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戈 李文姝
【摘 要】 產品創新和預算管理都是影響企業財務績效的重要因素。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產品創新過程中產生的成本與通過產品創新所帶來的公司財務業績變動之間的關系,而不同的企業對產品創新績效和預算管理之間的關系又各有主張。從預算管理基本功能出發,基于不同功能下產品創新與財務業績關系的探究,認為產品創新對公司財務業績的影響依賴于企業對預算管理基本功能的定位,如果將預算定位為決策功能,此時的產品創新對企業財務業績產生積極的影響。相反,如果將預算定位為控制功能,那么產品創新提升企業財務表現的可能性則較低。研究結論為產品創新背景下預算的作用對產品創新與企業財務業績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相應的經驗證據。
【關鍵詞】 預算控制; 預算決策; 財務績效
【中圖分類號】 F2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12-0070-04
一、引言
20世紀初,經濟學家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創新理論,強調了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到20世紀70年代,門施、弗里曼、克拉克等用現代統計方法驗證熊彼特的觀點,并進一步發展創新理論,自此創新也成為了熱門研究問題并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而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產品創新經常被認為是企業全球競爭力的有利支撐,在當前經營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產品創新更加成為學術界與企業界的關注重點。相應的,與產品創新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也越來越豐富。
產品創新研究最早起步于西方國家的新產品管理,20世紀70年代,美國成立了產品開發管理協會,標志著產品創新管理系統化研究的開始[1]。自此以后,國內外學者與企業紛紛對產品創新展開更為深入系統的研究。Bisbe et al.[2]在研究中將產品創新定義為獨特的產品開發或營銷方式,或者有別于現有產品的獨特方式。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產品創新的界定是實現具有改進性能特征的產品或商品化,為消費者提供客觀上新的或改進的服務[3]。通俗來說,產品創新可以被認為是內部生產或外部購買一種對公司來說較為新穎的產品或采用新穎獨特的生產方式。
當前,關于產品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結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許多文獻表明,產品創新是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公司績效的有效途徑[4-6]。因為產品創新可以增加產品效用,贏得更多的消費者,從而拓寬銷售市場,并最終實現產品與公司業績的領先優勢,因此產品創新已經成為許多企業創造價值的關鍵。同時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對于優化組織資源并準確進行市場定位也同樣做出了突出的貢獻[4]。但同時,也有許多學者和企業認為產品創新為企業帶來的成本壓力遠高于其所帶來的收益的增加,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和企業呼吁對產品創新的開展實施更為嚴格的預算管理。例如Lin et al.[7]就指出,創新產生的巨大的成本對企業滿足股東需求來說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因此,在創新成本持續增長并對公司收益施加壓力的情況下,如何控制產品創新成本已經成為企業必須要考量的重要內容。
綜上所述,當前關于產品創新對企業業績影響的相關論點與論據是紛繁復雜的,產品創新與企業財務業績之間的關系是積極的或消極的都各有文獻支持與主張。因此,本文并不直接去證明產品創新與財務業績之間的關系,而是將兩種觀點綜合起來研究,從預算管理的基本功能入手,通過對預算管理進行不同的基本功能定位去判斷其對產品創新的影響,進而判斷產品創新和公司財務業績之間的關系。
二、預算管理在產品創新背景下的運用
(一)預算管理的基本功能定位
Abernethy et al.[8]認為,預算是管理中進行協調與溝通的重要方式,它跟獎勵機制共同作用,經常用來促進低層管理者為公司的發展戰略獻身。文獻表明,預算往往對業績評價起到支撐的作用,通常被認為是組織中運用最廣泛的管理工具之一[9-10]。還有文獻舉例說明,預算經常用來扮演計劃或控制的角色[11-12],預算的不同用途可能會影響產品創新對企業業績的影響程度。
預算管理最基本的功能正如著名會計學教授Zimmerman歸納的:“預算是一項可以對公司中的各種活動進行協調的決策制定工具,同時也是對行為實施控制的一項工具”[13]。簡單來講,預算的最基本功能即決策與控制。
1.預算管理的決策功能與判斷依據
決策是指通過預算過程,將組織中某些專屬知識和信息傳遞到組織中的另一部門,以便做出資源配置決策[13]。我國管理學教授周三多[14]認為決策是人們為實現一定目標而制定行動計劃方案、并準備實施的活動,在這個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涉及到很多與溝通、協調與資源配置相關的內容。因此,本文認為,若企業的預算管理主要涉及計劃、溝通、協調、與資源配置等內容,則被認為符合預算管理決策功能屬性。
2.預算管理的控制功能與判斷依據
控制是指以設定好的并層層分解的預算目標為標準,對組織內的活動進行監督和評價,并將績效與報酬掛鉤,起到控制組織行為的目的??刂乒δ苤饕ń洜I控制、業績評價和激勵功能。因此,本文認為若企業的預算管理主要通過標準制定、依據標準進行業績考核,并以考核結果為依據進行改進的,則被認為符合預算管理控制功能屬性。
(二)預算管理背景下的產品創新
有證據表明,以控制為目的進行預算通常依賴于高度的確定性與輸出測量的準確性[15-16]。因為許多公司進行預算的過程中忽略了研發活動的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系,從而限制了預算管理的有效性。由于企業很難評估創新活動產生的確切成本,因此當以控制為預算的基本功能時,它很難保證產品創新所能帶來的效益的增加超過研發成本,從而提高公司的財務業績。
