繁忙,壓力較大,而久居嶺南濕熱之地,應酬多,且多煙酒,胃病狀況一直未有改善。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因為癥狀發展緩慢,很多人在癥狀明顯后才給予治療,但大多數老年人對疼痛不敏感,癥狀明顯時往往已發展至糜爛性胃炎或胃穿孔等嚴重胃病。另外,淺表性胃炎與情緒等有密切關聯,上述案例中李某正因為長期壓力過大,以致胃部不適,所以保持愉快的心情對胃病的痊愈非常重要。
吃飯時盡量“心無旁騖”
飲食的吸收消化,需要足夠充分的血液供應胃腸道。所以,吃飯時應專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如果一邊吃飯,一邊思考問題;或者一邊吃飯,一邊看書、看電視,較多的血液要供應腦部工作,會直接影響胃腸道的血液供應。經常這樣,勢必會影響胃的作用,引起胃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