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平
[摘要]社區文化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我國社會文化的子元素。當前社區文化存在科學理論研究滯后、共享價值觀尚未形成、社區居民人際交往淡化的問題,這些問題受到社區居民多元化、社會環境、社會組織滯后等因素的影響。要解決社區文化建設問題,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居民共同發力。
[關鍵詞]包容性;社區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6-0079-02
關于什么是社區文化,馬林洪斯基認為“文化從功能的角度來考察,包括經濟、教育、政治、法律與秩序、知識、巫術、宗教、藝術及娛樂等八個方面”;桑佳斯論述的社區文化的外延更小,包括語言文字、公共象征、知識信仰、價值體系以及有關行為程序中的慣例、規則與特定方式。本文認為社區文化以社區共享價值觀、社區人際交往形式、社區生活方式等方面為主。
包容性發展始于經濟學,該概念本意是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人群。包容性倡導機會平等、成果共享,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和諧發展。包容性視角下的社區文化,既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幸福感,又具有接納本社區以外其他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開放性,最重要的是強調社區資源的共享性。
一、包容性視角下社區文化現狀與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然而,與物質文化相適應的精神文化的發展卻相對滯后。
(一)社區文化科學理論研究滯后
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著實踐的發展。理論為社會建設提供指導并在社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關于社區文化的科學理論目前不容樂觀,相關研究呈現一定的滯后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關于社區文化研究重點稍有偏倚,與社區服務、社區治理等研究相比,關于社區文化的研究從數量到質量都呈現嚴重不足。第二,關于社區文化研究的系統性不足,學界對于社區文化的研究都呈原子狀態分布在社區建設、社區治理等主題研究中,沒有形成系統。第三,理論與實踐兩層皮,關于社區文化理論的研究,很多停留在經驗操作層面,對社區文化建設宏觀性的理論發展相對欠缺。
(二)社區共享價值觀尚未形成
無論是農村社區還是城市社區,共享價值觀的形成都要經歷一定時間的積累。然而,在城市化和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目前我國社區成立的時間相對較短,尚未形成一定的共享價值觀。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社區居民沒有共同的信仰,這一問題不僅存在于社區文化建設中,也存在于整個社會。另一方面,社區缺乏人際交往方面的價值認同,由于社會匿名性的增強,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頻率大大降低。
(三)社區居民人際交往淡漠化
社區人際關系,即社區內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鄰居關系、老少關系、男女關系以及興趣共同體關系等。現代城市社會生活中,以城市居民人際關系網絡為基礎的網絡社區作用在增強,而城市居民對以地域為基礎的物理性城市社區的認同則趨于淡化。因此在很多社區中,居民之間的人際互動較少,興趣共同體建設更是缺乏。
二、包容性是視角下社區文化問題的原因分析
當前,我國的社區文化之所以存在一系列問題,原因是多方面。可以從社區居民性質、社區居委會管理、社會環境影響等方面加以分析。
(一)社區居民多元化
社區居民多元化是造成包容性社區文化較難實現的根本原因。所謂社區居民多元化,主要是居住在社區中的居民來自不同的社會環境,具有不同的職業和文化水平。由于二元制社會逐漸被打破,社會流動加快,同一個社區中的居民就具有了多元性。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社區居民,具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交往方式,在新的社區環境中,與新的鄰居和圈子交往,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因此短期內社區內部很難建立具有典型特點的人際交往文化。
(二)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文化氛圍的復雜化,極大地影響著社區文化建設。第一,改革開放不僅帶來了人們物質財富的極大增長,也讓那些不好的價值觀念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流入我國的文化市場。第二,社會環境的虛擬化和匿名性加強,人們的很多需求可以在虛擬的網絡社會得到滿足,而不再依賴現實的人際交往獲得社會交往的滿足。第三,近年來各類社會問題的滋生,對社會中的誠信造成了極大沖擊,人們傾向于保護自己而阻隔與陌生人的交往。
(三)社會組織的缺位