相比之下,Bisbe et al.的研究結果認為,如果企業以決策為預算的基本功能,產品創新會對公司業績產生積極的影響。許多學者認為,在企業以決策為預算的基本功能時,預算過程無需做到十分精確,在做出最終決定之前,經理人都可以根據實施反饋的結果開展其他的可行的決策。綜上所述,本文認為企業以決策為預算的基本功能時,產品創新對公司業績有積極影響。
總之,通過對文獻的閱讀,本文發現,在企業以控制為預算的基本功能時,產品創新對企業績效產生的積極影響低于企業以決策為預算的基本功能時的影響。由此提出假設1和假設2。
H1:產品創新對企業的財務績效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H2:當企業以決策為預算的基本功能時,產品創新對公司財務業績的影響強于企業以控制為預算的基本功能時,產品創新對公司的財務業績的影響。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與數據
制造業是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推動國民經濟進步的支柱產業之一。它是一國經濟實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我國制造業相比較其他行業,基礎比較完善,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因此本文選擇制造業作為研究對象,從而使研究的結果更具有代表性。
本文選取了滬市A股上市的597家制造業企業2013—2015年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因為企業從研發投入轉化到創新產品需要一定周期,本文將研發并生產出創新產品的周期設定為2年,因此將2014年1月1日后上市的119家制造業企業從樣本中予以剔除;同時由于ST、*ST企業為財務狀況或其他狀況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研究該類企業的產品創新與企業業績之間的關系沒有較大價值,因此將研究周期內曾為ST或*ST的53家制造業上市公司從總體樣本中予以剔除;同時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產品創新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因此沒有創新支出的企業以及歸屬于制造業但屬于類金融產業的企業也不具有參考價值,因此,將2013—2015年三年中均未發生研發支出的30家上市公司以及1家類金融公司從總體樣本中予以剔除,因此本文的樣本共394家企業。本文樣本涉及的所有數據主要從Wind金融資訊軟件、上海證券交易所、巨潮資訊網以及企業官網等途徑獲取。
(二)變量定義
1.因變量
因變量用來測度企業的財務績效??冃瞧髽I達成特定目標的程度,是一個多維概念。評估績效的方式可以從許多方面來加以衡量,現有研究大多是采用企業獲利率、營業額增長率、利潤增長率、投資回報率或資產回報率等財務性指標來作為衡量績效的方法[17]。
企業財務績效不止包括財務方面的指標,而且應該包含成長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方面的指標。因此本文通過凈利潤增長率(NPGR)、總資產周轉率(TAT)、凈資產收益率(ROE)以及速凍比率(QR)這4個指標分別對企業財務業績的成長、營運、盈利以及償債這4個能力進行判斷。
2.自變量
自變量由綜合創新支出(CIE)構成,CIE又主要由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指標(CEI)以及研發支出(R&D)組成。
其中,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指標主要借鑒肖德云等在《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綜合評價》一文中關于制造業自主創新綜合評價的相關數據與結論。該文發表于2010年,當時對制造業的分類僅涉及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4754-2011)中的前29類細分行業,因此本文也同樣對作為統計樣本的394家制造業上市公司進行29類行業細分,并從外資企業研發、產學研合作、創新投入、創新轉化和創新績效5個方面進行制造業自主創新綜合評價分析。綜合評價指標表見表1。
R&D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指標反映一個企業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其中R&D活動的規模為絕對指標,R&D活動強度指標則為相對指標,因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指標為固定系數,因此本文研究使用R&D絕對指標便于比較和分析。
3.控制變量
本文以預算管理的決策功能和控制功能作為控制變量,分別對在決策功能下產品創新對企業財務業績的影響以及在控制功能下創新對企業財務業績的影響進行分析。
本文研究的所有變量定義如表2所示。
四、實證分析
(一)相關性分析
表3的結果顯示,2013年和2014年CIE與NPGR以及ROE在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與QR在5%的水平上顯著相關,同時CIE與TAT的相關性不顯著。2015年CIE與NPGR、TAT以及ROE在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同時CIE與QR的相關性不顯著。綜上所述,從三年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可以看出,CIE與代表企業財務業績的四個指標在不同年份均出現過顯著相關的情況,因此,本文認為,CIE與NPGR、TAT、ROE以及QR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即證實了產品創新會對企業的財務業績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該影響的程度還需要通過回歸分析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二)回歸分析
1.企業以控制為預算的基本功能時,產品創新對財務業績的影響
表4的結果顯示,僅在2015年,CIE與TAT以及ROE正相關,其他數據的相關性并不顯著。表明在企業以控制為預算的基本功能時,產品創新對財務業績的積極影響較弱。
2.企業以決策為預算的基本功能時,產品創新對財務業績的影響
表5的結果顯示,2013年,CIE與NPGR以及TAT正相關,其他數據的相關性并不顯著;2014年,CIE與NPGR以及TAT正相關,其他數據相關性不顯著;2015年,CIE與TAT以及QR正相關,其他數據的相關性并不顯著。
