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
摘要: 課堂是老師妙筆生花的舞臺,也是孩子們縱橫馳騁的沙場。教師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針對兒童心理特點,巧妙運用教育機智,讓一些有問題的孩子自我調整,讓老師棘手的事情自動化解,實現于無聲處,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這是我們教育者所追求的。教育無痕, 不是簡單的告訴。其實,愛很簡單,有時站在學生的角度,保持一片童真,帶領他們去發現、去探究,遠比阻擾、訓斥來得有意義。
關鍵詞: 教育;機智;尊嚴
前言
教育,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并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心理學教育機智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師對學生活動的敏感性,能根據學生新的特別是意外的情況,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斷,隨機應變地及時采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師良好的綜合素質和修養的外在表現,是教師嫻熟運用綜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支持的具體情境下的教師的機智行為,往往能突破受教育者的戒備心理,實現優質教育效果。
一、讓學生“貪”得有尊嚴
有人說,尊嚴是文明,但又像一層貼在臉上的東西一樣容易脫落。人如果沒有自我尊重,就沒有道德的純潔性和豐富的個性精神。對自身的尊重、榮譽感、自豪感、自尊心――這是一塊磨練細膩的感情的礪石。屠格涅夫也說過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卻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梢姡饑缹τ谝粋€人是多么重要。
那天課間,同學們釋放著自己,做自己喜歡的游戲。忽然,一個女生眼里噙著淚花,有幾個女生簇擁著走到我面前:“老師,我就到了一趟衛生間,手機放桌斗就不見了?!薄皣u,先別說,一會兒老師幫你?!?/p>
怎么幫?以前也聽說過丟手機的例子。孩子們呀,手機真那么有誘惑力嗎?時間還短,手機一定還在教室。頓時,我的神經緊張起來,但還像往常一樣開始了第二節的講課。
還有五分鐘就要下課了,我讓學生停止了作業,微微笑著說;“同學們,剛才我們的游戲結束吧,我想,這個同學一定做事不再馬虎了。大家都閉上眼睛,趴在桌上,幫她的同學可以悄悄地把手機放在他桌頭里,也可以隨便放在一個地方?!?/p>
全班沉寂,怎么辦?我不動聲色:“要我怎樣感謝這個默默幫助別人的同學呢,我們真不愿意動用攝像頭來尋找你呀?!薄袄蠋煟谶@里!”不知誰喊道。是誰找到的?“不管是誰,我們都要向這位做好事不留姓名的同學鼓掌。”教室里響起掌聲,“謝謝幫助我的同學!”丟手機的同學由衷地說。
孟子說: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毀然后毀之,國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小學生正值花季,處于身心發育的饑渴時節,需要一切正能量的引導,來戰勝人心本來的各種貪欲。面對這個物欲橫流的 社會,小學生的思想 道德價值觀也不無受其沖擊,新時期下學生的德育工作也面臨新的考驗,那么面對犯錯的學生,我們做老師的首先要要保持冷靜(心理層面)。
二、一片真心的童真就夠了
課上到一半,“看,飛機!”隨著一名學生驚喜的叫聲,學生們紛紛欣喜地往窗外看去。我順著學生手指的方向看了看,發現這只是一個“龐大”的飛機形狀的氫氣球而已,我想,這位學生可能是沒有見過真正的飛機才如此控制不了內心的激動。于是,我一反常態開始了氫氣球知識科學常識講座。隨后我們進行正常的課堂講課。
其實,愛很簡單,有時站在學生的角度,保持一片童真,帶領他們去發現、去探究,遠比阻擾、訓斥來得有意義。
當教師聲嘶力竭、暴跳如雷批評學生時,也正是自己破壞自己形象和威信的時刻。教師應該是文明行為的榜樣,是學生模仿的偶像,此時,我們應該冷靜下來,機智地換個視角,以更有效地教育幫助學生,促其健康成長。
冷靜下來,我們才不會激化矛盾,才能真正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我們應該寬容學生的錯誤,允許他們犯錯,但必須要他們學會對自己過錯承擔起責任。與其氣急敗壞,不如冷靜面對,此時,我們必是一個睿智、有威信的教師。
三、學習“潤物無聲、教育無痕”,切記教育勿忘機智
寬容讓孩子懂得真情,理解讓孩子懂得感恩。孩子還小,在成長的路上哪會不摔跤,要允許孩子犯錯,甚至反復,同時,也要用智慧給足孩子尊嚴,再拭目以待他們的進步。
首先,教師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感,學會低調處理那些容易讓人頭腦發熱的事。不急不燥,可以使我們在難堪的處境中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因勢利導,相信孩子們的天性是善良的,我們要能做出冷靜準確的判斷,教育教學的智慧或許就會在這一瞬間閃現,這就為以后教育教學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贏得了主動。
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因勢利導,盡可能激活學生內心的美,牽引學生向著美好的預期方向發展。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人間精靈,他們跌跌撞撞地來到我們身旁,需要老師的精心呵護。所謂教書育人,我看應該是先育人,再教書。德育教學的魅力也即在于此。
當然,因材施教,讓學生“貪”得有尊嚴,也要根據情況對癥下藥。老師德育教學的機智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經過艱苦磨煉和用心領悟才能形成。教師要在短暫的時間里對學生的錯誤做出準確的反應,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導之以行,這種能力并非與生俱來,更不能寄托于教師隨心所欲的“靈機一動”。俗語說:“厚積才能薄發”。這就需要教師在漫長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熟讀心理學、教育學,不斷總結經驗,經歷困難、挫折、甚至失敗中反思,隨時把教學中的一孔之見,一思之得記錄下來,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要求,譜寫出行之有效的德育篇章。
怎樣才能達到這樣一種“教育無痕”的理想境界呢?無論怎樣的方式和方法,要因人而異,也可以說“教無定法,學無定法”,一切也都在變化中。但我們一定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到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我們更要懂得孩子渴望理解,渴望陽光;同樣渴望鼓勵,渴望支持!
