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妮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無限制地資源開采與不當利用,給人們生存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害,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之間的沖突逐漸升溫。如何衡平必然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一項不可忽視的任務。傳統的調節方式已然無法解決這一問題,而地役權制度在環境保護方面表現出優勢,從而提出了生態地役權的理念,本文圍繞著生態地役權,從概念到意義所在,到實施困境,再到具體的建議,旨在較為完整地介紹生態地役權這一新興理念,從而能夠實現環境保護的母的,并有效平衡經濟與生態之間的利益沖突。
[關鍵詞]生態地役權;環境保護;生態利益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6-0067-02
一、生態地役權概述
土地是環境最大的組成部分,人類與許多動物、植物均依賴于土地而生長和生活,是生命的載體,也是一切事物生存的根本所在。對于環境的破壞,很多時候是通過破壞土地的完整而實現的,例如:亂砍濫伐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種植生產時大量使用農藥使得土地逐漸變得貧瘠等。傳統的保護土地環境的方法均是通過民法的手段,以債權或侵權救濟的方式來對因環境污染而受損失的人們提供補償,然而環境卻已經被破壞了,這些方式均直觀地保護人的利益,而非環境本身。隨著生態環境逐漸被人們所重視,資源的有限和環境的難以逆轉使人們產生了擔憂,所以學者們通過研究,發現可是運用用益物權里的地役權規定,將其擴大到生態保護的領域來促進環境保護。因此,生態地役權應運而生。
就我國的傳統理論而言,地役權是為了讓提升自己使用不動產的便利或使用效益,而與別人約定,合法利用他人不動產的權利。我國《物權法》第156條規定:“地役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以提高自己的不動產的效益。前款所稱他人的不動產為供役地,自己的不動產為需役地。”生態地役權既然屬于傳統地役權的一種,自然傳統地役權的分類也可應用于生態地役權。而生態地役權的特殊在于權利的生態化,那么,當然有其獨特的一些分類。
(1)按照生態地役權對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可以分為:積極生態地役權和消極生態地役權。使用他人的土地能夠為生態環境帶來有利因素的即為積極生態地役權,反之,帶來有害因素的,則為消極生態地役權。
(2)根據設立的依據不同可以分為:一般生態地役權和公共生態地役權。如果該地役權是基于特定的生態環境利益而設立的,即為一般生態地役權。若是為了不特定的多數人或者國家的生態環境利益而設立的則是公共生態利益。
(3)根據權利內容不同可以分為:采光地役權、林地地役權、礦業地役權、汲水地役權等等。
二、地役權生態化的意義
當今社會是科技時代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也與日俱增,而這些都要以資源的有效利用為基礎。于是,為了使經濟發展的更好,人們大幅度地進行資源開采,肆無忌憚地進行生產和制造,從而反饋給自然的是資源的匱乏和污染的蔓延。我們均能感受到由于環境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而導致的全球逐漸升溫,地震、龍卷風帶來的空難、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各種災禍。而人們在恐懼的同時,仍然未能找出既能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又能使環境的破壞程度降低的好方法。但是,我們應當不斷去努力尋找一切可能平衡經濟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制度。
目前,在我國法律中能夠用于保護生態環境的途徑中,物權受到太多原則的限制,不能全面有效地調整環境保護,可操作性不強。債權手段,由于債權本身的性質是相對的,也不夠穩定,實施的成本還較高,故難以適用。相鄰權中的環保相鄰權是根據《民法通則》和《環境保護法》的法規的精神而出現的,其僅為特定范圍內的人享有,以房地產的相鄰關系為基礎,內容較為有限。行政強制手段也只能針對個別主體的特殊環境利益,而不能普遍適用,也就無法調節各方利益的平衡。由此可看出,現存的法律規定中沒有能夠擔當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和手段。