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越來越復雜,初級社會群體在很多方面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和社會活動的需要。完成特定目標和承擔特定功能的社會組織的大發展就成為近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在我國,第三部門和社會組織出現的時間較晚,所以承擔社區文化建設功能的社會組織出現得也比較晚;即使出現了相關的社會組織或第三部門,但是由于其出現的時間較晚,社會組織發展不成熟,其目標和功能定位不清晰,所以也無法準確承擔社區文化的建設功能。
三、包容性視角嵌入社區文化建設
建立共享的、開放的社區文化,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是包容性視角嵌入社區文化建設的根本宗旨。
(一)政府:做好文化環境的頂層設計
對于落后的或者不成熟的社區文化,政府應該全力支持其改革,給予全方位的幫助。首先,政府要轉變社區治理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政府要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改變傳統的社區治理理念,多為社區文化的建設提供資源和服務,提供頂層設計及建議,少做針對社區建設方面強制性的管理。其次,幫助社區居委會搭建文化發展平臺。幫助社區做好文化發展的頂層設計,協助社區居委會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建立社區文化發展平臺,為社區居民的參與提供空間和場所。再次,指導社區居民如何利用多種資源發展本社區的主流文化。政府要積極宣傳建立社區文化的重要意義,引導社區居民形成對社區文化的共建意識。
(二)社會組織:做好文化發展的媒介
隨著我國社會治理模式的改革,大政府小社會開始向大社會小政府轉變,第三部門和社會組織也應運而生。社會組織在社會中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建設職能。首先,社會組織要積極傳播先進的文化理念。除了政府部門的宣傳之外,社會組織也應該積極向社區居民傳播社會上進步的文化理念,因為社會組織具有與政府完全不同的性質,所以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其行為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其次,社會組織進社區。社會組織要進入社區內部,將文化宣傳和先進文化的傳播工作落到實處,積極開展與社區文化建設相關的活動,吸引社區居民的關注和參與。再次,社會組織要做好社會與社區文化的紐帶。社會組織肩負著傳播進步社會文化的責任,要做好主流社會文化和社區文化的連接,將進步的、主流的社會文化引入到社區文化建設中。
(三)居民:做好文化發展的參與者
在社區文化建設和發展中,無論是社區管理文化、社區服務文化、社區大眾文化,還是社區共享價值觀、社區生活文化、社區人際交往文化,其對象和主體都是居民。社區居民首先要有主人翁意識,重視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參與。首先,社區居民應該樹立社區主人翁意識,要從內心深處認識到,建設先進的社區文化,形成良好的社區文化環境,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家人都是百利無害的,要從內心深處樹立這一理念;其次,社區居民要積極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積極為社區文化建設獻言獻策,發揮宣傳作用,在鄰里和社區居民之間相互鼓勵彼此積極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再次,社區居民要走出社區,積極學習社區外部的主流社會文化,將先進的文化引入社區,保持社區文化的與時俱進。
四、結語
社區文化不僅是社會文化的子元素,還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環境,對于社區文化的建設問題要予以重視。包容性理論的共享性和開放性與我國當前社區文化建設和發展相契合,因此,如何在包容性視角下,將包容性理論嵌入到社區文化建設中,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社區的文化建設是建立在社區建設的基礎上的,因此,在包容性視角下建設社區文化的時候,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和因地制宜的心態。社區文化建設除了要重視激發居民、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政府等主體的積極性;還應該在各個主體之間建立一個平衡機制,用共享、包容的工作原則,提供給各個主體寬松、和諧的協作平臺,建設能夠促進全民幸福感的社區文化。此外,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對于包容性理論的應用,一方面可以豐富包容性理論的理論內涵,增加該理論的內容,在踐行包容性理論在實踐中的指導作用時,反過來促進包容性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在我國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包容性理論與社區文化建設的契合程度也可以為其他理論在社會建設中的應用提供可借鑒的經驗。這一嘗試可以收到雙重效果,但也考驗著社區文化的建設主體。
(責任編輯:封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