(一)要做學習型教師,與孩子共同成長。
教育孩子的同時,教師的心靈得到雨露的滋潤和美妙的享受,給人帶來難以言傳的愉悅和富足。努力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學習型的家長,在教中學,在學中教,教學相長。全球已進入互聯網時代,要站到更廣闊的角度,中西合璧,為我所用。既運用中國人自己的人學邏輯(撒網式的思維),也運用西方人的形式邏輯來思維(尖刀式的思維),來認識自己、升華自己。
(二)要欣賞、信任和尊重孩子。
真正的教育是不留痕跡的,責罵或說教只能事半功倍,甚至事與愿違(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呢?教育是保護,而不是指責),孩子更需要的是對他的欣賞、信任和尊重,孩子會從家長對他們的信息、尊重之中增強成功的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從內心涌動出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和激情。潤物無聲,教育無痕。顯然無痕有著驚人的力量,在心與心的愉悅中,心與心的碰撞中就醒悟了,思想升華了,靈魂凈化了,成績提高了,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要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換位思考。
教育無痕也體現在感受。孩子也有喜怒哀樂的情感變化,比如現在孩子的學習壓力,環境壓力,心理壓力,競爭壓力,困難壓力等無處不在。所以作為老師或者家長能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那就看你會不會“換位思考”了,我們最好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寬容,等待。同時,我們也要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師的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孩子也就會樂意接納。這就要求老師的語言藝術魅力,不是聲大理就足,不是橫眉立目就能顯示威嚴;不是恐嚇就讓孩子心悅誠服。我們都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不要用階級斗爭的面孔,而是樂意聽取孩子和學生的不同見解,盡量做到多表揚少批評。給孩子和學生更多那種成功的心理滿足感,打破他們那種失敗的心理定勢。即使孩子做錯了事情,通過某種途徑達到了解決的目的,可能孩子不一定口頭表示“我懂了”,“我錯了”,但只要信服了,這不正是我們家長想要的結果嗎?
(四)要提高無痕教育修養,掌握教育無痕藝術。
教育無痕需要大智若愚、大言希聲,教育無痕需要以身示教,教育無痕需要簡單含蓄。無痕的教育沒有口若懸河,沒有正襟危坐,沒有訓斥責備,沒有傷心與眼淚,只有觸動感激、心有靈犀、快樂成長。教育無痕需要永葆童心。在面對孩子時,我們往往對自己的孩童時期非常健忘,習慣于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們的世界,缺乏必要的理解與尊重。把童年還給孩子,以童年的心看待孩子,會使我們許多的“看不慣”化為理解,化為尊重。當我們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路旁的野花,枝上的小鳥,鄰家的玩伴,我們一定會有嶄新的發現。教育無痕需要寬容尊重。但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卻常以正確自居,習慣于說教訓斥,嫻熟于灌輸告訴。我們不愿意啟發,以為啟發浪費時間;我們不愿意激勵,以為激勵無所作為;我們不愿意表揚,以為孩子沒有閃光之處;我們不愿意欣賞,以為孩子滿身都是錯誤。教育無痕需要平和的氛圍和情境,需要給學生探索體驗和頓悟的時空,讓學生在情境中觀微知著、觸類旁通、自醒自悟、豁然開朗、享受成長。
教育無痕需要師長永遠扮演問題遭遇者的角色。不是告訴、不是給予、不是灌輸,而是退到思維的起點,與學生一同探索。讓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你的愛、力量與扶持。多給予孩子一些積極、向上、樂觀的信息,把自己對生命、對生活、對工作的感受講給孩子聽。教育需要無痕,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融合,靈魂與靈魂的對話,智慧與智慧的碰撞,生命與生命的互動。
良藥不必苦口,忠言無需逆耳,削去帶刺的玫瑰更受青睞,有心無痕的教育是最美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韓大林.教師教育智慧的涵義、基本要素及生成[D]. 內蒙古師范大學 2006
[2] 胡燕琴.中小學教師課堂教學智慧基本問題探析[D]. 浙江師范大學 2006
[3] 張健.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機智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 2006
[4] 朱麗娜.淺談高中課堂教學機智及其養成[D]. 山東師范大學 2007
[5] 劉桂輝.小學優秀教師實踐智慧的敘事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 2007
[6] 成曉利.論教學智慧及其生成[D]. 山東師范大學 2007
[7] 劉保民.智慧型教師成長初探[D]. 山東師范大學 2007
[8] 郭曉娜.論教師的教育智慧[D]. 西南大學 2007
[9] 韋迎春.論教育機智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 東北師范大學 2006