生態地役權是可以由雙方當事人自由約定權利義務的內容,因此可以依照不同的需求來設定不同的權利義務,使其更有針對性,這樣既使環境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還能衡平環境的生態價值,以至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人得其需。生態地役權是以合同有償形式約定的,雙方能夠就某領域的生態環境利益進行事先約定,這可以運用于國家為保護自留山或者自留地的生態而與所有權人進行約定,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該區域的生態完整性,由國家給予相應的費用來平衡。其針對的是土地的一部分權利而非全部,也就意味著也許可以付出較小的成本來保存更大的生態利益。這無疑是我們尋得保護環境的又一有利的途徑。
三、生態地役權的現狀與困境
生態地役權的發現給環境保護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我們能夠肯定其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生態地役權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一個啟蒙狀態,它還尚未為大多數人所認可,也還沒能得到法律的明確界定,只是學者們在理論基礎上所發掘出來的特殊路徑。因此,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仍然出現了許多問題和困難,亟待人們去解決與完善,這也是生態地役權發展的必經之路。
每個城市都需要配備垃圾、污水、廢料處理廠,這是為了整個城市的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環境利益,也即公共生態利益。然而,這些處理廠所在的位置又不可避免地會造成那一塊區域的生態污染和周圍不動產的貶值,這也是處理廠的選址總是會遭到居民強烈反對的原因所在。生態地役權以合同有償的形式,能夠為弱勢一方帶來更多合理的補償,也使得某些特殊地域能得到有效保護。但是這也必須建立在雙方能達成合意的基礎上,如果供役地的所有權人不能理解到這一政策的良苦用心,也就自然不會配合,其也有自己所保護的那部分正當利益,而我們又不能用“犧牲小我,保全大我”的理論去作為強制的理由,這是反人權的。所以,這兩種必然會產生矛盾但又難以調和的生態利益,是目前生態地役權的實現的最大的困難。
生態地役權是基于國家與土地所有權人之間達成合意,簽訂合同的形式來保護生態環境的。而往往雙方合意能否達成,關鍵在于對補償金一項是否一致認可。實踐中往往土地所有權人不滿意國家提出的補償金,而國家又認為土地所有權人是在漫天要價,最終導致雙方關系的破裂,甚至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所以,建立一套確定的,能為大眾所認可和接受的補償金標準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生態地役權得以發展所依賴的基礎之一。誰來制定這套標準?以何為標準?該標準能否包含所涉土地的生態價值和資源價值?這些都是一些麻煩的問題,但如果連這個都解決不了的話,那就不用再說什么合意了,也更不必說生態地役權的問題了。所以,完善的賠償金制度,一套合理的賠償標準,是生態地役權實施中必要的配件,缺之則難以施行。
四、構建生態地役權制度
(一)在《物權法》上明確生態地役權
目前的生態地役權仍然是處理理論化的程度,一項優秀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法律的制定和認可,是無法保障其實施的,而我國目前的法律中只對地役權做了簡單規定,對于生態地役權是無任何規定的,甚至也不知立法者們是否認可這項制度。總的來說,生態地役權要想從可能變成現實,則必須經過法律的確認。對此,我認為可以豐富地役權的規定,響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號召,將生態地役權作為特殊的一類地役權單獨予以規定,明確其概念,限定其適用范圍,增加有償合同的規定,從真正意義上來實現環境保護的外部成本轉為內部程序加以解決。
(二)建立賠償金制度
由實施現狀和困境中的內容可以看出,生態地役權實施中會遇到的大部分困難的根本都在于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的矛盾,而造成該矛盾的最大原因卻是難以就補償金達成合意,所以,想要促進生態地役權在中國能夠得到廣泛接受和適用,必須建立專用于生態地役權的賠償金確定標準,所有遇到的問題,以及磨合的過程都是一項制度的發展必須經歷的,我們要努力為生態地役權的實現造就更多可能,更大籌碼,以期推動其發展。能夠采用的辦法,除了確定的賠償金外,還需要多元化的補償機制來支撐為維護生態環境而付出的巨大成本,不然的話,就難以維持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之間的平衡,無法體現生態地役權制度的優勢所在。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