通過對比表4與表5不難發現,表5中CIE與財務績效指標的相關性明顯強于表4中反映的結果,即當企業以決策作為預算的基本功能時,產品創新對財務業績的積極影響強于企業以控制作為預算的基本功能時的影響,證明了本文H2的正確性。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的相關結論為預算在決策與控制這兩種不同基本功能下,產品創新對公司業績的不同影響提供了相關證據。結果表明,當預算主要作為決策功能時,開展預算有利于產品創新對公司業績產生積極的影響。相反,當強調使用預算主要是作為一種控制功能時,創新對促進公司業績的提升效果并不顯著。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產品創新的背景下,預算的使用方式對產品創新促進公司業績的提升方面有顯著的影響。雖然許多文獻對產品創新與公司業績之間是持不同的看法,但是本文的研究結論指出,在考慮預算主要作用的基礎上,產品創新與公司業績之間的關系要視情況而定。
【參考文獻】
[1] 胡樹華.國內外產品創新管理研究綜述[J].中國管理科學,1999(1):65-76.
[2] BISBE J, OTLEY D.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ve us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on product innovation[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4,29(8):709-737.
[3]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技術創新調查手冊[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6-7.
[4] JULIO C,et al. The use of organisational resources for product innovation and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A survey of the Brazilian furniture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6,180:135-147.
[5] Balkin D B, et al. Is CEO pay high in high-technology firms related to innov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6):1118-1129.
[6] CALANTONE R J, et al.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strategic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ctivit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5,12(3):214-223.
[7] LIN B W, et al. Corporate technology portfolios and R&D performance measures:a study of technology intensive firms[J]. R&D Management, 2005, 35(2):157-170.
[8] ABERNETHY M A, et al.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the role of accounting, behavior and personnel control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7,22(3/4):233-248.
[9] DAVILA A, WOUTERS, M. Managing budget emphasis through the explicit design of conditional budgetary slack[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5,30(7):587-608.
[10] Sprinkle G B, et al. The effort and risk-taking effects of budget-based contracts[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8,33(4/5):436-452.
[11] EMMANUEL C,OTLEY D,MERCHANT K. Accounting for management control[M].Accounting for Management Control.Springer US,1990:357-384.
[12] KING R, et al. Budgeting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in small healthcare businesses[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0,21(1):40-55.
[13] 佟成生,潘飛,吳俊.企業預算管理的功能:決策,抑或控制?[J].會計研究,2011(5):44-49.
[14] 周三多.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15] BROWNELL P, et al. Task uncertainty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and budget emphasis: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1,16(8):693-703.
[16] BRUNS W J, et al. Budgetary control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5,13(2):177-203.
[17] CALANTONE R J, et al.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strategic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ctivit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5,12(3):214-223.
[18] 焦豪.雙元型組織競爭優勢的構建路徑:基于動態能力理論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1(11):76-9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